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心目中,父親的人設就該是“羅森塔爾”


在孩子的心目中,父親的人設就該是“羅森塔爾”

1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曾經一本正經地做過一項實驗。

有一天,他告訴波士頓小學校長雅各布森,打算在學生中進行一項名為“未來發展趨勢測驗”的實驗,從中挑選出最有發展潛力和最有前途的好苗子。他從6個年級挑選了18個班,進行了“認真”挑選,最後把一份“好苗子”名單交給雅各布森,並再三叮囑校長和老師們,為了確保實驗的真實性,千萬不要對外洩露這份名單。

8個月後,羅森塔爾回到波士頓小學,他驚奇地發現,凡是上了這份名單的學生,智商至少提高了10分,他們的求知慾更強,學習成績進步明顯,而且性格變得活潑開朗,更樂於與人交往。

難道羅森塔爾真的是火眼金睛,具有伯樂之才?

錯!

事實的真相是羅森塔爾玩了一次大忽悠。

這份所謂的“最有發展潛力和最有前途的好苗子”名單是在煞有介事、裝模作樣地挑選一番後隨機填寫的,沒有任何依據。

羅森塔爾做這項實驗的真實目的是:驗證旁人的期望對期望對象能產生怎樣的影響。

羅森塔爾憑藉自己權威心理學家的身份,發出“權威信息”來暗示校長和老師們,然後又通過校長和老師們把這些正面信息傳遞給學生。儘管要求不要洩露這些信息,但校長和老師們日常的言談舉止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名單上的學生表現得更加熱情友好、更加欣賞其長處,更能夠容忍所犯的錯誤,同時給他們提供更多的展示機會,並且提出的要求會更高更明晰。這就給了這些學生強烈的心理暗示,讓他們產生更強的自覺性和上進心,變得學習更積極,表現更優秀。

據此,羅森塔爾得出一個結論:權威人士發出的期望與讚美能對被期望者產生奇蹟,即權威的期望能帶給被期望者強烈的影響,激勵被期望者積極行動、主動作為,達到預期目標,而且,期望者的威信越高,越容易對被期望者產生影響。

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

2

在中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除了老師,父親是最適合扮演“羅森塔爾”的人選。

一般而言,在孩子的心目中,父親的威嚴與權威是與生俱來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父親的言行會極大地影響孩子的情緒和行為。

羅森塔爾認為,社會教育的心理機制由氛圍、反饋、輸入、鼓勵四個方面構成。據此推論,父親除了加強自己的修為,以強化孩子心目中“父親”這個角色的權威性外,在營造“羅森塔爾效應”的過程中,不妨也從這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營造融洽的溝通氛圍。

要讓孩子認定父親是可信賴、可親近的權威人士,甚至當他與包括母親在內的其他人發生矛盾衝突時,他也認定父親是站在他這邊的“同夥”或“同情者”。消除了孩子的牴觸情緒,也就為父親給孩子提出較高的期望值創造了前提條件。

增進父子感情與友誼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最有效最簡單的辦法是語言交流。

父親平時要放低姿態,多花點功夫與孩子聊天,天南海北、國事家史、逸聞趣事、明星八卦都可以成為談資。當孩子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父愛的溫暖與深沉,什麼事情都願意跟父親說一說時,爸爸你就贏了!試想,當孩子認可了父親的權威後,父親再給他提出一個或幾個小目標,他能不接受嗎?至少會在心裡好好掂量掂量吧!

二是要適時給孩子提出一個奮鬥目標,表明自己的期望值,並與孩子取得共識。

孩子的成長與進步是通過完成一個個不同階段的小目標而得以最終實現的。對處於中學階段的孩子,父親要表明自己的期許,與孩子共同確定一個奮鬥目標,併為孩子能實現目標而提供各種幫助。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所確定的每個一小目標都應是得到孩子認可,通過一番努力後能實現,且能給孩子確定下一個小目標產生激勵作用的。切忌好高騖遠,如果一個小目標過於高大上,超出了孩子的實際能力,就很容易虎頭蛇尾,無疾而終。

三是要善於正面激勵,不要吝嗇表揚。

一個成年人如果獲得了領導的表揚或同事的肯定都會心情舒暢、沾沾自喜、幹勁倍增,何況一個孩子呢?

俗話說得好:“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當孩子取得一點進步時,父親一定要及時予以肯定,甚至不惜誇大其辭;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最好的辦法是委婉指正,雖然批評也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武器,但暴風驟雨、劈頭蓋臉似的指責痛罵一定要慎用,至少不能當成了常規武器。

不幸的是,很多父親恰恰容易在這一點上犯錯,對孩子不僅不表揚、不會表揚,而且批評也是直來直去,缺乏變通。

作家徐世立在他的長篇紀實小說《一個孩子的戰爭》中如實記錄了自己做的一件“愚不可及”的事兒。

當年,他的兒子因為痴迷於玩電腦,由一枚“學霸”變成了“問題學生”。初中畢業前夕,語文老師告訴他:“你兒子油鹽不進。”物理老師對他說:“你兒子軟硬不吃。”徐爸爸惱羞成怒,直截了當地向兒子轉述了老師的八字評價。

多年後,徐爸爸才意識到自己釀成了大錯,後悔不已。兒子正是揹負著“軟硬不吃、油鹽不進”八個字進入高中的,“八字標籤”沒能使兒子知恥而後進,反而成為他後來乾脆自我放棄的催化劑。

正面激勵不只能停留在口頭上,父親還需要切實的行動,給予孩子具體的幫助和引導,讓孩子從內心裡感受到並接受這一份期望,並激發出更大的潛能。

比如,當長期沉溺於電腦遊戲的兒子終於開始覺醒,試圖擺脫電腦遊戲誘惑卻又無所適從,因而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像一隻困獸一樣狂燥不安時,徐爸爸敏銳地意識到這是兒子迴歸正常生活的一個重要關口,他毫不掩飾自己的父性,激動地流著熱淚把17歲的兒子摟進懷裡,兒子抗拒、僵硬的身體在他的淚語中漸漸變得鬆弛、柔軟。接下來產生了一個徐爸爸不敢相信的變化:兒子3年來第一次沒有碰電腦!

得知此前兒子曾提出來想買一雙品牌皮靴時,徐爸爸當即決定,再貴也買,當天就買,時間不夠打的搶在商場關門之前買!並與徐媽媽一起專門跑了一趟商場,把兒子心怡的皮靴買了回來。看著兒子高興地欣賞、試穿、把玩那雙皮靴,徐爸爸感嘆:心愛之物的滿足也是一劑良藥啊!

的確,不要小看了徐爸爸真情流露與兒子相擁訴說,也不要小看了他給兒子買皮靴的舉動,這實際上是一種羅森塔爾式的正向激勵,對孩子起到了很好的心理按摩作用,促成了孩子的轉變。


在孩子的心目中,父親的人設就該是“羅森塔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