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以后,可能就再也没有武林了!

相比较最早上映的《倭寇的踪迹》这部电影中,利用改良倭刀作为传统精神的代表,固执地做着最后的坚守和传承,

徐浩峰在2012年拍摄,并在2016年上映的《箭士柳白猿》,则选取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角度。他尝试在回归传统武林文化的基础上,填充进去了最为核心的东西,那就是常常被其他武侠电影所忽视的规矩和秩序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一次的徐浩峰,并没有再在新式武侠电影的探索路上遮遮掩掩,而是直截了当地利用柳白猿这个武林仲裁者,在以匡一民为代表的冷兵器和以过德诚为代表的火器中间来回穿梭,从而小心翼翼地窥探着即将消逝的武林中,习武之人最终的归宿和最后的坚守

从他以后,可能就再也没有武林了!

武林规矩从来都是由人制定的,可当电影把时间安排在了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武林的没落,大概总是会伴随着依附军阀后的各个门派相互残杀,以及武林秩序崩塌之下无处安放的精神气魄

在我看来,徐克的电影多看重侠义精神李安的电影多看重人情世故,而徐浩峰的电影,则更多看重的是构建起武林秩序的生存法则。置身武林的的所有人,都在约定俗成地遵守着既定的规矩,它并不是写在纸上的条条框框,而是刻在心里的传统文化坚守

所以,在《箭士柳白猿》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比《倭寇的踪迹》和《师父》更为

纯粹的传统精神。无论是公平正义,还是匡扶天下,或是功名利禄,当即将逝去的江湖,将最后做人做事的准则一一传递出来时,大概我们就能明白,所谓的武林,都必须要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假如文化丢了,那么,武林的精神气魄也就没了。

从他以后,可能就再也没有武林了!

武林仲裁者柳白猿擅长使用弓箭,这是对于内心平静的追求;武林高手匡一民擅长使用长枪,这是对于胸中抱负的追求;而过德诚则选择了火器,这是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当柳白猿和匡一民为了自我尊严进行了最后一场比试时,胜负结果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变化的时代中被淘汰的不仅仅是人,还有不再被重视的规矩和被随意丢弃的精神,这背后其实预示的,是一种传统武林文化的没落。

1

在这部电影里,柳白猿不仅仅只是一个名字这么简单,它同时也肩负着主持武林公道的担子。

在这个纷争的民国乱世中,公道有时候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秉持的,所以,自然就得有个中间人出来,给双方一个面子上说的过去的台阶。但是,不管是获利的一方,还是失利一方,都不会对柳白猿表示感谢,因为,站在个人利益圈子去寻求公平正义的做法,就像是一个带着理想主义的人与一群现实主义者谈论未来,是永远无法阻止

人性私欲的泛滥

从他以后,可能就再也没有武林了!

所以,我们在这部电影里,即便没有看到刀光剑影的搏杀,却总能够感觉到一种被压迫的肃穆感

因为,徐浩峰创造的武林中,所有人都在努力地找寻着自己的身份和位置,哪怕是作为仲裁者的柳白猿,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阴影。这让他不得不在自以为主持大局的正义行为中,逃避着对于过往的自我反省。

逃避是所有人的逃避,缺乏内部自我反省带来的,往往是各自为营的厮杀和角逐。

从他以后,可能就再也没有武林了!

姐姐当着自己的面被同村的恶霸祸害掉,自此,双喜这个名字就被留在了寺庙,而翻墙得到重生的时候,遇到上一任的柳白猿,双喜也就顺理成章的继承了柳白猿的衣钵,开始了用弓箭来主持武林公道。

我们常说,公道自在人心,可人心往往是最难捉摸的,尤其是在这个乱世之中,

强权才是公道。习武之人所应当遵守的武林规矩,被一次次的挑衅着,习武之人应当坚守的传统精神,被一次次的丢弃着,就连匡一民这样的隐世高手,都不得不依附军阀头目,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从他以后,可能就再也没有武林了!

于是,武术从最初为个人正名分,为祖师爷传精神,慢慢发展成争抢地盘,满足私欲的杀人技,这让原本作为武林仲裁者的柳白猿,开始着第二次的

自我迷失。如果说,第一次的自我迷失,是站在个人角度,因为无法伸张正义的怯懦,而产生的逃避心理,那么,第二次的自我迷失,则是站在群体的角度,因为无法挽回公道丧失和精神重振的悲观,而产生的放弃心理

在这部电影里,徐浩峰将原本存在着对立关系的正义和邪恶统统剔除,即便是心狠手辣的过德诚,在与师父站在不同阵营的各为其主,也没有直接用枪炮或是暗杀进行解决,而是采用传统的武术比试,来决定胜负。

从这点可以看出,整部电影要做的不是是非对错的判定,而是对于武术精神和武林规矩的反复拷问。究竟老祖宗经过层层把关筛选下来的传统文化,在这乱世之中,还有没有继承下去的必要?

从他以后,可能就再也没有武林了!

电影里的每个人都在找寻着自己在社会上的合适位置,可是,因为大环境的变化和挤压,大家无可避免的对于外物产生依附。有的依附于新式的武器,有的依附于强权的军阀,有的依附于情感的纠葛,原本应该依靠精神支撑的自我,却首先成为了精神的践踏者。

自此,柳白猿再也没有了主持公道的理由了,因为,消逝的武林背后带走的还有传统的精神,精神没了,人也就成为了只顾眼前利益,且相互残杀的动物。

从他以后,可能就再也没有武林了!

2

看徐浩峰的电影,大概不会像看徐克的电影那样,给自己带来视觉上的刺激享受。当他把原本飞檐走壁甚至神话了的大侠们,统统拉回到地面,让他们成为了有血有肉的凡人时,一招一式的打斗过程,没有了眼花缭乱的特技渲染,甚至就连威亚也几乎都没有使用。

虚实结合和刚柔并济,都在传递着这样一种理解,武术的要义,不在于展示的招数,而在于藏着的招式,因为,高手对决的胜负,往往会在出手的精气神上,就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场戏,是匡一民和过德诚的长棍对决。年龄的差距并没有成为胜负的关键,而重要的是对于武术精神的理解上。匡一民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过德诚怀着功名利禄的志向,一个是站在公利上的考虑,一个是站在私利上的考虑。所以,胜负已经能够看出,匡一民胜在退让,过德诚输在急求。当匡一民那一招回马枪惊艳亮相时,很多人可能看到的是武术上的造诣,而我看到的却是对于传统精神的继承,因为,

使枪的力不在于技巧,而在于精气神。

从他以后,可能就再也没有武林了!

《箭士柳白猿》这部电影整体上是冷峻写实的,也是极具诗意的思辨意识。徐浩峰以武打动作为载体,将他对于整个武林的重新认识融入了进去,从单纯为打而打的视觉享受,慢慢赋予了这类电影在精神、规矩,情感和道义上的涵义,然后,尝试着让电影中的所有人,都能够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因为,

只有清楚的自我定位,才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传统精神。

可能,这部电影会有一种意境大于叙事的看法,这个我不否认,毕竟,想要跳出之前刻板化的武林套路,的确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从外在的功夫展示到内在的精神探寻,徐浩峰在《倭寇的踪迹》中,对于改良倭刀想要传承的努力,到《师父》中,对于陈识试图打破陈腐规矩的尝试,再到《箭士柳白猿》中,对于武林公道以及传统精神面临两难境地的展示。对于消逝武林的温柔触碰以及传统精神的固执坚守,除了是一种致敬,更多的还有一种期盼,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理应被推陈出新并发扬光大。

从他以后,可能就再也没有武林了!

我认为,徐浩峰的电影一直都在强调着,我们真正的敌人不在外部,而在内部。所以,在《箭士柳白猿》中,借由柳白猿从最初的逃避到最后面对仇人的反省,一直都在对于自我不停的追问和思索。

民国是思想文化最为活跃的年代,这也是徐浩峰为什么偏爱将武林放在民国的原因。当我们看着别国文化的入侵,看着自家的文化沉沦时,我想,除了内心绞痛,是不是也应该从自身找找原因呢?

从他以后,可能就再也没有武林了!

“老祖宗的东西,看明白了吗?”借着匡一民质问徒弟的话,徐浩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们正处在一个不断背弃传统文化和精神的年代,是不是很可悲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