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看成长:务本、慧眼、得失、资源、专断、祸福,六言论萧何

说起西汉丞相萧何,他的能力往往被人大大低估了,尽管汉高祖刘邦非常认可萧何的能力,认为他是“汉初三杰”之首。但是世人津津乐道的,往往是国士无双的韩信和智计无双的张良,而对老成谋国的萧何则提及很少,事实上对于我们这些常人来说,萧何没有什么神奇的经历,他一步步从基层干部走上仕途巅峰,也一步步成长为大汉丞相,正是我辈学习的榜样。

从历史看成长:务本、慧眼、得失、资源、专断、祸福,六言论萧何

务本:专业能力突出的干吏。

萧何是丰沛人士,高祖刘邦的老乡,他因为精通律法,执法公平,没有人能比得上,由于这个原因,他担任的沛县的主吏掾。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史记·萧丞相世家》

从历史看成长:务本、慧眼、得失、资源、专断、祸福,六言论萧何

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知道,萧何这个人专业能力很强,他对秦朝的律法掌握的十分通透,因此在执法中才能运用得当,这就是一个专业人才。学有所专,事有所成。就和我们现在学习一样,你不努力的学好扎实的基本功,后期如何能获得信任和机会呢?在专业领域里有所发挥呢,自己的基础是一定要打好的,显然萧何的基础很好,他的专业技能十分突出。

这就叫做务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没有这个做法,就没有后来的大汉丞相萧何。

慧眼:具备了专业技能后,要抓住机会跟对人。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我们每个人耳熟能详,我们除了称赞韩信的能力,也会褒扬萧何的伯乐之才。萧何确实是一个好伯乐,但他最大的发现并不是韩信的能力,而是他发现了刘邦的潜力。

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史记·萧丞相世家》

从历史看成长:务本、慧眼、得失、资源、专断、祸福,六言论萧何

萧何对于刘邦有多看重呢?具体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看:第一是高祖刘邦为布衣时,萧何就以自己官吏的身份,数次袒护刘邦;第二是刘邦后来做了泗水亭长之后,萧何虽然官位比刘邦高,但是他常陪伴在刘邦左右;第三是刘邦被派到咸阳出差的时候,其他的官吏都送给刘邦钱三百,而萧何送了五百,比其他人多了近一倍。

从历史看成长:务本、慧眼、得失、资源、专断、祸福,六言论萧何

很多时候,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总是把得到看得太重,而忽略了舍弃的意义。但我们都忽略了一点:你要得到一些东西,就必然会为此付出一定代价,所谓“有所得必有所失”的道理,除了放平心态外,还告诉我们要做好失去的准备,才能享受得到的喜悦。从后来的发展来看,萧何对于刘邦的投资,给自己带来的回馈,并不是用金钱能够衡量的。

从历史看成长:务本、慧眼、得失、资源、专断、祸福,六言论萧何

为什么萧何如此看重刘邦呢?显然不是因为刘邦是真龙之子,也不是那些虚构出来的神话故事的缘故。而是通过和刘邦接触后,萧何认识到刘邦这个人,不仅能力出众与众不同,而且值得结交和信任。萧何能够屈居人下的原因,是因为他认为刘邦的能力在自己之上,只有这样一个合理的理由。人的成才有两个条件:一个是自己的专业技能,另外就是要有一个平台。专业技能要自己去打磨,平台则需要自己去寻找,机会不是等来的,而是去主动发现和把握的,因此说天下的机会到处都是,但是缺少的是能“慧眼识机”之人。

得失:坚守初心,坚持选择,抵御诱惑。

机会和诱惑有时候是分不开的,这个时候就面临选择,选对了是机会,选错了是失去机会。如果按照这个说法,萧何似乎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机会,面对大家都认定的机会,他选择了放弃。

从历史看成长:务本、慧眼、得失、资源、专断、祸福,六言论萧何

秦的御史是负责考核干部的,一个到沛县考核政务的御史发现了萧何的才能。萧何这个基层干部出身的人,因为他在沛县政绩颇佳、考核优异,同时把御史安排的事情总能处理的十分妥当,因此这这位御史准备向朝廷推荐萧何,但他却拒绝了这次机会。萧何放弃了被提拔的机会,他究竟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徵何,何固请,得毋行。——《史记·萧丞相世家》

萧何知道自己的长处,坚守自己的选择,他认定了和刘邦一起干,就不再为眼前的利益所诱惑,其目标也从来没有发生过改变。因为了解大秦之律,萧何也通晓大秦之弊,这个看上去强大的帝国危机四伏,律法严苛有他的好处,也有他的弊端。

资源:掌控了最有价值的资源,让萧何最终走向了相位。

刘邦在沛县起兵后,萧何当仁不让的成为了主事之人,刘邦身边的第二号人物。这份信任和倚重,都得益于萧何的慧眼识人和提前投资。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史记·萧丞相世家》

在群雄并起的时代,最重要的是资源,萧何对这一点看得很透彻,因此当进入咸阳后诸将都在抢夺金银财宝的时候,萧何选择入秦丞相府,把重要的文献资料和律法书册收集起来,因为他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史记·萧丞相世家》

从历史看成长:务本、慧眼、得失、资源、专断、祸福,六言论萧何

不同的眼界和见识,让萧何得到了不同于他人的地位和尊崇,刘邦为汉王后,拜萧何为丞相,因为萧何掌握了最有价值的资源,这是后来刘邦赖以争夺和治理天下的基础。而项羽如咸阳后做了什么呢?把咸阳付之一炬,随着咸阳一起灰飞烟灭的还有项羽的帝王之梦,我认为这么说并不为过。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史记·萧丞相世家》

萧何做丞相,为什么不是其他人呢?好像论武功他不如韩信,论智略他又不如张良,那他凭什么做百官之首的丞相。答案有以下几点:第一萧何是刘邦的嫡系,刘邦在一穷二白的时候,萧何就跟随其左右,为此还放弃了晋升的机会;第二萧何的专业对口,韩信可以驾驭千军万马,张良可以运筹帷幄制定战略,但说到踏踏实实的做好国家治理这种稀碎有需要经验的工作,就不是他们的专长了,在这方面萧何是专家;第三萧何有做丞相的资源,他进咸阳第一件事就是收了秦相府的文书律法等资料,这为他提供了天下各方面的资料,这就是无价之宝,为争天下和治理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是治国的基础,汉承秦制承接的就是这些,其他人没有这个基础。

从历史看成长:务本、慧眼、得失、资源、专断、祸福,六言论萧何

萧何这个人不嫉贤妒能,他知道刘邦缺少将帅之才,因此一直留意挖掘可用之才。当他发现韩信后,便不遗余力的向刘邦推荐。后来听说韩信走了,更是急的没有向刘邦通禀一声就直接去追,生怕失去这位大才,于是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

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史记·萧丞相世家》

韩信对于萧何是有感恩之心的,这也是他能够相信萧何的话,最后被诱杀于未央宫的原因所在。那么在萧何眼里,韩信又是什么呢?朋友,显然不是!只是一起共事的同事罢了,别把同事当做朋友,就是韩信之死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专断:刘邦对于萧何猜忌的由来。

萧何权力有多大?他可以行使专断之权,刘邦在前方打仗,后方的大小事务全都交给了萧何全权处置。最初萧何还主要是为大军供给粮草,到了后来他就开始制定法律,规定国家的组织形式,安排地方官员这个层面了,萧何这个丞相的权力之大,超乎了我们的想象。

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史记·萧丞相世家》

从历史看成长:务本、慧眼、得失、资源、专断、祸福,六言论萧何

战场上的事情,由刘邦说了算,后方的事情,萧何说了算。开始的时候,萧何还是先申请后做事,到了后来,由于来不及申请汇报,就开始直接做事,然后向刘邦汇报。实际上这是夺权,让刘邦失去了对后方的控制,这对管理者来说是不能接受的。这也是刘邦对萧何产生了猜忌的原因所在。

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史记·萧丞相世家》

刘邦在正面战场和项羽作战屡次失败,每次都因为萧何及时补充兵源,而成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局面。刘邦因此让萧何可以专断关中之事,这么做既是褒奖,也是一种无奈之举。至于后来萧何的自污保身,就是为了摆脱刘邦的猜忌,才行的无奈之举。

祸福:儿孙贤则建功,不贤则守业。

对于子孙后代的教育,萧何也有自己的看法,他的宅邸都选在贫穷偏远的地方,营造府邸也不修建围墙。他说:“后代子孙如果贤德,可以学习我的简朴,如果不贤德,也不会被有势力的人家所侵夺。”

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史记·萧丞相世家》

从历史看成长:务本、慧眼、得失、资源、专断、祸福,六言论萧何

萧何的意思很明确,如果有能力,也不要太高调,要简朴低调,生活上要追求简朴,工作上要做到极致。如果没有什么才能,我给子孙们留下的宅邸都不在显眼的地方,那些有能力的人也不会来争夺,他们足以守住祖业而延续我萧家的香火了。儿孙如贤则建功,不贤则守业,这是萧何的看法。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