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科夫《未婚妻》:打破自身的約束,去追求內心呼喚的自由

文 |七月仟情

契科夫《未婚妻》:打破自身的約束,去追求內心呼喚的自由


她到樓上自己的房間裡收拾行李。第二天早晨她告辭了家裡人,生氣勃勃高高興興地離開了這個城市,像她所認為的那樣:永遠地離開了。————契科夫

契科夫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最後一位作家,與當時的法國作家莫泊桑、美國作家歐·亨利被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通過看似平淡無奇的故事,從小說裡深刻引發人性的思考以及揭露社會現象。

《未婚妻》簡單來說,出生貴族之家的娜佳因臨近的婚姻,產生恐懼,並且想要逃離家庭。最終,她戰勝內心的矛盾,勇敢離開去追尋自由。

小說以娜佳的內心為發展點,深刻講述一個矛盾不已又渴望內心自由的女孩子。那我就以“自由”角度來解讀《未婚妻》的背後:打破自身的約束,去追求內心呼喚的自由

契科夫《未婚妻》:打破自身的約束,去追求內心呼喚的自由


01、【家庭與自由】娜佳的自我質疑,是一層不變的原生家庭環境所導致。

《未婚妻》裡的娜佳是個貴族家庭的漂亮女孩,奶奶雍容華貴與媽媽雍容華貴,讓同為女人的娜佳也渴望和她們一樣去過上那樣的生活。

長大的她和有著紳士風度的安德烈,讓她深深著迷與沉浸在甜蜜的愛情。這些看似正常幸福的事,卻讓早點踏入婚姻殿堂的娜佳感覺到恐懼,她開始自我質疑:家庭的影響之下,她的人生過得千篇一律和平庸,似乎人生只剩“結婚、養兒育女而直到終老”這條路。

看似很正常的人生路,實則是娜佳受到家庭的影響,才會有“早早成婚,過上媽媽”的想法,她的人生無形中被原生家庭的環境駕馭了。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裡說過:當你把父母的感受當作你大部分人生決定的基礎時,你正在放棄自己的自由選擇權。如果在你心中,父母的感受永遠佔首位,那麼你的人生也將由他們駕馭。

原生家庭是有著非常的重要性,父母的教育也是決定孩子的一生。然而父輩上個世紀的生活艱辛緣由,他們的教育觀點並沒有太多的突破,只是一代代的相傳下去:爺輩傳給父輩,父輩在強制性灌輸給孩子,卻忽視了最大的問題,是否適合孩子與時代的兼容性。

從心理學來看,孩子在自我思想萌發期,就會出現抵抗行為,嘗試追尋自我的品格。但是孩子的每次反抗都會讓父母產生“叛逆”的心理錯覺,他們本著為其好的出發點,糾正批評,以及是強制性灌輸教育,直到孩子的自我思想覆滅,變成任由父母操縱人生。

所以,我們很大程度是父母的“思想傳遞者”,承載著他們的任何不容質疑思想。從這個角度來看,父母的教育是種助力,也會成為一種損害關係,從而是孩子人生失衡、扭曲,甚至親情關係的冷漠:造成了父母和孩子的相互不懂所造成的,父母不懂孩子為何叛逆,孩子不同意父母古板的教育。他們覺得時代變了,那些並不全適用,更像是被從思想、行為被操控的人生,所以急於擺脫。

《未婚妻》裡的娜佳如果沒有突然的覺悟,那麼人生就是像奶奶、媽媽一樣的相夫教子生活。她的突然醒悟也發現了原來那個睿智大方的母親有著無知與不幸,甚至覺得很陌生。

娜佳在嘗試兩次向母親追尋答案時,母親是無法理解她的心情,也是感受不到來自平庸生活的約束,她認為生活就是如此,“女人就應該早早結婚,然後在家相夫教子。”

基於那個時代的背景,其實女權不高的封建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娜佳的母親也只是受到影響,給娜佳在原生家庭裡塑造了另一種“有毒家庭”的環境。

蘇珊.福沃德同時也在《原生家庭》裡,提到原生家庭的消極意義,是“有毒的父母”(Toxic Parents)的概念,它描述多種被稱之為“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而這些模式在家庭中並不少見,甚至是在短期內的祥和。

這也是最備受質疑的家庭陌生,父母總是以愛之名去綁架孩子,造成了“有毒性質”的有意無意持續傷害。

  • 有意持續性傷害:指的是有意而為之的強制性灌輸思想,也到達心目中所想要的教育,持續性傷害孩子;
  • 無意持續性傷害:以愛之名性質的綁架,明白了父母的用心良苦也就選擇妥協自己,造成無形中的傷害,屬於無心之失。

對比這兩種性質的傷害,我們就能發現原來《未婚妻》裡的娜佳生活在一個傳統封建思想影響,曾經也認為早早結婚,去過上媽媽的生活而渴望著。無形中塑造一個女權不高的有毒家庭環境,要不是她的內心兩次掙扎,也是時代的犧牲品。

契科夫《未婚妻》:打破自身的約束,去追求內心呼喚的自由


02、【自身與自由】:我們面臨著最大敵人,是為自己建築的圍牆。

契科夫通過娜佳內心兩次描寫,展示了一個想要追求自由卻又不敢打破“常理”的女孩子:一次是曾經認為的甜蜜愛情,讓她覺得心慌意亂,另一次的父母的不理解她的行為,讓她覺得陌生以及產生對眼前生活的懷疑。

西蒙•凡•布伊說過:“對有些人來說,生活就是不斷破牆而出的過程,而對另外一些人,生活是在為自己建起一座座的圍牆。”

生活的意義,每個人都有著說不清的定義。我們是困在圍牆裡的人,但總有人通過奮鬥破牆而出走向新的時間與目標;也有人一輩子的庸庸碌碌,從未走出生活的圍牆去看到新的世界與自己。

通過娜佳搖擺不定的內心世界,契科夫側面深刻說明人在面對困難時,往往擊敗不是敵人是自己。

事實上人的心理都存在很大的複雜性,就算是最頂尖的心理學大師也無法完全看透任何人的心理。我們在遇到困難時,內心總是會開啟一段很長很複雜的心理爭鬥,最終走向不一樣的結局:果斷理智的人,總是會在最快時間做出決策;猶豫不決的人,總是用拖延來面對,最終不了了之。在我看來,這更像是一場感官的鬥爭,來源於理智與情緒的對抗。

從感官的角度來看,大腦分為“理智模塊”與“情緒模塊”。平常都是理智緊緊壓制著情緒,做出理性的行為;當不良情緒的不斷累積,那麼情緒模塊就會反撲理智,做出衝動、暴怒的附帶情緒行為,從而越來越約束自己。

除了感官帶來的約束。還有一種“杞人憂天”的人,會去不斷徒增煩惱,給自己施加壓力,看似越來越努力的路,實際是越走越窄。

所以,我們在遇到生活的種種困難時,第一面臨著最大敵人是自己為自己建築的生活圍牆,逃避或面對。

從這個角度來看,很多的擔憂、煩惱都是自己想出來的,最為直接原因是害怕失去。

娜佳徘徊不定,是因為害怕失去父母的期望;害怕失去優秀的未婚夫安德烈;也害怕失去幸福的家境。所以,害怕失去的她是才會舉棋不定,兩次的內心掙扎,都沒能讓她有著足夠的勇氣去走出自己。

通過娜佳的自我兩次內心描寫,她的不安情緒試圖與理智的對抗,去指引想要的方向。其實這種看似不合現實生活情況的不安,曾經也去嘗試自我安慰:也許大多數女孩結婚前都有“婚姻恐懼症”,一切都會過去的。

契科夫用看似荒誕的情緒,來襯托出娜佳的自我女性意識覺醒,最終是走向真正的自由。


契科夫《未婚妻》:打破自身的約束,去追求內心呼喚的自由


03、【內心與自由】:遵從內心的自由,是一種成長。

女星張雨綺和老公打架鬧到派出所,之後是閃電式宣佈離婚。就在別人為她的勇氣叫好時,兩人又被拍到複合,張雨綺更是直言:“單身女人可以接受任何人的追求,包括她的前夫”。

後來張雨綺遇到現任老公袁巴元,相識僅70天就閃婚了。短短的一年之後,張雨綺就產下了龍鳳胎,從相識、結婚、生子一共用了一年的時間。

我一直很喜歡張雨綺,她的性格是敢愛敢恨的代表,就大大方方高調離婚再嫁,就算是再婚也是高調著幸福。在魚目混珠的娛樂圈,可謂是一股追求內心自由的清流。

《未婚妻》裡的娜佳,在聽到來自莫斯科的薩沙一段話,內心慢慢堅定,原話是這樣子的:

"你要出去求學,只有做個受教育的人,生活才會有意義……您必須向家人表明:您已經厭惡這種死氣沉沉的生活了,哪怕您自己明白這些道理也好!"

再加上未婚夫安德烈看似優秀的外表,實際是無所事事的貴族公子,也讓娜佳真正下定決心悔婚,跟隨薩沙去求學,然後走向更大的自由天空。

小說都圍繞著娜佳的心理種種矛盾展開的故事,內心先是自我質疑生活;在看清周圍人的都活在差不多圍牆裡;最終以悔婚為代價,不安的情緒最終戰勝自己平常所擁有的理性,遵從了不可思議的內心。

這是我看完《未婚妻》的最大感悟:多少人可以遵從內心,去最終突破自我,完成了真實意義的成長呢?面對亂糟糟的生活,或是一地小事的婚姻,還有多少人能做到內心有著足夠的自由度呢?

帶著這兩個疑問,還是忍不住感嘆:生活的壓力讓我們已經失去了自由,就如張愛玲說的:“中年以後的人常有這種寂寞之感,覺得睜開眼來,全是依靠他的人,而沒有一個人是可以依靠的。”

但是如果能去遵從內心的自由,不去依靠千篇一律的生活,並且對抗自己的不良內心,就是一種成長了。沒人比自己心裡真正想要的,它能引發興趣,作為很大的動力,成為會比奮鬥更加的奮鬥。

我讀完契科夫的《未婚妻》,久久是對“自由”的思考,活著的我們就應該打破自身的約束,去追求內心呼喚的自由。

契科夫《未婚妻》:打破自身的約束,去追求內心呼喚的自由


04、打破自身的約束,去追求內心呼喚的自由。

《未婚妻》通過娜佳複雜的內心活動,生動刻畫關於“自由”的反思,自由與執著的矛盾關係。

這讓我想起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主人公安迪從一開始被汙衊坐牢,在監獄近20年裡,監獄裡那堵厚厚的水泥牆,始終沒能關住安迪那顆積極向上自由的心,他讓自己時刻處於忙著的狀態:由於之前又是銀行家,就給獄警報稅、免稅、繳稅,交稅等一系列的瑣事;最後還在監獄裡辦起了圖書館,幫助獄友學習等等。

在很多人看來,肖申克監獄和外面生活隔離起來的一堵牆,更像是擋住我們看到現實的圍牆,也暗示著人生那些無形的圍牆是困難和挫折。有些人徹底被圍住,把一生都放在了這裡,於是把這圍牆裡的區域當成人生的舒適區,寧願待在“監獄”,一輩子也不願出來。

生活就是如此,總有人甘心居於平凡,忍受著萬般苦難,但就是不敢不肯去反抗,慢慢就是滿嘴抱怨,充滿負能量;也有少數人會去打破自身的約束,那些自我質疑、內心、家境、能力,去勇敢追求內心呼喚的自由,做只困不住的鳥。

實際上我們真是被困在開頭,提起勇氣是很難,只要跨出第一步,那也就變得簡單多了。娜佳之所以猶豫不決,是內心的精神力量不夠,害怕失去。所幸的是最終聽從了薩沙的話,通過求學去改變自身的眼光、格局、不足。

我一直提倡多讀書,儘管書籍不能帶來實質的作用,但看多了,人的精神高度就會變得越來越高級。一旦思想獨立了,那麼行為也會在潛意識中去改變,眼光與格局都與常人有著很大的區別。

所以,就我個人覺得要去打破自身的約束,首先改變自己的思想,建立多讀書,書籍集中了很多智者的思想,再去吸取適合自己的文化精華,這樣才能明白內心想要的自由,清晰有目的性的追求。

有趣的是那些庸庸碌碌一輩子的人,始終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都在原地踏步,想想也是種可悲,於是就會用理由的自我安慰與欺騙。

最常見的是以“負重前行的生活”為理由,會抱怨沒錢沒時間,所以沒能做嚮往自由的事。那麼反觀有錢的大媽總是很多,她們有錢有時間也沒壓力,但堅持健身的卻不多。就拿國內“最帥”的80多歲老大爺王德順來說,不是普通的老頭,不僅是一個演員,並且還走過國際T臺大秀。

別鬧了,我們永遠叫不醒裝睡的人,但凡不想,半個理由就足夠了,但凡想要,一萬個理由也攔不住。

契科夫《未婚妻》:打破自身的約束,去追求內心呼喚的自由


《未婚妻》是一部以“自由”為反思的小說,契科夫通過一件看似正常、幸福的生活,也看似荒誕的情緒,來襯托出娜佳的自我女性意識覺醒:

一旦陷入無法自拔的安穩,我們的自由就會被限制,本是無限可能的未來也就停留。

活著的我們始終還是爭取打破自身的約束,去更多的追求內心呼喚的自由,人生才不會留下太多的遺憾。

文 |七月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