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教宗天台,行归净土”】


【如何理解“教宗天台,行归净土”】


【如何理解“教宗天台,行归净土”】


【如何理解“教宗天台,行归净土”】

如何理解

“教宗天台,行归净土”

常思济语


自从民国蒋维乔居士为谛闲大师写的赞词里提出“教演天台,行归净土”,又经印光大师立为灵岩山寺的修学宗旨而得到大力发扬,“教宗天台,行归净土”成为了近代天台宗和净土宗的一个主流共识。


但如何理解这八个字的含义,才比较圆满呢?所谓“教宗天台”是否只是“行归净土”的一个附庸,一个锦上添花的点缀?或者“行归净土”是不是“教宗天台”无法达到解脱而不得已用念佛来求解脱的妥协之法?


【如何理解“教宗天台,行归净土”】

【如何理解“教宗天台,行归净土”】


对于前者,那么教宗天台只是可有可无的选项,主体还是念佛。若是后者,显然是认为天台宗有教无观,不能真正契合当下学人的解脱。这两种认知显然都是有问题的。作为一个仅仅以事相上的信愿念佛的净土宗行人来说,那么也许还说的过去,“教宗天台”能让他们一定程度上好乐天台教理,能够拓宽一下净土行人的知见。但如果只是把教归天台教,行归念佛行,割裂开看,那么天台的教似乎只是一个理论而已,充其量是解答了一些教理上的疑惑,更进一步的可能增强了念佛的信心,但并没有成为净土行持的一个基础,天台教观也没有融合于念佛之中。


这种程度对于纯净土念佛人也许有一定的增上作用,但不是天台人的认知。曾有教内长老在一次采访中解释“教宗天台,行归净土”说到:“天台宗是通途法门,净土宗是特别法门,天台宗与净土宗非常融洽,天台宗历代祖师也都求生极乐世界。按照天台宗教理了解通途法门修行次第,既不至于得少为足,又不会高推圣境;按照净土宗修持方法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既能在这一生得以了生死,又能一生补处而成佛。”把天台宗列为通途法门,把净土宗列为特别法门,这就是明显从一个纯净土行人的角度来解释了。


【如何理解“教宗天台,行归净土”】

【如何理解“教宗天台,行归净土”】


然而,对于天台宗人——即使从净土行人的角度来理解——要明了,天台宗所谓通途,乃是贯通之通,而非普通之通;净土宗所谓特别,乃是贯通释迦如来一代时教之中圆上妙理之处的特别,是佛基于圆融中道实相而施设的不可思议方便。正如《法华经·方便品》说的: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所以,净土宗之特别,绝非超出一佛乘之特别,而是基于一佛乘不可思议理事的方便特别。


如果对比藏通别三教来说,可称三教为通途(通常之通,非贯通之通),净土法门可称为特异殊胜,但对于以圆教为根本,高屋建瓴的阐述藏通别三教的天台宗来说,通途与特别都在所摄范围内。正因为如此,天台教理才能宗摄净土,若天台教理只是普通的通途,又如何堪为净土所宗之理呢?所以,净土法门仍为天台圆教所摄,若认为净土法门超出圆教,成为超越佛乘因果之上的“教外别传”,那就很容易演变为不持戒修善不惧作恶的本愿法门或类似的变种法门,并具有排他性。


【如何理解“教宗天台,行归净土”】

【如何理解“教宗天台,行归净土”】


其实,我认为净土宗严格来说,更适合称为净土法门,因为念佛一法只是行门,它需要其他各宗的教理去来阐释念佛往生的道理,因为是行门,所以才能和各宗结合,便有了禅净双修、台净双修、律净双修等等,解释净土法门的也基本上都是禅、台、贤等宗派的法师,所以才有“教宗天台”,而不是“教宗净土、行归净土”。而且也没有任何一个宗派的祖师脉系,是由后人推举追认的。当净土法门变的普遍,行法类似,成了规模,所以才被称为宗。然而,行法虽然相似,但内在义理的认知和观法却各有不同,才会出现了“教宗某某”的前提。而对如来一代时教、三乘佛乘梳理的最清楚合理的、观法体系最完备的、对净土法门阐述最圆融透彻的当属天台宗,自然也就被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选为所宗的教观体系。


所以对于天台宗的净土行人,要明了所修净土之行所依的内核是什么。天台宗一向强调教观总持,“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教观不可分割,所以,虽然行是以念佛为主要相貌,但内在观行须是天台的教观为根本核心,才是真正的“教宗天台,行归净土”,否则可能就成了当代某位知名法师说的有教无观的“混搭”了。


如今天台并非有教无观,而是天台止观本来就是实相观,而实相本就无相无不相,没有任何固定到形式但可以融合在各种修行形式上,实相教观为内核,行门却可以有无量相。而净土行门又是最契合当下众生的易行道方便行门,天台止观怎么就不能表现为念佛的形式呢?好比最先进的发动机配上阻力最小的车身,岂非相得益彰?智者大师等天台祖师多是往生净土,难道能说他们有教无观混搭净土吗?也不能说祖师们认为天台只是普通的通途,要靠净土的特别来解脱。“行归净土”涵盖的也不仅仅是音声念佛,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求生西方,念佛常说有四种念佛“称名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天台宗的念佛,是基于一心三观的实相念佛,而若能以实相观念佛,则前三种念佛皆摄入其中。


【如何理解“教宗天台,行归净土”】

【如何理解“教宗天台,行归净土”】


如此,虽音声念佛,实则念佛实相,虽实相念佛不废音声洪名;虽求生极乐,实则无所生,虽无所生而自然得生极乐。念佛实相,则无所不念;往生无生,则无处不生。念佛一法,本是如来法身所开的不可思议方便,即是如来因地圆教止观而得究竟定慧之果的功德妙用,行人以果德佛力之功为圆教止观之行因,此之念佛念念合于佛身,此之求生处处不离净土,必能速至究竟定慧之果,此即天台止观念佛净土法门,正合于天台教观修持,绝非混搭而已。


即使对于我等钝根行人,也不用担心不能达到实相念佛,是不是连往生的果报也得不到了?因为念佛本来就是在念实相,虽然你不能体解实相、观不思议境,但念佛功德不少一分,弥陀的不可思议愿力摄受方便一直在起作用,所以即使愚夫愚妇不懂教理只是老实念佛依然能往生得净土受用。


但明此理,了知念念不离实相,佛愿接引、念佛求生是真实方便,权实不二,便能断疑生信,不舍广大心量,不废念求之行,便能定生极乐,位登上品,如《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中所说殊胜功德。如此的“教宗天台,行归净土”,才是与天台教观相应的止观修持,而不是徒有形式的教在行外、教行割裂的“行归净土”,如此的净土法门才可真正称得上“三根普被、利钝兼收”。


【如何理解“教宗天台,行归净土”】

【如何理解“教宗天台,行归净土”】


若将“行归净土”广义化,如《仁王般若经》所说:“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教宗天台”,而天台教宗一佛乘,基于一佛乘中道实相的修持,哪个行不汇归净土呢?所以“教宗天台”必定“行归净土”


所以,真“教宗天台,行归净土”者,应多思维体悟天台圆融无碍的教观之理,体味智者大师的《观经疏》、四明尊者《妙宗钞》、传灯大师的《净土生无生论》、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等天台宗净土论著,从而以天台教观起净土之行,便能圆满开显净土之功。


2020.4.13 于螺溪传教院


【如何理解“教宗天台,行归净土”】


○ 本文为网络采集文章,由玉泉寺编校发布,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