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否》里齐衡、顾廷烨、申和珍三个家庭看父母对子女的影响

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很奇妙,有相亲相爱,有相爱相杀,有若即若离,还有脱离关系。

谁也不愿意亲情处的像仇人,但父母是第一次当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当孩子,能磨合成什么样,完全看缘分,没有规律,各家各样。

从《知否》里齐衡、顾廷烨、申和珍三个家庭看父母对子女的影响


1、顾廷烨与父亲是相爱相杀,后被顾家赶出去,若不是功成名就,顾廷烨也没有回顾家的可能

顾廷烨天不怕地不怕的性子是继母小秦氏从小故意养成的,顾廷烨做什么她都兜着,顾偃开(顾廷烨父亲)骂他,小秦氏也护着,让顾廷烨性格变得横冲直撞,没有章法,随意随心。

顾偃开并不是不爱顾廷烨,而是他的爱与大多数现在的父母一样不知道怎么与孩子相处,或许是男孩,或许是武将世家,对顾廷烨的打骂教育从小就有了,似乎是想表明不打不成才,也或者是想让孩子听话,再加上小秦氏在不停的挑唆他们父子的关系,让这父子俩见面就像仇人,顾廷烨从小到大被打无数,满身伤痕可以印证他这一路长大的艰辛。

看过那么多父母与孩子的相处,孩子成长的好的,人格健全,性格开朗,都不是打骂来的,父母以身作则,注重引导,尊重孩子才是正途。

从《知否》里齐衡、顾廷烨、申和珍三个家庭看父母对子女的影响


其实顾偃开很关心儿子,作为旁观者看,他对儿子说的许多话是反话,他希望儿子在家,但又说不说,一张口就像是不耐心儿子的父亲,从儿子的角度看,他理解不了这种口是心非。

顾廷烨科举自己去的考场,顾偃开确实是有要面子一面,但也有心疼的一面。科举是家里的大事,家家都送自己家儿子去考场,去之前的收拾、准备,到门口的打气、叮嘱,结果顾廷烨自己去了,什么都没有,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科举没有考上,顾廷烨以为父亲不会理,不会问,顾偃开嘴里不关心,随后就去问了缘由。

爱在背后,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是最大的错误,不说尚且都需要自己成为父母才能感知到父母曾经的口是心非、欲言又止、焦虑担心,更何况说的做的是两个样子,孩子看不到父母的爱,听得到父母对自己的不满,孩子自然会认为那是不爱,这样阴差阳错,误会下去,又如何有相亲相爱的时候。

从《知否》里齐衡、顾廷烨、申和珍三个家庭看父母对子女的影响


后来顾偃开在顾廷烨的跪求哭诉下病倒了,顾偃开的过世,我认为他是感受到了顾廷烨内心还有唤醒了他的内疚。一个儿子对父母的爱,对父亲心里有没有母亲的执着,对父亲心里爱不爱自己的执着,对亲情强大的向往;他娶顾廷烨的母亲是为了什么,他疼没疼过,爱没爱过,甚至有没有善待过顾廷烨的母亲他心里都知道,加上顾廷烨的母亲一尸两命他也是有愧疚的,一切的一切加起来,导致了急血攻心。

临死前,他为顾廷烨铺好了在顾家的后路,给了顾廷烨和他母亲一个交代,他第一次让顾廷烨感受到了什么是父爱。

顾廷烨在与父亲的一世父子情中,因为父亲的对自己的种种行为,他怀疑自己,他觉得自己是冤孽,他觉得自己在父亲心里是顽劣不堪的儿子,丢了顾家脸面,他觉得父亲不爱母亲,也不爱他,他想要父亲爱一爱自己,可为什么那么难,顾廷烨大哭,大醉,在孩子的角度,最难过的就是父母不爱自己,最痛苦的是自己觉得自己对于父母来说是冤孽,最伤心的是明明是父亲,母亲和自己,可从来活的都没有靠山没有依仗,只有自己,所以顾廷烨从来只靠自己,一双手打天下。

谁也看不到对方最真实的情感,他们父子是爱着对方的,因立场不同所以无法理解对方的行为,加上父母子女有着天然的从属关系,很难平等,子女讨好父母的很多。

从《知否》里齐衡、顾廷烨、申和珍三个家庭看父母对子女的影响

这是现在很普遍的一种家庭情感相处模式,“我为你好”也是这里的常话。顾廷烨那么爱自己的孩子,也是因为自己的经历,不想让孩子感受他曾经的感受。

谁都不会懂对方的心,不会让步,可能有的人会在做父母之后理解,有的人会一生都带着自己不被父母爱的心离开,这样的亲情很可悲,可也没有回旋余地。

若不是有忠心耿耿的石头,一心护他的奶妈,还有聪明的妻子,顾廷烨的生活也得走些弯路,还不一定会幸福。

从《知否》里齐衡、顾廷烨、申和珍三个家庭看父母对子女的影响


2、齐衡的父母很爱他,爱的过了头,爱的把孩子当做自己的所有物,改变了孩子的人生

齐衡的父母关系不错,一家三口和和睦睦,但平宁郡主是个控制欲非常强的人,对儿子的事情事无巨细,视齐衡如眼珠子般疼爱,这是一面。

另一面,她不允许齐衡不在她的掌控中,齐衡每时每刻做什么,出门见了谁,甚至说了什么,她是都要掌握的。

一个强势的母亲养出来的儿子,在拥有自我上会差很多,性格不独立,人格不独立,喜欢的人拖了好多年也不敢与母亲说去提亲。齐衡就被平宁郡主养废了,男孩的教育,在孩子懂事之后,应该多多的让父亲来,母亲毕竟是女人,阴柔细腻,男人需要有男子汉气概,有担当,有能力,分是非,父亲你更能知道儿子的需要,毕竟都是那个时候过来的,男性间更好沟通。

从《知否》里齐衡、顾廷烨、申和珍三个家庭看父母对子女的影响


性格强势的人,在哪都强势,平宁郡主不撒手,齐衡父亲也没办法。平宁郡主掌控住了儿子,知道自己做什么齐衡会有什么反应,说什么齐衡才会低头,儿子的一切她都了如指掌,她对儿子是狠得下心也下的去手。

所以在与儿子一起长大的不为的问题上,没有一丝含糊,愣是一板子一板子的给打死了,齐衡也没有让她失望,一没有护着,二也只是生了场病,再给他派了新的随从,齐衡也应了。不为那么为齐衡,死了之后没有看到齐衡一点思念的镜头。

从《知否》里齐衡、顾廷烨、申和珍三个家庭看父母对子女的影响


我觉得母亲在孩子的生命的各个阶段都强势介入,没有界限,而孩子也想做自己,所以孩子把心思都用在了与母亲对抗,寻找自我,坚持自我身上了,对身边的人没有了力气。不为得死是真的白瞎了,太可惜。

平宁郡主这样的母亲养出来的孩子,一种就是齐衡这样的,有些妈宝,妈妈不同意,自己就做不了自己的主,还有一种就是活出自我,脱离掌控,这需要顾廷烨那样的性格才行,齐衡没有。

这也是普遍拥有的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平宁郡主生的若是女儿,那基本就是讨好型人格,在家讨好母亲,在外讨好外人,没有平等,不会要求,别人步步紧逼,自己步步退让,最后自己为难自己,即便不得抑郁症,婚姻还是交际都不会太好。

所以齐衡身边,一心护着他的心腹不为没了,心爱的女人明兰丢了,一度还差点弄丢了和顾二叔的情意。

从《知否》里齐衡、顾廷烨、申和珍三个家庭看父母对子女的影响


3、申和珍的父母相亲相爱,影响了女儿的婚姻观

申和珍嫁给齐衡,本来以为是与自己父母一样的相处模式,夫妻相亲相爱,一家和和睦睦,开开心心,所以她自然的以为天下的夫妻都如父母一样的相处,自己未来和夫君也是这样的生活一辈子。

可没想到的是嫁予的夫君齐衡心里有别人,这是她始料未及的。齐衡对她冷漠疏离,明显的能看到齐衡思绪是飘的,人在心早就不知道去哪了。即便齐衡给了她“你我已成夫妻,我定不负你”的承诺,申和珍也无法踏实。

后来确定了齐衡心里确实有人,她试探明兰的同时对齐衡一如既往的好,而且更好。申和珍爱屋及乌的帮助明兰解决问题,在顾廷烨来的时候拿着刀悄悄护着齐衡,齐衡如帮明兰的时候,她虽然难受也没有怪他,和他吵闹,最终,她确实得到了齐衡的爱,过上了与父母一般的生活,与齐衡相亲相爱。

从《知否》里齐衡、顾廷烨、申和珍三个家庭看父母对子女的影响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全面的一生的,他们三个人的生活就因父母的影响,改变的彻底,自然孩子长大了就不需要讨好父母了,但从小的影响,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谁都想要与父母相亲相爱,没有隔阂误会,那么就一起努力向对方靠近,谁也别等谁说“对不起”,也别期待那句“谢谢”,就这样的,平常的好好的过一生。

古荼荼:一个在写作路上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