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假“客气”,我们曾受过的委屈,不要再让孩子承受

小时候跟其他小孩闹了矛盾,父母总是不管对错习惯性的先批评我,安慰别的小孩。为此我很郁闷,为什么不管对错,受伤的总是我?慢慢长大发现这是我们习惯的一种“客气”,那时候觉得也能理解、能接受。为人父母之后,可能心态不一样了,也可能关注孩子的心理世界多了,发现这种不分对错的“客气”,对于两边的孩子都是一种伤害。对的孩子挨批评了肯定觉得委屈,长此下去,心里的肯定不满、怨愤;而错的孩子没有受到相应的批评,就没法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可能会一直犯错,甚至酿成大祸。

拒绝假“客气”,我们曾受过的委屈,不要再让孩子承受

昨晚老公跟我说,儿子被他爷爷打了一顿。起因是在广场上玩的时候跟其他小朋友闹了矛盾,爷爷不问具体情况就把儿子批评了一顿,儿子觉得受了委屈就找了个地方藏起来。那么大的广场,如果存心不让人找到,肯定不好找。爷爷急的不行,请了很多人帮忙找。找到之后立马就打了一顿,我听到后一阵后怕。倒不是说孩子打不得,而是这种情况不应该用简单粗暴的武力来解决。

拒绝假“客气”,我们曾受过的委屈,不要再让孩子承受

我之所以后怕,是因为在那一刻想到了今年4月份上海那个17岁的跳桥男孩。因为母亲的不理解和斥责,带着委屈和愤懑,决绝的跳桥。当时17岁的孩子都能一冲动就跳了下去,何况是年幼的儿子。如果儿子因为爷爷当街的一顿打,生气的乱跑,马路上车多人多,爷爷腿脚又不好,出了事故怎么办?

拒绝假“客气”,我们曾受过的委屈,不要再让孩子承受

我一直觉得,小孩如果犯错了,该批评的肯定要批评。只是在批评之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真的犯错了,这个很重要。相信我们很多人都有那种被父母骂到想不开的经历吧?80、90后的我们那一代的父母,很多还是不那么开明,但凡有点事,不管对错,很容易就会被骂的一无是处,偏又无法反驳,因为反驳了会被骂的更惨,基本都受了不少的委屈。也正因为我们经历了那些,更应该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切莫冤枉了孩子。如果跳桥孩子的母亲能先了解孩子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批评孩子,也许惨剧就不会发生。

拒绝假“客气”,我们曾受过的委屈,不要再让孩子承受

了解到孩子犯的错,处理的方式方法很重要。儿子虽然脾气有点倔,但一直是个讲道理的,等他冷静下来了,是可以沟通的。之前因为玩手机时间长被爷爷投诉,叫他接电话的时候他拒绝接听,我没强求,等晚上他冷静了下来,我再打电话跟他沟通的时候,他就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保证会按我们约定的时间执行。人在气头上的时候,是听不进话的,越是沟通越是火上浇油。这个时候应该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冷静、思考,他慢慢就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个时候去沟通就事半功倍了。

拒绝假“客气”,我们曾受过的委屈,不要再让孩子承受

跟孩子沟通的场合也很重要。如果跳桥孩子的母亲能先安抚好孩子,回家之后再跟孩子沟通,也许悲剧也不会发生。如果爷爷觉得儿子犯了错,要打一顿长记性,虽然我不赞同武力解决,但可以先把孩子带回家再处理,也不会让人事后听了还一阵后怕。在家里跟孩子沟通,就算孩子一时不能理解、接受,也就是关在自己房间里,不会有人生安全问题。而且孩子虽小,也是有尊严的,在家里挨批评比在大庭广众之下挨批评容易接受。为人父母,也给孩子留点面子,你的体谅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自己的错误。

最后,我还是期望我们的家长能少些“客气”,多些开明,给孩子更多的信任和鼓励,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