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君带你了解龙门首本艺文辑录《龙门艺文录》

记忆君带你了解龙门首本艺文辑录《龙门艺文录》

继龙门首本历史文化典籍 《龙门记忆》后,最近,由侯县军、梁丽通主编的 《龙门艺文录》由北京线装书局出版,这也是龙门历史上首本艺文辑录。一书在手,可阅遍明代至民国龙门那些诗文。

记忆君带你了解龙门首本艺文辑录《龙门艺文录》

近年来,惠州出版了《惠州文征》大型图书,但由于种种原因,对龙门艺文收录较少,《龙门艺文录》的出版,对《惠州文征》来说,可以说是拾遗补漏、填补空白。而放在整个岭南文化版图来看,《龙门艺文录》的意义也如此。

记忆君带你了解龙门首本艺文辑录《龙门艺文录》

历史上,陈献章、湛若水、胡庭兰等大儒曾对龙门文教浇灌甘泉

岭南由于五岭山脉的隔绝,既从属中原,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发展比中原慢了一个节拍。但是,勤劳勇敢的岭南人毫不气馁,迎头赶进,与入岭文人一同努力,推动了岭南经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到了清代,岭南的经济文化大有后来居上之态势。

记忆君带你了解龙门首本艺文辑录《龙门艺文录》

龙门古邑,历史悠久,文明厚重,至少拥有4000年的文明史。龙门地域,旧属番禺、增城,文明追溯千年;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龙门设县,明清两代,龙门县隶属广州府。

龙门地处岭南、珠三角东北部,却似分得昆仑秀,山川明丽,钟灵毓秀。自地派、铁岗山脉迄天岭、圣磜诸峰,四周万山磅礴,如亭阁楼台屏嶂四维森列,七星冈成为堂奥几席,云烟结聚,呼应天上北斗七星,开钟霄汉昭回之秀,龙门因此又被称为“星城”;又譬如大树,千万山峦为枝为干,七星冈为果实——— 果实为精华所钟,其发也必有人文之异。

作为岭南的一个部分,龙门县与岭南文化的发展历程大致一致。历史上,陈献章、湛若水、胡庭兰等大儒曾对龙门的文教浇灌甘泉,屈大均、张维屏、邬庆时等文坛骄子又对龙门的文化极力推动,使得龙门虽然偏处一隅,却依旧站上广府文化的宽广舞台,散发荣光,而以郭用宾、廖吉人、李柱兰、刘士骥、李寿田等为代表的龙门士子,则以自身的努力,著书立说,字里行间回响着时代足音。在清代,龙门甚至出现这样的文坛奇观:“龙门艺文,就一人言,以高明刘氏(指刘士骥)为盛,鸣博征君所著书凡十种;就一家言,以龙华李氏为盛,崖峰司马所著凡二种,鹿池文学所著书凡四种,铁甫学正所著书凡八种,桃村广文所著书凡三种,而桂苑别驾琼仙节妇亦均有诗句传诵至今。”(邬庆时语)他们的一言一语,站在地域文明的语境下来读,都是异常珍贵的文化、历史资料。

记忆君带你了解龙门首本艺文辑录《龙门艺文录》

书中艺文来自《龙门县志》《龙门县文物志》《广东文选》《惠州文征》等

但遗憾的是,由于岭南文化的务实低调,不喜宣传鼓吹,加之岭南湿热的气候条件,不利于书籍的保管,不少文献都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杳然无踪。文献的匮乏对岭南文化的开发利用来说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障碍,目前,文史界加大了对岭南文献开发、整理的力度,《广州大典》《全粤诗》等大型丛书的先后问世,给岭南文化的开发提供了基本的文献资料,嘉惠学界。这本《龙门艺文录》的编者,从《龙门县志》《龙门县文物志》《广东文选》《惠州文征》等地方志、总集中爬梳文献,摘录龙门籍贯作者的作品以及与龙门有关的艺文加以点校,书中收录文章近百篇、诗词约一百五十首,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礼仪典章、风土民情、城市建置、气象物产等方面,体现了保存龙门文脉的拳拳之心。

记忆君带你了解龙门首本艺文辑录《龙门艺文录》

招念慈主持修撰民国《龙门县志》时,仅花费了几百银圆的印刷费用便完成了编撰工作,他感慨道:“事业之成败在乎精神之有无,而不在乎经费之多寡。且不惟不在乎经费之多寡,往往经费愈多者,其精神反愈不振,而其事业亦愈难成,必于绝处求生、苦中求乐,乃得真正之成就。”但凡文化事业,没有一番对文化的热爱,没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是难以坚持下去的。侯县军、梁丽通主编的《龙门艺文录》,是对龙门精神的一种弘扬。

正如编者在后记中所言,“此书如果可以看作是龙门人文之异的一个佐证,为广大地域文化爱好者和研究文史的学者提供一份可靠的资料,那么,编者的努力和心血,终究不会白费。”笔者相信,《龙门艺文录》这本“龙门新语”,能为龙门文脉保留一股清流,为龙门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增添绵薄之力。(山 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