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報鮮評|“氣質”欠佳豈能怪監測儀

“氣質”欠佳豈能怪監測儀

劉同江

截至今天,本報對全市2月份空氣質量後十名鄉鎮街道整改情況的報道告一段落,此前市裡對他們進行了通報。回顧採訪過程,多數鎮街能正視問題,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但也有諉過於客觀因素者,例如,認為設在本地的空氣監測站點距離食堂煙囪和公路太近,油煙和汽車尾氣導致監測數據不準,被通報“有點冤”。

不排除有這種情況。但是,市裡這一次通報大氣治汙後進單位,是為了激發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倒逼各部門單位多從主觀找原因,少向客觀尋藉口,打好環保攻堅主動仗。如果把問題甩鍋給監測儀,或者怪罪 “澳大利亞山火煙塵越洋飄過來”,或覺得 “過境車輛太多造成揚塵和尾氣汙染”,那麼,環境保護工作就難有起色。而結合二氧化硫、可吸入顆粒物等單項監測指標來看,這些鎮街被通報並不冤。

空中沒有圍牆,空氣到處流動,這確實對一個地區空氣質量帶來影響,增加治汙難度。但越是這樣,越需要各地扛起自身的責任、做好自己的事,越要避免甩鍋鄰居、怪罪儀器。如果各地“小氣候”都好起來,還用擔心監測儀位置不好和外地“氣質”影響嗎?我市5年前也曾因霧霾嚴重被上級約談,市委、市政府沒有諉過於周邊,而是痛下決心補短板、強弱項,科學治汙、依法治汙,空氣質量顯著改善,並贏得PM2.5改善幅度全省第一的好成績。事實證明,躬身責己、奮力自強,才能讓監測儀“說好”。自身形象不好,就要反躬自省、潔面整容、修身養性,而不能一味怨鏡子、換鏡子。

說到底,向汙染宣戰,提高環境治理水平,是一個政治責任問題。只有知責盡責、知重負重,勇於擔當、善於攻堅,才能讓藍天長駐、碧水長流。同理,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打好精準脫貧、風險防控、深化改革等攻堅戰,尤需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志在一流的追求、決戰決勝的氣魄,頭拱地往前衝,奮力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

德报鲜评|“气质”欠佳岂能怪监测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