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未竟之事”,是我们不可示人的伤疤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些“未被完成的”愿望、“未被满足的”需求、“遗憾的”事、“不能释怀的”的情结。

在事件发生的当下,我们的需求没有被压抑了、扭曲了、转移了。然而,内心的空洞被“投射”到后来的生活中,造成更大的麻烦。

相似的场景一再的出现,不停的提醒我们。我们以为“时间是良药”,但最终,还是没有人可以真正逃开自己心中的“未竟之事”。

我看到过这样一个心理学案例。

一个著名的心理咨询师,提到他的一位来访者。这位先生小的时候尿床,经常半夜里被脾气暴躁的母亲从被窝里提出来,赶到院子里“罚站”。年幼的他自然无力反抗,默默忍受。

成年以后,他对遇见的每一个女人都打从心底里看不起。他的童年伤痛让他无法用健康的心态,来对待身边出现的异性,也没法走入任何一段亲密关系。

在心理学层面上来解释,这些没有解决的问题,一再重复的模式,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未竟之事”。

上面的这位来访者,在当时的情形下,没能表达对母亲的愤怒和怨恨,就是他生命里的“未竟之事”。

他反抗和怨恨的情绪被卡壳,不能发泄,渐渐掩埋在心底,演化成他成年后和异性交往的模式。

弗洛伊德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没有人能逃过自己的“未竟之事”。

那些“未竟之事”,是我们不可示人的伤疤

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董卿,一贯的知性和成熟。如果不是她在一个节目中提及过往经历,谁也想不到,她光鲜的外表下,掩埋了巨大的童年阴影。

她说,父亲从小就让她每天刷碗、擦地;命令她不许多照镜子,她提到爸爸的一句名言:“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每天花在照镜子的时间还不如多看书。”严厉的管教甚至让小董卿产生怀疑:“我是不是他亲生的?”

直到有一天,父亲举起酒杯向她致歉,“这么多年不应该用这种方式对你……”那一刻,董卿泪如泉涌。


那些“未竟之事”,是我们不可示人的伤疤


成年后的董卿才渐渐理解了父亲,感谢是父亲的“虎爸”教育,让她学会了坚持。

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未竟之事”,根源都在于童年。

女人找丈夫往往是希望他像自己的父亲;男人找妻子则希望她像自己的母亲。我们都在从内心深处想要迎合童年时期的父母。

没能展现自己才华理想的父母,会使劲的让孩子去学琴、画画、学习各种才艺技能;

对父亲的不满和对暴力的压抑,会转移到爱人身上,并激发出暴力的婚姻模式。

……

我们想让爱人改变,想让孩子成为我们想让他成为的人;

最终,我们发现我们无法改变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

那些“未竟之事”,是我们不可示人的伤疤

我们曾以为“时间能带走一切”,但是很多伤痛和苦难,并不会在遗忘中消散。

在时光的酝酿中,“未竟之事”渐渐因为堵塞而扭曲,甚至会导致生理性与心理性的问题——精神官能症、焦虑症、健忘、肌肉僵化、各种防御机制等等。

在临床上,精神病医生鼓励患者参与治疗,让患者成为医生。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把心理的伤痛和委屈,用笔和纸写下来,是一种更简便有效的“心理微治疗”方式。也可以被称作“为心理疗愈而写作”。

“用语言来解释某个现象,会改变它在我们的头脑中所呈现和被理解的方式。”

“把我们的想法写在纸上,会迫使我们的头脑慢下来,这样,我们就有机会去觉知自己的真实想法。”

通过书写,我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情感和想法,得以表达。

我们才有有机会去正视,那些曾经回避掉的消极体验和厌恶情绪,

那些“未竟之事”,是我们不可示人的伤疤

通过情绪唤醒,可以减弱或消除这些负面反应——

“从这件事中,我学到了什么?”

“这件事怎样才能往好的方面去发展?”

“这件事在我生命中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

拨开表面,看看那些存在过的事实,寻找过去经历中的亮光,有勇气去重新经历自己生命里的每一个“未竟之事”。

当我们不再怨天尤人,不再将责任推给环境、原生家庭或他人,为自己生命里的每一个结果负起责任,才能获得心灵真正的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