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人敢自稱《書讀完了》?一代大師金克木的讀書方法論

早起讀書,是金克木先生的《書讀完了》,只讀了其中關於讀書方法論的幾個小篇,覺得妙趣橫生,收穫不小。

什麼人敢自稱《書讀完了》?一代大師金克木的讀書方法論

01

《讀書得間》篇,講到讀書要讀出字裡行間的微言大義,於無字處看出文章來。

我是第一次讀到這個詞——“讀書得間”;細品,只覺得回味無窮。

“間”是文章的字裡行間,既包括字、詞、句、段、篇的間隙,也包括字外之義、弦外之音。前者宛如畫作之留白,留白是畫作的一部分,字裡行間也是文章的一部分。後者則需意會,好似情景劇中,演員臺詞僅是字面意思,更多的領悟需要仔細揣摩、研究言外之意。這,大約就是“得”了。

“得”是不易的,需要熟讀深思。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唯有熟讀,才能引發深思,然後提出自己的質疑,再多方查證,覓見真章。這樣才能對所讀之書,心領神會、融會貫通,然後真正的“得間”。

“讀書得間”是古人的閱讀方法論,“間”裡可以批註、可以質疑,而要有所“得”,就需按圖索驥、舉一反三,用自己的歷練、思考去填充其“間”。這分明就是一種先將書讀厚、再讀薄的方法。

什麼人敢自稱《書讀完了》?一代大師金克木的讀書方法論


金克木先生提醒:“其實行間的空白還是由字句來的;若沒有字,行間空白 也就沒有了。”所以哪怕是“讀書得間”,也依然需要基於文字。關於讀書,既可能“百無一用是書生”,也有“書到用時方恨少”。讀書,基於書卻又不限於書。在字裡行間,既要悟其道,又需有自己的論斷。

就像金克木先生所說,讀書要看字句,更要看出問題。這就要求讀書要存疑,存疑不是挑錯,而是多問個為什麼。不由地就想起“5 Why”的靈魂拷問,連續五個“為什麼”,再簡單的問題也能觸及底層,所謂“打破砂鍋問到底”。

“讀書得間”真有意思,這已不僅僅是讀書的方法論了,也是一份做學問的態度,是謂治學嚴謹。或許金克木先生的一代大師成長也正源於此。僅是小學畢業生的他,卻精通數國語言,學貫中西、博古通今,成為著名學者、專家,“讀書得間”厥功自偉。

02

《九方皋讀書》篇,論述伯樂推薦九方皋相馬的故事,九方皋不辨馬之雌雄,但識馬行千里。難怪伯樂讚不絕口:“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

什麼人敢自稱《書讀完了》?一代大師金克木的讀書方法論


引申到讀書上,就是一種更高效、更本質的閱讀方法論。針對自己的疑問,只在書中獲取需要的所“見”,這就是一份高效,觸及底層。“不見其所不見”,何其地節省時間與精力!

如果說“讀書得間”尚以書為主,只是一份“我注六經”;那麼九方皋相馬就前進一階,是一份“六經注我”!

金克木先生在這基礎上進行了一份延伸,論述為何“好書不厭百回讀”,因為每一見都只取所需。書讀一遍,只見其一;再讀則再見;再三,就能擴充要義,見得其“間”。從這一角度,更是體現出比上篇“讀書得間”的進階之處。

不由想起《紅樓夢》,作為經典著作,紅學家們從不同的視覺、不同的角度,延伸出無數的研究成果。今時今日或許有些過猶不及,遠遠超出了曹雪芹自己的論述。但無論如何,這種書讀百遍的方式,每遍不同,每遍新見,實在是深得讀書方法論的要領。

若能如九方皋一般:“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由相馬至讀書,是金克木先生的高論,是謂大道至簡。

什麼人敢自稱《書讀完了》?一代大師金克木的讀書方法論


“九方皋讀書”法是一種透過現象看本質,更甚至略過表象直達底層,將讀書所能收穫的學識、能力詮釋的淋漓盡致。這大約是我一直在追求、但卻難以企及的最佳讀書法。

倘若讀書時,都能如九方皋相馬一樣,略過表象,直觸要義,那該是多麼的省時高效有成果啊。思及此,不由心潮澎湃;但略一停頓就望見不易。這該是一條辛苦的捷徑。欲成功首先需要披荊斬棘地多讀書,這種努力沒有任何捷途;而略有所成時,卻可一日千里,借力讀書作成長捷徑。

所以,“九方皋讀書”法是可追隨、努力的一種閱讀方法。這一刻,我對金克木先生再次肅然起敬。由相馬至讀書,看似並不相關,但真正關聯時由表及裡,最為體現學問之果,實為我輩楷模。

03

《書讀完了》篇,這既是篇名,也是書名,更是一個令人好奇的問題。中華五千年文明,何人敢言“書讀完了”?據說,短短一個小時裡,就能誕生34本新書。書海之磅礴,莊子早就以有涯隨無涯定論。

書真的讀不完了麼?非也,有方法的。金克木先生給了個妙喻:你若見到真實的本人,又何需去觀摩那琳琅滿目的肖像畫呢?實在妙絕!一言通透之。這就是知識源頭的能量。


什麼人敢自稱《書讀完了》?一代大師金克木的讀書方法論


古典老師在《躍遷》裡說,知識可分為第一、二、三、四手信息。第一手信息就是知識的源頭,具有最高的知識濃度和質量,有著豐富的底層邏輯和基礎概念。

這也就是金克木先生說的“有些書是絕大部分書的基礎,離了這些書,其他書就無所依附”,所以“不依附其他而為其他所依附的書”就是必讀書!就像真實的本人是所有肖像畫的基礎一樣,萬變不離其宗。

這麼一論,似乎問題瞬間清朗明瞭。但是哪些書才符合“不依附其他而為其他所依附”的論述呢?這樣底層的書真就那麼容易地讀懂麼?貌似又窺見兩個龐大的問題。

金克木先生眼裡,想了解西方文化,必讀《聖經》;論及亞洲,就首推《古蘭經》;類似的,讀古書,就是最經典的十本:《易》《詩》《書》《春秋左傳》《禮記》《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

先生眼中,無論古書、外文,無非以上所列,確實數量不多,“書讀完了”並不難。

我卻沉默了,不說外文,只論古書,這裡的哪一本又是好讀的?

什麼人敢自稱《書讀完了》?一代大師金克木的讀書方法論

這一篇《書讀完了》寫於1984年,先生在文字裡倡導:

中國“五四”以前的古書,決不能要求青年到大學以後才去一本一本地讀,而必須在小學和中學時期擇要裝進他們的記憶力尚強的頭腦。


彼時,我尚年幼,並不懂這份擇書的道理。否則以幼年之好學,若能悟此道,也許也能有“書讀完了”的機會。遵循這一理念,倘若自己沒有機會了,也許可以引導孩子們去學習這些經典。但是,若是自己都不懂,又談何引導?所以,問題又回來了:這些書要怎麼讀?

不提如今的兒童啟蒙,已經包羅萬象;只說已是中年的我,有心學習國學,又該從何入手呢?這篇文末,先生提及朱自清的《經典常談》,是古書入門讀物。我則想起了類似的入門書——《古文觀止》。或許該在理解了這些入門國學後,再行研讀相關的經史子集。

幸好,先生也在文中明確“不必每人每書全讀”,一些篇目“不是供人‘讀’的,可以‘溜’覽過去”;更有直白告知讀古文要“引起興趣”,“不能摳字句、講道理”,要“不斷的存疑、別硬斷或去考證”,更“不要句句譯成白話去代替”、“不要注得太多”、“不要求處處都懂”等古文讀法。

什麼人敢自稱《書讀完了》?一代大師金克木的讀書方法論


而回顧本篇內容,可以望見金克木先生的一份讀書方法。讀書首先需要明確自己的閱讀領域和目的,然後才是尋找對應的必讀書目,難以直接學的則先從入門讀物開始。

這其實已經不僅僅是讀書的範疇,已是做學問的底層方法論了。讀書只是其方式之一。但若反過來想,做學問也好,讀書也罷,最重要的是從入門開始,直至透徹地理解一個領域,成為目標領域專家的,一定是將該領域書籍“書讀完了”的人。

這樣的治學研究,從靠近知識源頭讀經典書籍開始,最後自己也必將成為了那個創造知識源頭的人。所以,金克木先生著作等身。這,才是讀書的最高成就,也是讀書人所熱衷追求的。

04

《讀書法》篇,講述了三個校園裡的教學故事。教授們不同的教書育人方法帶來不一樣的教學結果,但都能促進學生成長。延伸到讀書上,就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讀書方法,讀書法是“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正因如此,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論,才是最恰當的。

喜歡此篇中的一句:“讀書後歡喜讚歎是正效率,讀書後愁眉苦臉是負效率。讀書後還能自己想出什麼來,那就是超效率。”不由得會心一笑,讀書是苦亦是甜,盡在此言中。

什麼人敢自稱《書讀完了》?一代大師金克木的讀書方法論


從《讀書得間》細細揣摩,至《九方皋讀書》直取精髓,再到學習必讀書實現《書讀完了》,最重要的《讀書法》是一定要適應自己的需求。

不會讀,書如干草。


會讀,書如甘草,越嚼越有滋味。

深以為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