“你怎么总是这样!”

“你怎么总是这样!”

在遇到分歧的时候,我们似乎总能听到这样的对白:“你怎么总是这样!”“我就是这样,怎么着吧!”……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每个人都有自己长时间形成、很难改变的“本性”,即我们的“人格”。

人格是一个心理学术语,类似于我们平常说的个性,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因此人格就表现在思维能力、认识能力、行为能力、情绪反应、人际关系、态度、信仰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人格的形成与生物遗传因素有关,但是人格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所以也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格包括两部分,即性格与气质。性格是人稳定个性的心理特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上。从好的方面讲,人对现实的态度包括热爱生活、对荣誉的追求、对友谊和爱情的忠诚、对他人的礼让关怀和帮助、对邪恶的仇恨等;人对现实的行为方式比如举止端庄、态度温和、情感豪放、谈吐幽默等。人们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模式的结合就构成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性格。在性格这个问题上,恩格斯曾说,人的性格不仅表现在做什么,而且表现在怎么做。做什么说明一个人在追求什么、拒绝什么,反快了人对现实的态度,怎么做说明人是怎么追求的,反映了人对现实的行为方式。性格从本质上表现了人的特征,而气质就好像是给人格打上了一种色彩、一个标记。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方面的特点,赋予性格光泽。同样是热爱劳动的人,可是气质不同的人表现就不同:有的人表现为动作迅速,但粗糙一些,这可能是胆汁质的人;有的人很细致,但动作缓慢,可能是黏液质的人。气质和性格就这样构成了人格。

人格很复杂,它是由身心的多方面特征综合组成。人格就像一个多面的立方体,每一方面均为人格的一部分,但又不各自独立。人格还具有持久性。人格特质的构成是一个相互系的、稳定的有机系统。张三无论何时何地都表现出他是张三;李四无论何时何地也都表现出他是李四。一个人不可能今天是张三,明天又变成李四。

从前,有一个地方住着一只竭子和一只青蛙。一天,竭子想过一条大河塘,但不会游泳,于是它就央求青蛙道:“亲爱的青蛙先生,你能载我过河吗?”

“当然可以。”青蛙回答道,“但是,我怕你会在途中性我,所以,我拒绝载你过河。”

“不会的。”竭子说,“我为什么要誓你呢,董你对我没有任何好处,你死了我也会被淹死。”

虽然青蛙知道竭子有性人的习惯,但又觉得它的话有道理,它想,也许这一次它不会查我。于是,青蛙答应载竭子过河。青蛙将竭子耽到背上,开始横渡大河。就在青蛙游到大河中央的时候,竭子实在忍不住了,突然弯起尾巴竺了青蛙一下。青蛙开始往下沉,它大声质问竭子:“你为什么要誓我呢?也我对你没有任何好处,我死了你也会沉到河底。”

“我知道,”竭子一面下沉一面说,“但我是竭子,数人是我的天性,所以我必须你。”说完,竭子沉到了河底。

正如上面故事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具有稳定性。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性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为人格。例如,一位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都会表现出沉默寡言的特点,这种特点从入学到毕业不会有很大的变化。

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排除其发展和变化,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人格是一成不变的。人格变化有两种情况:第一,人格特征随着年龄增长,其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同是焦虑特质,在少年时代表现为对即将参加的考试或即将考入的新学校心神不定,忧心仲仲;在成年时表现为对即将从事的一项新工作忧虑烦恼,缺乏信心,在老年时则表现为对死亡的极度恐惧。也就是说,人格特性以不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内在秉性的持续性是有其年龄特点的。第二,对个人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和机体因素,例如移民异地、严重疾病等,都有可能造成人格的某些特征,如自我观念、价值观、信仰等的改变。

不过,需要注意,人格改变与行为改变是有区别的。行为改变往往是表面的变化,是由不同情境引起的,不一定都是人格改变的表现。人格的改变则是比行为更深层的内在特质的改变。所以,你如果想改造一个人,应该明白,这种改变是有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