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不想被淘汰:进入金字塔顶端,先掌控“目标”》

文末有思维导图,建议收藏!

人工智能时代,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人将持续收获财富,但是在塔底部、腰部的职位,有大概率会被AI所替代。

《AI时代,不想被淘汰:进入金字塔顶端,先掌控“目标”》

01

AI时代,想进入金字塔顶端,先从掌控目标开始

《麻省理工评论》2020年1月刊上有篇文章,专门聚焦了中国兴起的AI热潮,标题叫《生于中国,教于AI》(Born in China,taught by AI)。文章提到,现如今中国有数千万学生正在利用AI产品进行学习。

AI已经慢慢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时代悄然降临,势不可挡。

时代终将造就一批金字塔顶端的人,也将淘汰一批无法适应的人。

今年,全球有不少大型银行进行了大规模的裁员。

这个月,我们看到了一个数据,在今年已经公布的银行裁员计划中,被裁人数高达75000人。

其中,欧洲银行裁员最多,仅仅是德意志银行一家,就裁掉了18000人。

什么原因呢?

除去全球经济因素以及成本因素之外,还有个最重要的原因,或许你已经早有耳闻。

那就是人工智能可能会替代这个行业里大量人的工作。

时代抛弃你时,连招呼都不打一声。法院已经开始启用机器人协助判案了,说不定下一个被机器人替代的就是你。

李开复在其著作《AI·未来》一书中提到:“未来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类50%左右的工作”


《AI时代,不想被淘汰:进入金字塔顶端,先掌控“目标”》

不想被淘汰,就要尽力向金字塔上方走。它倒逼着我们要不断向上生长,高效工作,成为精英。

而高效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掌控目标,瞄准前进的方向。

有朋友会说,定目标谁不会呀,这么简单。

确实简单,但你真的做好了吗?

大道至简,越是高级的东西就越简单,越简单则越有效。

一笔一划非常简单,可正是有了它们,才有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气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悲壮,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

因此,重视目标、掌控目标,是开启高效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成为职场精英最重要的一步。

《AI时代,不想被淘汰:进入金字塔顶端,先掌控“目标”》

02

你“长久的幸福”,才是设定目标最重要的标准

海蒂·格兰特·霍尔沃森(Heidi Grant Halvorson),被评为Thinkers50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管理思想家之一,她在《成功》一书中说:

设定目标要能够带来“长久的幸福”。


《AI时代,不想被淘汰:进入金字塔顶端,先掌控“目标”》

什么样的目标能带给我们“恒久的温暖与幸福感”呢?

其实,就是有“自主权”的、内心真正想要的目标。这种目标会带来强大的“内在动力”,给我们一种做自己命运舵手的感觉,而不是被强迫或者随大流。

“自主权”是爱德华.德西(Deci Edward L)在“自我决定理论”中提出的概念,它说:

人类有三种天生的需求:自主权、胜任力和关联感。

有自主权的目标,会更容易实现。相反,外界强加的目标则缺乏内在动力,即便达成也不会有很强的满足感。

比如,你想拍视频短片,是因为你真的喜欢,而不是因为抖音火了,你怕赶不上风口,这时你会自然而然地用心寻找选题;你想结婚,是因为你想要跟爱的人长相厮守,而不是被爸妈逼得招架不住,这样你就更有动力为婚姻付出。

外界强加的目标有两种:一种是硬性强加,还有一种是软性强加。

比如,不想做的工作报表、被女朋友要求减肥等,是硬性强加。

而媒体的风向、他人的期待、某些习俗让我们觉得好像不得不做的事,就是软性强加。

软性强加很有隐蔽性,它是一种“应该思维”。

浙大心理学博士陈海贤在《了不起的我》一书中说:“我应该如此”的应该思维,本质是用社会规则、他人的期待或者文化习俗代替我们自发的行动。所以,关于自我的应该思维,完整的句式是:既然别人觉得应该这样,那我就应该这样;既然别人期待我这样,那我就应该这样。

比如:别人觉得我这个年龄应该结婚了,那我就应该结婚。别人对一件事都表现很感动,那我也应该跟着感动。

面对外界强加的目标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对于硬性强加,虽然我们没有自主权,但我们可以设置一些自主的环节。

比如,写方案,是强加给我的任务,但是没办法,怎么办?我可以用我喜欢的方式去写,选择我喜欢的笔记本去写。另外,还可以深入挖掘它的意义,比如它能和升职挂钩,那就内化成了自主的目标,完成它也就有了内在的动力。

第二,对于软性强加,我们要找回自己的感觉,作出自己的选择。

比如,近些年媒体都在鼓吹着“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再加上节假日旅游者众多,于是我觉得不旅游好像就跟不上时代了一样,我也定下了“旅游”的目标。可事实上我根本不喜欢旅游。怎么办呢?根据自己的感觉做决定,不喜欢就把这个目标划掉。

找到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目标就大功告成了吗?

还不够,知道自己想要的,这只是“愿望”,而不叫“目标”。


《AI时代,不想被淘汰:进入金字塔顶端,先掌控“目标”》

有什么区别呢?比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只是愿望,而“下个月26号坐飞机去东京”,这才是目标。

愿望是我们想要达成的事,但它不是标准意义上的目标。若要实现愿望,需要先要把它翻译成真正的目标。

具体怎么做呢?接下来,我们谈谈目标设定的具体流程和方法。

03

掌控目标的流程和方法,精英之路由此开启

首先,看清跟目标相关的坑

在目标的管理和执行过程中,我们会碰到一些隐蔽的坑,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都有哪些坑,提高相关认知。


《AI时代,不想被淘汰:进入金字塔顶端,先掌控“目标”》

第一个坑:目标之间互相冲突

你想要空闲时间写公众号、写稿子,又想跟朋友聚餐,还想读本书,“几乎所有目标都在竞争”。所以,在设定目标时要做好优先级,避免目标之间的竞争和损耗。

第二个坑:目标和手段发生混淆

比如你想今年读20本书,那你首先要明确读书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写一篇演讲稿?还是为了学会某项技能?或者为了提升自己写作中文字的美感?

如果都不是,那你干嘛要读书呢?

其实,读书只是手段,不是目标。这两者很容易混淆,一定要区分清楚。

第三个坑:没有设置任务进度条

任务进度条对于目标的设定至关重要。

比如长跑,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已经跑了多远,那你后面就很难坚持跑完。

再比如玩游戏,如果加载时不显示百分比,那你就很茫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开始。

目标也是这样,设置任务进度条,能给自己带来确定性和掌控感。

第四个坑:使用错误的执行方法

比如你想成交一个客户,于是拼命给他打电话,而没有去研究他的需求。

比如你想减肥,却错误的选择了减肥药,最终导致不但没瘦反而更胖了。

用错方法,很容易离目标越来越远。因此在设定目标时要多对比,选择正确的执行方法。

这是目标设定过程中常见的4个坑,我们务必谨慎,不要掉入它们的陷阱。

接下来,我们开始着手设定目标。

第二,列出愿望和需要做的事

找一张空白纸,随心所欲的写,把你所有的愿望和必须要做的事都列出来。

比如,我想要挣更多钱、更有学识、升职、早睡早起、健康、减肥、环游世界、每月完成1份市场调研报告、每月业绩10万销售额、结婚生子等。

《AI时代,不想被淘汰:进入金字塔顶端,先掌控“目标”》

第三,根据“自我决定论”,筛选愿望

根据自我决定论,把愿望分为以下三项:

《AI时代,不想被淘汰:进入金字塔顶端,先掌控“目标”》

这里面,减肥是女朋友要求的,我并不想减。调研报告和10万销售额是公司每月的硬性要求,我也没办法改变。这3项就是我的硬性强加,我可以通过设置自主环节来激发动力。

而环游世界是被媒体和身边人灌输的思想,并不是我真正的喜好,所以划掉。结婚生子也是我父母的要求,而我更想先把工作做好再考虑结婚的事,因此,暂时划掉。

第四,把愿望转化为真正的目标

篮球架原理,又称洛克定律,它表明:

当目标既是未来指向的,又是富有挑战性的时候,它便是最有效的。

正是因为篮球架有一个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高度,才使得篮球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项目。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最有吸引力,对于这样的目标,人们才会以高度的热情去追求。

《AI时代,不想被淘汰:进入金字塔顶端,先掌控“目标”》

因此,要想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应该设置有着这种“高度”的目标。

怎样设定这样的目标呢?这里要用到smart原则,把愿望转化为标准化目标。

SMART原则是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提出的,包括以下5个标准:

S (Specific): 具体的

M(Measurable): 可衡量的

A (Attainable): 可实现的

R (Relevant): 相关的

T (Time-bound): 有时间限制的

怎么转化呢?我们按照smart原则,再结合自身情况,把愿望一步步转变为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有时间限制的目标,这样就实现了标准化的转化。

比如,“挣更多钱”这个愿望,多少钱算更多呢?

《AI时代,不想被淘汰:进入金字塔顶端,先掌控“目标”》

小王底薪3000,业绩提成1%,他衡量了自己目前的能力和手上优质客户,如果努力的话业绩可达到40万,也就是月薪7000元。此外,他有写作能力,曾在公众号上投稿挣过不少稿费。稿费1000元/篇,他只要能有2篇中稿,月收入就达到9000元,年收入10w+。

对于这个收入他是满意的,也是需要努力才能达到的。因此,再结合smart原则进行优化,“挣更多钱”这个目标就变成了“2020年,年收入10w元”。

同样的,其他各项愿望也相应转化成了标准化的目标,具体如下图表:

《AI时代,不想被淘汰:进入金字塔顶端,先掌控“目标”》

第五,把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

罗振宇说:把大目标拆小的能力是效率的源头。

愿望转化为标准化目标后,接下来要把大目标分解为可执行的小目标,就像摩天大楼不能一下子建成一样,它必须分解为各个工序。这里最常用的就是“切土豆分解法”。


《AI时代,不想被淘汰:进入金字塔顶端,先掌控“目标”》

比如要吃一个土豆,一口肯定吃不下,于是把土豆切成多个小块。吃完每个小块,那么整个土豆也就吃完了。

《AI时代,不想被淘汰:进入金字塔顶端,先掌控“目标”》

比如,“2020年,年收入10w元”这个目标,按照“切土豆分解法”把它分解为每个月,就成了“公司月销售业绩达到40w,月公众号中稿2篇”。这里可以平均分,也可以不平均分,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大目标分解成的小目标如下图表:

《AI时代,不想被淘汰:进入金字塔顶端,先掌控“目标”》

第六,把小目标分解为每日任务

如果你已经把目标分解到足够小了,那么就要进行下面至关重要的一步:把目标分解成每日任务。

无论什么样的目标,都必须靠每一步的行动来达成。因此,把小目标分解为任务,就是把“结果”翻译成实现结果的“每一步行动”。

比如,你要做西红柿炒蛋。首先网上查一下它的做法,然后逐一完成,那么番茄炒蛋也就完成了。

同样的,“公司月销售业绩达到40w,月公众号中稿2篇”这个目标分解为每日任务就是“每天打销售电话100通,每天写作300字”。

《AI时代,不想被淘汰:进入金字塔顶端,先掌控“目标”》

每天打销售电话100通是根据以往业绩转化率推算出来的,每天写作300字是按每篇文章2000字的最低标准,再结合他个人50%中稿率,得出的数据。

因为50%的中稿率,意味着每月写4篇能中稿2篇,4篇就是8000字,分解到每天就是300字左右,因此每日任务就可以定为300字。

当然,你也可以分解为1周一篇,然后每周前3天选题+框架,后4天每天500字。

根据个人情况不同,会有不同的分解方法,只要目标分解为每日行动任务,形式可因人而异。

小目标分解为每日任务如下图表:

《AI时代,不想被淘汰:进入金字塔顶端,先掌控“目标”》

到这里,目标的转化与分解就完成了。接下来还需要做好时间管理以及提高执行力,以保障目标顺利达成。

第七,用成长型思维看待目标

成长型思维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徳韦(Carol Dweck)在《终身成长》一书中提出的概念。

拥有这种成长型思维的人,总是欢迎挑战,喜欢“更进一步”。

而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非常在乎“自我”,特别关注别人对他的评价。顺境时,他们很自信,觉得自己超厉害。逆境时,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丧失斗志,一蹶不振。

卡罗尔教授做过这么一个实验,他找了几百个小学生,给他们做智力测试题,完成后,有一部分学生被夸奖为“聪明” ,另一部分学生被夸奖为“努力”。结果,当研究者安排一些很难的题目时,被夸奖聪明的孩子对解难题失去了兴趣,甚至撒谎虚报成绩。相反,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则表现越来越好。

成长型思维的人并不在意一次的成败,他们更看重长期的进步,遇到挫折不会轻易放弃。所以更容易达成自己设定的目标。

《AI时代,不想被淘汰:进入金字塔顶端,先掌控“目标”》

因此,心理学家更主张我们做“进步派”,因为“进步派”不光会让我们成长,还能保护自尊,它不会把自我评价和自己面对困难时的表现挂钩,不会因为挫折就觉得自己无能。

为了更好的达成目标,我们要拥有成长型思维,做“进步派”。

04

总结

正如开篇所说,AI将慢慢覆盖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大部分工作也将被AI所取代。因此,我们要努力成为金字塔腰部以上的精英。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从最简单却又最高级、最重要的目标开始优化,掌控目标:

首先,看清跟目标相关的坑

第二,列出愿望和需要做的事

第三,根据“自我决定论”,筛选愿望

第四,把愿望转化为真正的目标

第五,把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

第六,把小目标分解为每日任务

第七,用成长型思维看待目标

希望你学会这些方法,掌控自己的目标,向上生长,升职加薪,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自己。


《AI时代,不想被淘汰:进入金字塔顶端,先掌控“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