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反驳“不动笔墨不读书”?

杨寿强


“不动笔墨不读书”。那么就等于放弃了人生最有前途的一条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古代就将读书抬到人生目标的最高点,是“功成名就”的标志。

古代有个方仲永,具有很强的作诗天赋 五岁就可以看着事物作诗,同县的乡亲们都很敬佩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当他十二三岁了,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天生神童,却因后天的不学习,而沦为普通人,通过这则事例,指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强调“钟不鼓不鸣,人不学不灵。”这句名言是多么正确。 现在,我们拥有了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没有谁会阻止我们学习,好的环境应该努力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

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竞争是激烈的,残酷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你的学识,你的眼界决定了你的人生轨迹。努力读书考上一所好大学,那将是你人生的一处分水岭。好好读书,好好学习吧,将来的你,一定会感激现在拼命努力读书的自已!


平平的和平世界


这反驳有难度!因为你反大多数人公认的读书至理!

下面我们先看此语出处: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出处是徐特立。徐特立(1877年2月1日—1968年11月28日),又名徐立华,原名懋恂,字师陶,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长沙县江背镇)人。他是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

“不动笔墨不看书”这是毛泽东同志非常赞赏的他的老师徐特立的读书方法。从青年时代起,毛泽东的身体力行这条成功的治学经验,而且坚持不辍。他常说,读书的方法要“四多”——多读、多写、多问。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里说的意思也就是多做读书笔记。再出感悟,归纳总结出自己的东西!

对于这样的至理如要去反驳的需要出发,比如作为某辩论会的反方,建议从下面入手:

1,时代变了,互联网时代读电子书的方式变了,读书时也可不动笔墨,动手指即可收藏归纳!

2,手段变了,高科技时代可借助扫描,录印笔等工具读纸皮书也可不动笔墨!

3,时代发展所致所读的某本书有历史或个人局限性,没必要动笔墨圈存,得重新推倒重来写过,有破而立!

结论:最好不要反驳,万一需要可从形入手,不能破其神,否则必败!





传媒艺术总监


我很赞同“不动笔墨不读书“,所不存去反驳。人之于学习,第一要务就是动笔墨。一、从一年级开始读书始,我们便学会了做笔记,这便是“读书动笔墨“的第一课。且这一课有始无终,将伴随一生。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学习,业余看书,见到有用知识,遇到颇有感动之处,便想到了勾圈点划,便自觉或不自觉地拿起了笔。这其实也是一种知识储备,以免“学到用时方恨少"。三、人之能力培养、提高,大多来自生活、实践、工作、兴趣、爱好。故,有人说"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钻一行“。也有人说"干到老,学到老"。学既要向书本学,更要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向生活学习,还要向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学习。这种学习便是总结、分析、归纳、提高,以得出教训,并总结出经验,这一过程不思考,不动笔墨,行么?四、人都是有局限性的,世上无通才、全才。要不断提高自己,就要懂得"三人行必有我"的道理,就要懂得”生活处处皆学问“的道理,要俯下身段做群众、做生活的小学生。最近几年,我在写家乡方言。一天,来到公园门口的小农贸市场,遇上两位进城的老汉在对话,甲老汉问"去当墟(赶集)啊?“乙老汉答"冇(没)钱,当什(什么)墟?去炀一下叽墟。"我听了,一愣。一个“炀",简直神来之笔,于是,我便驻足记了下来。"炀“在我们方言中是"热闹“的意思,"去炀一下叽墟”便是”去农贸市场凑一下热闹”。你看,一个"炀"字,把老汉的窘态活画了出来。当然,这很有可能是老汉的自嘲式戏谑。于是,我把这个词,这个例句写入了书中。


大乡间小纪事


首先为什么要反驳这句话呢?

如果非要反驳的话,非常浅显的道理:书的种类那么多,我每读一本书都要去记笔记吗、人的生命有限,不可能读书就做笔记吧?这是不现实的。

比反驳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这句话。

其实这句话说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读书的程度和方法,归纳起来就是,读书要思考。

读书的方法分为几种方法,精读泛读。

所以在读书的时候我们要有选择性,我认为有意义的就选择精读。这个时候才要动笔墨,还要边读边思考,边记笔记。难道我们看漫画看修仙小说,还要去记笔记吗?

毛泽东的读书方法大的启迪——精读。

毛泽东认为,读历史是智慧的事。我他一生研读二十四史,做了大量的批注,这是精读之下的思考。他的一生与读书结缘,资治通鉴更是精读了17遍,做了很多的批注和笔记,这就是动笔墨。正是因为这个过程成就了毛泽东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雄才伟略。

  • 1、动笔墨的最根本的意义是思考与实践

因为读书的过程当中会产生一些共鸣。如果不加以用笔来整理记忆,恐怕就会消失在我们的脑海当中。如果体会到的精华不用到实际时间久了就埋没了。

  • 2、读书如修行,选择合适的领域。

纵观古今学问,贵在坚持。毛泽东曾自勉,“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读书的数量不重要,重要是选择你想要真正去读的书,而且从书上学到了,你认为有意义的内容。

  • 3、读书是一个人的事情,跟他人无关。

有的人以数量论英雄,这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看了10部修真仙侠漫画跟看了一部资治通鉴,资本论和史记的效果能力是一样的吗?显然不能对比。五柳先生”不弃弃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的读书方法是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在一字一句上下功夫,而是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做停留,智者也。

读书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泛读

孙权劝学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孙权曾经劝说吕蒙加以读书,吕蒙与军中事务繁多为由,孙权说,难道读书是让你成为博士吗?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泛读历史就能知道一些经验教训。

从古至今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籍具有时代性。无论精读和泛读,我们都要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放之当下,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觉得更应该理解为,不思考,就不要去读书。


呼图苏木长


如何反驳不动笔墨不读书?如果你步履匆匆走在沉沉暗夜,如果你心意沉沉独对冷冷寒风,你手中无书无笔无墨那你就不要读书也不要动笔墨了,如果真的热爱读书,真的想像蜜蜂采蜜糖那样在有益的经典书卷中汲取知识道理,汲取经验智慧,那就真没理由或者说你就不要強词夺理去反驳那句至理明言了,你想,世界上过目不忘的人才有几个,咱真的是这样聪慧绝顶的人吗?如果真的是,那恭喜你,你就去反驳吧!如果不是这样,翻开书时,还是准备好笔墨,凡读到精典句子或受到书中的某一美言激发出一种异常感悟,赶快记下来吧!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好像是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老先生说的,我记不真了,反正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这一谆谆教诲还是牢记在心落实于行动好,你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