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的江疏影自曝“社交恐惧”:你羡慕的人,其实也在偷偷不自信

阅读前请点击“关注”,阅世事,明人性,尽在语华思享 

作者:王语华
33岁的江疏影自曝“社交恐惧”:你羡慕的人,其实也在偷偷不自信

【01】

最近我接的咨询个案里,有好几位来访者提到的问题都是,在人际关系和社交方面遇到困扰。

有位姑娘表示,

和同事在一起,她会为自己找不到交流话题而焦虑;

几个朋友一起去K歌,她感觉自己融入不进去;

路上乘车遇到同学,打招呼后,不知道接下去该说什么了;

工作上,轮到自己发表意见,竟一时语塞,不知所云......

虽然内心很希望和别人相处融洽,但就是不知道该如何突破。眼下,这个问题已给生活和工作造成了麻烦,甚至成了“障碍”。

这位姑娘所说的情况可以归为,社交不自信。

对于一些人来说,社交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不需要特别“用力”。而对另一些人来说,“社交”则成为一种负担,很重的心理负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追溯根源,很多的社交不自信,源于童年时期的某些影响。

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中,对于人际关系的“表达”方面,若总受到批评,否定,那么孩子就会变得自卑,不自信。

要么,就是孩子的意见常被忽视,即便努力做出改变,也再次受到打击。

这样的外界回应,可能来自孩子的父母、师长,或曾经有过被虐待、打骂、霸凌等遭遇。

于是,一个孩子就对人际关系失去了基本的信任,随后伴着一次次“社交”失败的经历,最终被凝固成一种“认知”——“我是不受欢迎的的人”。

这种认知在成长的过程中,一遍遍被强化,甚至再也不敢去尝试。严重者形成“社交恐惧”。

长大后,明明知道需要改变,若不得要领,即便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迈出第一步,也会因为心力“消耗”厉害,或者过于“讨好”别人,顾虑太多,而无法持续进步。

这样的问题,不仅会出现在我们普通人身上,即便明星也不例外。

【02】

因出演《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而受到大家的关注江疏影,曾在一档《说出我的世界》的节目中,透露自己曾有社交恐惧的经历。

33岁的江疏影自曝“社交恐惧”:你羡慕的人,其实也在偷偷不自信

江疏影说,自己生活中是一个比较自卑,比较敏感,容易见到很多事物黑暗面的人。

“我不知道用怎样的方式去和别人沟通,于是只好强硬地去要求别人顺从自己。

那时候我觉得全世界都与我为敌,我的生活因此也变得孤独、无助和冷漠。

害怕犯错,恐惧交流,但越是害怕和恐惧,就越是不能做好,我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江疏影坦言这些都缘于自己内心的不自信。

比如大学阶段她参演过一部电视剧,“拍戏的时候,我不知道灯光老师的某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执行导演的那个眼神又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我演得不好?

这些感受都会被我无限放大,然后陷入自卑,也就越演越不自信。

有人说我胖了,我就大夏天也不吃东西,用保鲜膜裹着身体,拉着老爸去跑步。到最后,我闻到肉的味道就想吐。”

不过,后来的江疏影,不但去了英国念完硕士,还在一次演讲比赛中获得了总冠军。而她讲的主题,正是“不自信”。

“《好先生》剧组庆功,一起去唱歌。其实我唱歌不是很好,演戏时我最怕的孙红雷老师也在。

换成以前我是绝对不敢开口的。但那一次我唱了,还教孙老师唱。导演说我最大的改变是有自信了。”

33岁的江疏影自曝“社交恐惧”:你羡慕的人,其实也在偷偷不自信

到底怎样让她变得更自信了呢?

江疏影说她现在不会再轻易否定自己,“开始学会了接受这样不完美的自己,学会了怎样去真正地‘与己为善’”。

“比如过去一段时间别人质疑我的演技,我不生气,不沮丧,更不回击,而是真正地开始检讨。

我想,作为演员还需要加把劲儿。我会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能量去让自己变得更好。”

江疏影说,当她自己抛下负能量之后,反而轻松了,“别人的嘲讽和质疑停止了,我的世界也完全不一样了。”

【03】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改变自己内在的声音。从点点滴滴上,更换自己旧的语言评价体系。

33岁的江疏影自曝“社交恐惧”:你羡慕的人,其实也在偷偷不自信

美国科研人员曾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名曰“伤痕实验”。

他们向参与实验的志愿者说:这个实验目的是为了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做出什么反应,尤其是面部有伤痕的人。

然后,每位志愿者都被安排在没有镜子的小房间里,由专业化妆师在其左脸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

志愿者被允许用一面小镜子照照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

最后一步,化妆师表示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

但实际上,化妆师用纸巾偷偷抹掉了刚画好的伤痕。

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

规定的时间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他们说: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

但实际上,他们的脸上与往常并没什么不同。

这意味着,他们之所以得出那样的结论,是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影响了他们的判断。

其实,

一个人内心怎样看待自己,就会在外界能感受到怎样的眼光。

同样,所谓的不自信,也是一个人在自己的脸上“画上的伤痕”。那未必是真的。

当我们觉得自己不受欢迎,我们就会觉得别人也这么认为;

当我们觉得自己表现笨拙时,我们会觉得别人也认为自己笨拙;

当我们认为连自己都不喜欢自己的表现时,那别人又怎么会喜欢呢?

所以,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就有什么样的外界眼光。

一棵树的影子歪了,我们需要努力的改变的不是影子,而是改变树本身。

33岁的江疏影自曝“社交恐惧”:你羡慕的人,其实也在偷偷不自信

找我咨询的姑娘向我描述,

“我觉得同学和我一起乘车,应该很失望吧,觉得我很无聊无趣吧,什么话也不会说。”

我说,“那有没有其它可能呢?比如那位同学很享受和熟人坐在一起,一起沉默的时光呢?”

姑娘沉默了一下说,“也有这个可能。”

我说,“是呀,如果想聊天,她也可以开口和你聊。”

同样一件事情,我们可以用一种消极的语言“翻译”它,也可以用一种“平和/积极”的语言“翻译”它。

这完全取决于你心中放着一台怎样的“翻译机”。

而建立自信的过程,还取决于你在真实世界为自己做了什么?

改变了自己、或做成了一件事,或养成了某个好习惯......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便是一个人“自信”最好的源泉。

作者王语华:自媒体【女神30】原创作者。
思维训练研究者、8年企业咨询经验、心理咨询师。
喜欢我的文章原创文章,请点击关注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