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芭芭拉·明託的《金字塔原理》產生的一系列隨想


由芭芭拉·明託的《金字塔原理》產生的一系列隨想

金字塔

前言

最近這段時間,感覺大腦非常活躍。總是能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思維也非常發散。由點到面,由面到體,迅速的織出一張思維之網。

昨天,愛人在閱讀芭芭拉·明託《金字塔原理》一書。在閱讀的過程中,她來和我討論書中的兩個主要方法:歸納法和演繹法。

就這兩個方法來講,理解起來並不困難。歸納法是從具體到抽象,提煉出某一集合中的具體對象的共性,也就是自底向上;演繹法和歸納法的過程相反,是從抽象到具體,自上而下。

當然,提到金字塔原理,我們可以往各個方向發散,比如想到古埃及、想到法老、想到沙漠、想到木乃伊等等等等……。

在這本書裡,作者借用的是金字塔這樣一個著名的、廣為人知的概念和符號來將她想表達的思考、表達和解決問題的邏輯進行形象化,方便人們理解、記憶和傳播。

所以,我想講講由具體和抽象這兩種方法想到的一些東西。

抽象和具體:男性和女性表達方式的差異


由芭芭拉·明託的《金字塔原理》產生的一系列隨想

聊天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會發現男性和女性在表達方式上存在一些差異。男性在表達的時候,往往採用的是抽象的方式,有人說是“上推”的方法;女性在表達的時候,往往都非常具體,有人說這種方法是“下切”。

因為抽象,所以在聊天的時候,對於一件事或者人,往往幾句話就聊完了,會陷入到無話可說的境地,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尬聊”。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我們日常聊天涉及到的對象,一旦抽象之後,就會模式化,而模式化之後,所有的對象就沒有差異了。可不就是大家都一樣了麼。

而女性在聊天的時候用的“下切”的方法,也就是往具體了聊。這個時候,會發現有無窮無盡的東西可以聊。因為聊得越具體,聊天內容中的每個對象都是不一樣的,而且極其豐富,極具畫面感。所以,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女孩子在煲電話粥的時候,可以長達一兩個小時,並且內容都沒有重複的。

舉個例子,比如我們在夸人的時候,男生一般會說:這個人聰明、慷慨、大方、學習成績好、幽默……。而女生夸人的時候則會說:他今年期末考試語文又考了100分,去年期末考試也是100分,看他平時上課的時候也老在打瞌睡,一下課就揹著書包走了,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他的眼睛又黑又亮,像葡萄那麼大,在晚上,能像一顆夜明珠一樣閃閃發光……

所以,有人就給男生提建議,在平時聊天的時候,可以向女生學學,採用這種“下切”的表達方式。

抽象和具體:我們來說說商務和工作溝通


由芭芭拉·明託的《金字塔原理》產生的一系列隨想

商務和工作溝通

芭芭拉·明託《金字塔原理》一書的副標題是:

思考、表達與解決問題的邏輯。我們上面聊的不是解決問題時候的表達邏輯,而是平時日常聊天採用的方法。

那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差別呢?

回到我們的工作場景,在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溝通的時候,我們需要這麼多細節嗎?需要把一個會開幾個小時,然後別人才能弄懂你講的內容的主題與中心思想,甚至都弄不明白你講的什麼,因為你講故事的水平不行。

在這種場景下,溝通的要求就是讓對方在最短的時間理解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並將接受到信息之後對內容的理解與情緒等反饋給自己,以便雙方進行互動與溝通,最終達成我們的溝通目標。

觀點清晰、論據充分、易於理解。這是在工作場景下面對面溝通的基本原則。

這種方法適用於工作中面對面溝通,以PPT形式為載體的工作彙報、方案介紹時使用。

具體的案例、曲折委婉的故事可以作為支撐材料,供相關人員翻閱,瞭解細節。

抽象和具體:模式化與個性化


由芭芭拉·明託的《金字塔原理》產生的一系列隨想

我們為什麼要對具體的對象進行抽象?

抽象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模型化、模式化、概念化的過程,由特定到一般的過程。

抽象是指從具體事物抽出、概括出它們共同的方面、本質屬性與關係等,而將個別的、非本質的方面、屬性與關係捨棄的思維過程。“抽象”這個詞拉丁文為abstractio,它的原意是排除、抽出。

在科學研究中,我們把科學抽象理解為單純提取某一特性加以認識的思維活動,科學抽象的直接起點是經驗事實,抽象的過程大體是這樣的:從解答問題出發,通過對各種經驗事實的比較,分析,排除那些無關緊要的因素,提取研究對象的重要特性 (普遍規律與因果關係)加以認識,從而為解答問題提供某種科學定律或一般原理。

簡單的理解,抽象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好處:我們之前理解不了的、處理不了的,運用抽象的方法之後能理解了,能處理了;因為我們大腦的處理能力有限,如果不用這個方法,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處理,而用了這個方法之後,能更加快速的、並且在消耗更少能量的情況下更好的解決;通過抽象與模式化,還能指導我們未來的行動。

抽象與模式化,反應在實際生活中,就是千篇一律、沒有個性。比如:現在的城市、大樓以及商超的品牌連鎖等等。

具體與個性化,往往意味著對象多,並且每個個體都是有差異的,畢竟“世界上沒有兩片樹葉是相同的”。所以,當談到具體的時候,我們往往想到的是個性化、情況多、複雜,處理起來費時費力、成本高。比如我們現在經常提到的:個性化定製、柔性製造等概念。

抽象和具體:做產品的方法套路和真實體感

在互聯網行業,我們做產品的人,很多都聽過樑寧老師的《產品思維三十講》這門課程,在課程中梁寧老師提到過兩個概念:套路和真實體感。一般在大廠工作2、3年之後,對於做產品的方法套路都能掌握的比較好,但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對大量的產品的使用、分析,和大量用戶的接觸,就不可能對用戶和產品有很好的真實的體感,而這種真實的體感,除了大量的親身實踐之外,沒有任何其它的捷徑。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有很多人在教這些課程,也有很多人報名學這些課程,最後這些人出來工作,被瘋狂吐槽的原因。

抽象和具體:小說的故事梗概和小說本身

當前的互聯網上的內容,有很多音頻類產品,其中有一種是說書類。這種節目打的廣告一般是:5分鐘讓你讀透一本書。簡單的說,就是時間短、內容精。

但是事實呢?

一般情況是,那位說書人對那本書讀透了,因為只有先讀厚,才能講的薄。沒有那個“厚”的過程,是不可能用言簡意賅的語言將小說的精華講出來的。但是對於聽書的人來說,可能用一個觀感不是很好、但是很形象的比喻來表達會比較好理解。就像一個人吃了山珍海味,然後消化之後拉的金黃金黃的屎,看起來成色不錯,但其實營養都被他自己吸收了。

特別對於小說這種故事性很強的體裁,人物的一顰一笑、一段輕佻的對白、你儂我儂的情義纏綿……,這些必須去讀了作品本身,才能深入到作者的精神世界,進入到小說描寫的世界,和人物發生共振,帶來精神上的享受與愉悅。

總結

總的來說,抽象是一種化繁為簡、模型化、模式化、概念化的方法,可以方便我們抓住事物的共性、本質,提高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降低我們處理複雜問題時大腦的負荷,也可以幫助我們規模化拓展我們的事業;但同時,模型化、模式化、概念化的方法會讓我們感受不到個體之間的差異、感受不到細節的豐富,會讓我們喪失掉那種面對具體對象時的真實的、細膩的體感,而導致無趣、沒有情感、無法打動人。

關於抽象與具體,還有很多想聊的。限於篇幅,就不再寫了。如果對這個話題感興趣,可以加好友私信溝通,也可以評論區中分享你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