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疫情期間的文藝創作?這位院長講了“三到”“三真”

藝術雖無法救死扶傷,但卻能夠普及防疫知識、展現抗疫場面、鼓舞民眾士氣。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文藝工作者們以筆為槍,以歌傳情,以筆墨應援,將抗疫期間一幕幕的感人畫面,轉化成一件件鮮活而催人奮進的文藝作品,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文藝精神力量。近日,本報記者專訪

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歌劇院院長劉雲志,請他講述抗疫文藝創作中所體現的文化自信。

如何做好疫情期间的文艺创作?这位院长讲了“三到”“三真”

記者: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文藝界湧現出許多與抗疫主題相關的文藝作品。能否請您談談文藝作品在眾志成城的抗疫當中所起到的作用?

劉雲志:文藝工作者雖然未能像醫護工作者一樣到前線參與救治,但是怎樣和全國人民一起為抗疫做些有益的事情,是我們所有文藝工作者共同思考的問題。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就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所以文藝從來不是可有可無的,尤其是在面對疫情蔓延帶來的恐慌、悲傷、孤立無助的時刻,好的文藝作品應該具有穩定人心、撫慰創傷、激發鬥志的作用。

今年1月底,是抗疫最艱難的時候。一首詩打動了我,我產生了將這首詩做成音樂詩朗誦作品。因無法進棚錄製音樂,我就找了以前錄製的一首小提琴曲,由著名作曲家印青創作、我演奏,再由中央歌劇院朗誦藝術家康莊配合著音樂的長度、韻律朗誦,這就是那首《中國力量》。大家雖然沒有見面,但隔空合作完成了作品。這部作品傳達著冷靜和理智的情緒,我希望它以堅定的信念減少人們的恐慌和憂慮,給人們以安慰和力量!

魯迅先生說過:“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前途的燈火。”很多文藝工作者實際上是被那些來自全國各地的“逆行”的普通人所感動,從而激發出創作的動力的。他們在疫情面前表現的勇敢、堅強、善良和豁達開朗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成千上萬逆行的英雄和各地捐贈的物資源源不斷彙集到武漢、彙集到湖北,如長江之水浩浩湯湯。我們中央歌劇院原院長王世光作曲的《長江之歌》有很好的群眾基礎,同時,長江又和武漢有著密切的歷史、地理淵源。於是我們以《長江之歌》為基礎重新填詞,進行了二度創作。新的《長江之歌》表達出全國人民萬眾一心、馳援武漢、堅決抗疫的精神。這個作品出來後,目前已經有上百萬的點擊量,網友們也給了我們很大的鼓勵。

Q2

記者:您如何看待這次湧現的與抗疫相關的文藝作品?文藝工作者又應該站在什麼樣的高度去創作作品?

劉雲志:全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文藝工作者感同身受。這種情況下湧現了很多文藝作品,起到了積極的鼓舞士氣的作用,也體現了文藝工作者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同時,不可否認的是,也由於各種因素導致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作品出現。

作為文藝工作者,要有感而發,要腿到、身到、更要心到。搞創作,第一是真實;第二是真情;第三是“真下去”。真實、真情,永遠是創作的靈魂。“真下去”,就是要到人民中去,為人民服務,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服務、以人民為中心”這是從延安文藝座談會到北京文藝工作座談會以來一脈相承的文藝創作的核心。

藝術創作不是單純的技術和藝術的問題,更是一種世界觀。它是對時代的理解,對人民需求的理解,對民族步伐的理解。所以,在這次疫情當中,有一些作品甚至被批評“添亂”,這就是創作者未能表達人民心聲的結果。

Q3

記者:歌劇是舞臺藝術,疫情期間大家無法到劇場觀看演出,中央歌劇院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劉雲志:這也是我從疫情開始就思考的問題,後來我覺得可以製作一部視頻微歌劇,演員在家中就可以完成視頻表演、錄製。

我和院裡的編劇劉靜共同討論了劇本初稿,劉靜完成劇本,我來作曲。在作曲過程中,為了讓歌劇臺詞適應旋律,我又對劇本進行了逐字逐句的改編,最終形成了室內微歌劇《陽光燦爛》。主角只有3個:醫生、病人和擬人化的“病毒”。後來,院裡一致認為這部微歌劇內容和形式都很好,應該讓演員到小劇場進行錄製,考慮到疫情緣故,我們分批進入現場錄製,再通過鏡頭合成。舞臺設計很簡單,只有一塊黑色的佈景、一張床、一個床頭櫃、一個花瓶。從創意、創作劇本、作曲、論證、研討、修改,到分別練習、錄製、合成音像,歷時兩個月,視頻僅有21分鐘,由絃樂五重奏伴奏,三位主角兼顧演唱與轉場、敘事的群像功能。

3月,國內疫情逐漸好轉,國際疫情卻開始暴發,尤其是意大利。意大利是歌劇的故鄉,中央歌劇院有好幾位藝術家都曾在那裡學習生活,疫情期間兩國藝術家也相互惦記著對方。中國政府第一個向意大利派出了支援醫療隊,兩國藝術家在彼此的問候和感激中產生了以隔空錄製的方式製作一部音樂電視的想法。4月初,這部跨越空間製作的音樂電視作品完成,名叫《在一起》,由中、意兩國歌唱家用各自的語言隔空對唱了《茉莉花》和《今夜無人入睡》,一方面讚頌了中、意兩國人民團結合作的國際主義精神,一方面用精神的力量鼓舞人們戰勝新冠肺炎。

記者:對於此後關於抗疫作品的創作和演出,您作為老委員,有什麼建議?

劉雲志:我想,一定避免借疫情而產生的浮躁創作,避免一窩蜂似的創作、上演抗疫作品,避免形式主義。要有演出,但是要有方向、有方法、有分工,並且要有評價體系,以避免粗製濫造。

記者:這次,中國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控制住了疫情在全國的蔓延,作為文藝工作者,您覺得這其中體現出我們怎樣的自信?

劉雲志:這次疫情傳播很快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共同問題,但由於每個國家對待疫情所採取的措施不同,從而導致了不同的結果。中國在短時間內控制住疫情的蔓延,我想這充分體現了中國的制度優勢。

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華人都在把急需的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送到湖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同舟共濟”“守望相助”這都是中國文化中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們的文化認同。這種傳統和認同就是我們的文化自信,面對災難時我們從來不會孤立無助,我們堅信保護別人、幫助別人就是保護自己、幫助自己。

對於文藝工作者來說,中華民族的故事,可歌可泣,是永遠講不完的。

記者:楊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