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道藏》的內容組成和它的由來

道家之學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雜而多端 (見文獻通考卷225),這從現行的《道藏》的內容組成,即《道藏》所收的書籍種類可見其梗概。


關於《道藏》的內容組成和它的由來


明《正統道藏》中包含有三洞四輔等道家典籍共 1,476種,5,485卷(這個卷數是舊說相傳如此,現存《道藏》已多殘缺,實際不滿五千卷),其中包括有關道教的經戒、科儀、符圖、煉養等類的書籍,也包括有道家哲學及有關的儒、墨、名、法、陰陽、兵、醫、雜等諸家的書籍,它的數量龐大,可和“佛藏”相拜稱,因之古今的學者一方面認為它是民族文化的寶藏,一方面也認為它的內容是駁而不純。


其實道家書籍的集成為龐大數量,在道教形成的初期即已如此。《抱朴子》說:“道書之出於黃老者蓋少許耳,率多後世之好事者各以所知見而滋長,遂王篇卷至於山積。”(《內篇·釋滯》)可見古代道教的典籍,遠在葛洪(284—363)時代就己隨便結集而擴充到非常豐富的數量。似乎這種積習,到後來《道藏》的編纂中也相沿不變。近人丁福保氏遂認為“全藏中所列諸書,多捃拾以足卷帙,有言雖雅馴而非《道藏》所宜收者,如劉牧《易數鉤隱圖》、《遺論九事》、張理《易象圖說內、外篇》、俞琰《易外別傳》、雷思齊《易筮通變》、《易圖通變》皆宜入易類;《穆天子傳》宜入起居注類;《山海經》宜入地理類;楊雄《大玄經》、邵子《皇極經世》、鮑雲龍《天源發微》舊皆入儒家類卜《墨子》宜入墨家類;《素問》、《靈柩經》、《八十一難》、孫思邀《千金方》、葛洪《肘後備急方》、《急救仙方》、《仙傳外科秘方》、寇宗奭《本草衍義》皆宜入醫家類;《公孫龍子》、 《尹丈子》宜入名家類;《韓非子》宜入法家類;《孫子》宜入兵家類;《鬼谷子》宜入縱橫家類;《鬻子》、《鷂冠子》、《淮南子》、《子華子》、《劉子>、馬總《意林》皆宜入雜家類。……今一概收載,殊為牽強。”(《道藏精華錄·緒言》)


可是《道藏》所以收容如上許多種的學術典籍,是有它的歷史淵源和根據的。遠在前漢時期,道家就被認為是包容諸家學術的一個學派了。即太史公司馬談 (公元前二世紀間)認為“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提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 (《史記·太史公自序》)司馬談的兒子司馬遷似乎也繼承了這種看法,說道家的學術能溝通了當時流行的陰陽、儒、墨、名、法諸家而取其所長,這就為後世《道藏經》收容一些先秦和以後的諸子學說在內的張本。


這是由於道家源出於“信而好古”的老子,《老子》書中引用有些儒家的古說,以及所說的損益、有無等相反而相成的類似周易的辯證思想,和儒家的學說相接近。又儒家的書中也有類似道家思想之說,均足以證明儒、道兩家有相通之處。另外,諸書傳說孔子問禮於老子,以及孔子嘆老子“猶龍”,也均足以證知老、孔在某些方面的關係。


關於《道藏》的內容組成和它的由來


其次,墨家的思想本來距離道家不遠。《墨子·兼愛·非攻·節用·明鬼》諸篇,即和道家所說的慈、儉等趣旨相接近。


再說到先泰名家惠施、公孫龍、尹文子都主張偃兵息戰,又惠施宣稱“泛愛萬物、天地一體”,尹文主張“情慾寡淺”、“見侮不辱”,以及他們的辨論方法足以證成道家之說,因而和道家也能相通。


至於法家的申韓之學,皆 “本於黃老”,又《韓非子》有《解老》、《喻老》等篇,顯見其推崇老氏的關係。


至於陰陽家倡始於談天的鄒衍,他的陰陽五行說力燕齊方士所傳習,後來漸至附麗於道家,併為後世道教學說的組成部分。


以上是道家和儒、墨、名、法、陰陽諸家有相共同的地方。


司馬氏父子認為先秦的學術總有以上六家,而以道家能收容其它五家的優點。似即以“道”能籠罩一切,有如《老子》所說:“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的看法。後世以道家能包容諸家的學說,其論點或基於此。


在“六家”的基礎上,班固《漢書·文藝志》及其以後的史志,還列舉有縱橫、兵、醫、神仙、雜諸家,它們的學說也為古來道家所容納。


縱橫家和道家的關係,如《老子》所云:“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又“將欲嗡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則為縱橫學說被用於道家的確證。


兵家和道家相通之點,如《老子》:“以奇用兵”;“慈故能勇,儉故能廣”;“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又《漢志·兵書略》載有道家的黃帝、力牧等談兵的著作,皆足以證明道家和兵家的關係。


醫家和道家共同之處也很多,《老子》所云“生生”、“攝生”,“長生久視之道”,都顯示道家包含有醫家思想的因素。特別是醫家源本於黃帝,而不外於黃老之學,因之,道家之學也涉及醫家。


神仙家祖承黃帝,《漢志》列載有《黃帝雜子》多種,在修養上和老莊之學的理論相表裡,自後並從屬於道家的範圍。


雜家則如《鬻子》、《鶡冠子》、《子華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等,他們的學說都接近於黃老,而《鬻子》、《鶡冠子》等原列在《漢志》的道家,因之自不外乎道家的範圍。


這大概是以上諸家的學說也被收於《道藏》的原因。


至於周泰諸子之書被收入《道藏》的歷史事實,在公元六世紀間北周長安玄都觀中似已出現。即北周武帝天和五年(570)甄鸞上《笑道論》雲:“諸子為道書者,玄都(觀)經目雲:道經、傳、記、符、圖論六千三百六十三卷,二千四十卷有本,須紙四萬五十四張,其一千一百餘卷經、傳、符、圖,其入百八十四卷諸子、論。其四千三百二十三卷陸修靜錄有其數目,及本並未得。臣鸞笑曰:道士所上經目,陸修靜目中見有經書、藥方、符圖止有一千二百二十八卷,本無雜書諸子之名,而道士今列二千餘卷者,乃取《漢藝文志》目八百八十四卷為道之經論,據如此狀,理有所疑。何者?王如韓子、孟子(?)、淮南之徒並不言道事。又有八公黃白之方,陶朱變化之術、翻天倒地之符及藥方咒厭得為道書者可須引來,未知《連山》、《歸藏》、《易林》、《太玄》、《黃帝之金匱》、太公《六韜》何以不在道書之例乎?修靜目中本無諸子,今乃乘安,不知何據?”據此可見陸修靜(406—477)時的道經目錄只有經書、傳,記、藥方、符、圖、論等一千一百餘卷,到了北周時代玄都觀所錄的道經,才加上了周秦以來諸子和論書八百餘卷,合成二千餘卷。這可稱為諸子和道家的結合,從而構成為道經的總錄。這自然是一般佛教徒如甄鸞等所未能理解的。


關於《道藏》的內容組成和它的由來


從此以後,唐、宋兩代的歷屆道藏經目,似即依此基礎而更加擴充。當時各藏實際所收書名今雖不詳,但從宋鄭樵 (1103—1160)《通志·文藝略》所載“道家”的書籍,有老子、莊子、諸子、陰符經、黃庭經、參同契、目錄、傳、記、論、書、經、科儀、符錄、吐納、胎息、內視、導引、辟穀、內丹、外丹、金石藥、服餌、房中、修養等二十五類這一事看來,可知當時的道教經藏中是包含有關道家哲學方面的諸子和宗教方面的經戒、符、圖等載籍的。


明宋濂《老子辨》,以為《老子》所言,大抵斂守退藏,不為物先,而壹返於自然;由其所該者甚廣,故後世多尊之行之。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道家祖之。

“穀神不死,名曰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神仙家祖之。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兵家祖之。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乎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莊列祖之。

“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使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申韓祖之。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張良祖之。

“我無力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曹參祖之。


這也代表後世認為道家可以籠罩諸家學說的見解。


清紀均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道家類》也說:“要其(道家)本始,則主於清淨自持,而濟之職堅忍之力,以柔制剛,以退為進。故申子、韓子流為刑名之學,而陰符可通於兵。其後長生之說與神仙合為一,而服餌、導引入之;……鴻寶有書,燒煉入之;張魯立教,符錄入之;北魏寇謙之等又以齋醮章咒入之。”這可說是由於道家經漢、晉、南北朝形成宗教後,更增入了大量經戒、科儀、符錄、服餌、煉養等書籍而形成現今流行的《道藏》的內容和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