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在日本是如何推行的?

2019年,中國城市正在又一次經歷垃圾分類的革命。

在2017年,發改委、住建部發布了新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要求推廣垃圾分類。一年後的1月,住建部又印發《關於加快推進部分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點名要求北京、天津、上海等46個重點城市加快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不斷催促下,各地社區已經雷厲風行地開始了行動。迅速建立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新規,一夜撤掉街邊垃圾桶……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垃圾分類,在日本是如何推行的?


· 上海市垃圾分類回收一景

垃圾分類運動看起來在短時間內取得了可喜成果。6月10日,住建部第三次發文,要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到2025年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不過高歌猛進下,一些固有問題卻始終存在。

「垃圾分類」=痛苦?

這次垃圾分類運動中,引起最多話題的無疑是上海。

目前,上海市的生活垃圾被分為四大類:「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溼垃圾」和「幹垃圾」。


垃圾分類,在日本是如何推行的?


等等,這好像和我們熟知的垃圾分類方法不太一樣?「溼垃圾」和「幹垃圾」都是什麼?

關於垃圾的分類方式,最早出臺的相關國家標準是2003年的《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標誌》,將生活垃圾劃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2004年建設部《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及其評價標準》則鼓勵各城市自行選擇垃圾分類方法。

目前,大陸城市推廣最多、最為人所知是「四分類法」,將垃圾分為「有害垃圾」「廚餘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


垃圾分類,在日本是如何推行的?


乾溼垃圾的分類和這些方法並不矛盾。「溼垃圾」指的是容易腐爛的垃圾,而「幹垃圾」則相當於不易腐爛、不可回收、沒有毒害的「其他」分類。由於乾溼垃圾的處理辦法不同,這樣的分類方式其實直接方便了末端處理。

上海市應用「乾溼分類」的歷史也並不算短。早在2000年,上海就用「乾溼垃圾」來指代「有機垃圾」和「無機垃圾」這些意味不明的說法;世博會後,上海又借鑑臺北,在居住區推進了以「乾溼分類」為基礎的「2+X」模式。

但時至今日,許多上海居民依然不知道「幹垃圾」「溼垃圾」分別是什麼。

2019年2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發佈後,「生活垃圾怎麼分類」還是受到市民熱議。用過的紙尿褲是幹垃圾還是溼垃圾?粽葉不是廚餘嗎,為什麼算幹垃圾?同樣是骨頭,為什麼大骨頭算幹垃圾,小骨頭又是溼垃圾?


垃圾分類,在日本是如何推行的?


· 「豬骨」和「雞骨」屬於不同種類的垃圾


垃圾分類,在日本是如何推行的?


· 搜索「鮑魚」疑似得出了不同結果

除了分類困難,垃圾丟棄也帶來了很多生活上的痛苦。

「定時投放」和「強制撤桶」的規定,讓習慣出門時順手把垃圾扔進垃圾桶的居民很不適應;有些社區的統一投放時間規定在天黑之前,幾乎斷絕了996黨扔垃圾的可能,隨之而來的是如游擊戰一般的偷倒、亂倒垃圾。

辛辛苦苦按照要求分類投放的居民,卻不知道分類之後到底有什麼不同的處理方式。不少人抱怨,看見垃圾車將分好類的垃圾混在一起、放在同一個箱中收走,「不知道居民分類的意義是什麼」。


垃圾分類,在日本是如何推行的?


垃圾分類,在日本是如何推行的?


上海市對垃圾分類「從嚴執法」。未按要求對生活垃圾進行處置的單位,最高可能被處以50萬元的罰款。

難道垃圾分類註定如此痛苦?像日本和臺灣這些垃圾分類政策早已落地的地方,居民生活也是這樣痛苦嗎?

在某種意義上還真是。

在日本,垃圾分類的標準由自治體自己決定,一般都會有「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有害垃圾」「資源垃圾」「寶特瓶」「其他塑料」等大類,不同種類的垃圾投棄時間不一。

由於標準不同,有些地方的垃圾分類數量已經達到20種以上。德島縣的上勝町是數量上的贏家,他們把垃圾分到了13類45種。


垃圾分類,在日本是如何推行的?


而且,居民要自己在家中對垃圾先進行預處理。塑料瓶和易拉罐要洗乾淨,廚餘垃圾要瀝乾水分,打火機和噴霧器瓶子裡的液體都必須用盡,硬紙箱需要拆開摺好。

一件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屬於不同的分類。比如塑料飲料瓶,瓶蓋屬於一類,瓶身卻屬於另外一類,必須分開投放。


垃圾分類,在日本是如何推行的?


垃圾分類,在日本是如何推行的?


· 易拉罐和紙箱的處理方法

有些地方還規定,不同種類的垃圾要購買專門的指定垃圾袋收集。

如果是大件垃圾,則需要買垃圾券,讓專門的垃圾處理公司來拖走,不得隨意丟棄。


垃圾分類,在日本是如何推行的?


· 神戶市的指定垃圾袋

日本城市道路邊鮮見垃圾桶。便利店的垃圾分類投放箱,是不少旅日中國遊客的「救命」設施。


垃圾分類,在日本是如何推行的?


· 便利店門前的垃圾桶

日本的垃圾分類,無疑是全世界最複雜、最麻煩的一套系統。而二十年來,日本居民嚴格的執行著這些細緻到苛刻的處理辦法,還熱情主動的教身邊的外國人學習垃圾分類。

這是怎麼做到的?

垃圾分類之路

這麼痛苦的垃圾分類措施,為什麼大部分日本居民都能心甘情願的接受?

有些地方規定了鉅額罰款,「不法投棄」可能被處以2000到10000日元的罰金。但是,也有很多地方沒有具體的處罰措施,主要靠鄰里監督和居民自覺。

而將垃圾分類的成功歸因於「遵守規範」和「謹慎細緻」的民族性格,則無疑是一種看似有理卻缺乏邏輯的說法。

其實,日本現在的垃圾分類方法成型於1990年代。在此之前,絕大多數地方只區分「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這種分類方法,同樣明顯指向垃圾處理的末端:可燃垃圾會先經過焚燒,不可燃垃圾則會被填埋。

就算這種簡單的分類方法,都沒有得到全國一直的認同:橫濱市就引進了強力的焚燒爐,把所有垃圾集中焚燒,再從灰燼中區分出不可燃垃圾。


垃圾分類,在日本是如何推行的?


· 1960年代,居民習慣將垃圾直接倒入推車裡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垃圾分類處理的意識才迅速滲透到日本舉國上下。原因何在?

很簡單——垃圾堆填區的數量不夠了。

在當時的日本,和泡沫景氣下高漲的消費一同到來的是垃圾數量的爆炸。從1993年到1998年的五年間,日本光塑料瓶產量就增加了一倍有餘,其他生活垃圾的數量也不斷水漲船高。

然而,可利用的垃圾堆填區卻捉襟見肘。在彼時的日本,每年都有大量未焚燒過的垃圾被直接填埋,垃圾堆填區殘餘容量和年數也不斷減少。90年代初,垃圾堆填區殘餘使用年數甚至不足8年。


垃圾分類,在日本是如何推行的?


垃圾分類,在日本是如何推行的?


· 生活垃圾排出量的變化 vs. 垃圾堆填區的殘餘容量和年數

來源:環境省《日本の廃棄物処理の歴史と現狀》

增加堆填區是最直觀的解決辦法,但這個出口,卻被人多地狹的現實和居民的抵制運動牢牢堵死了。

大象公會往期文章《日本人為什麼這麼愛乾淨?》曾經細緻描寫過發生在東京都、江東區和杉並區之間的「垃圾戰爭」。江東區是東京歷史上的垃圾堆填區,為了擺脫「接收垃圾」的宿命,和東京其他地區、尤其是杉並區,展開了曠日持久的「作戰」。

這樣的事情絕非孤例。70年代以來,日本各地的「垃圾戰爭」此起彼伏,到90年代迎來了一個全國性的小高潮。1995年的調查表明,全國各都道府縣圍繞垃圾處理而起的紛爭高達368起,其中279件都與垃圾堆填相關。


垃圾分類,在日本是如何推行的?


·「東京垃圾戰爭」

垃圾分類,在日本是如何推行的?


· 垃圾處理相關的紛爭數,來源:環境省《日本の廃棄物処理の歴史と現狀》

如何才能在減輕處理壓力的同時,儘量降低垃圾處理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垃圾分類、焚燒,在填埋前進行處理,是可行的辦法。

垃圾分類對環境的好處顯而易見:比如臭名昭著的二噁英,主要就是垃圾中氯化物焚燒後的產物。

如果提前將聚氯乙烯之類的氯化物分揀出來,並對尾氣加以處理,就能有效降低二噁英的排出;即便在垃圾分流不盡如人意,只要廚餘垃圾預先脫水處理過,因為熱值的提高和含氯成分的減少,入爐垃圾焚燒後的二噁英排放量也會大大降低。

如果在進廠之前,先將垃圾分一遍,就可以大大降低中間處理的成本。另外,垃圾分類、循環利用,也能顯著減少垃圾的最終處分量,這就是所謂的「垃圾減量化」。

但分類的巨大成本和工作量,只靠政府端顯然無法實現。所以,日本選擇了讓居民去做垃圾分類,分攤垃圾預處理的責任。1991年《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誕生,「資源垃圾」的說法出現。同年,《廢棄物處理法》也被修改,提出在抑制數量的同時,實現垃圾的「再資源化」。

垃圾的分類收集和再利用走進了居民生活,並受到了住民們的大力支持。在各種廢棄物回收法律法規的不斷出臺下,垃圾分類的規則也不斷完善,最終形成了現在的分類格局。


垃圾分類,在日本是如何推行的?


· 90年代以來,日本垃圾循環利用率不斷升高,而受到最終處理的垃圾數量持續下降

來源:環境省《日本の廃棄物処理の歴史と現狀》

怎樣讓居民心甘情願地分類垃圾

現在的日本垃圾分類處理體系中,責任非常分明:垃圾分類和投放是居民責任,自治體(政府)則負責垃圾的收集、搬運、中間處理和最終處理。

至於資源垃圾的再利用問題,則被交給了回收業者,基於商業目標去解決。


垃圾分類,在日本是如何推行的?


可是,為什麼日本居民就那麼「聽話」,甘願日復一日的在家分揀和處理垃圾?

首先,由於特殊的歷史進程,日本人對汙染的危害和代價心知肚明。

各地垃圾戰爭中,輿論的核心就是未經適當處理的垃圾造成的巨大汙染。70年代以來,水俁病、痛痛病等公害病不斷見諸報端,各地住民團體對垃圾填埋的積極抗爭,更讓普通居民對「環境汙染」有無與倫比的親歷感。

「環境汙染會導致健康問題」,看起來更像發生在自己身邊、迫在眉睫的事情。而環境改善帶來的增益,每個人都能享受得到。


垃圾分類,在日本是如何推行的?


· 日之出町垃圾填埋導致水汙染。住民團體自發組織起來進行了公害調查,並狀告了環境管理行政方「一部事務組合」

垃圾分類,在日本是如何推行的?


· 東京都杉並區的「住民決起集會」

其次,1970年代以來,垃圾處理一直是市町村等基層的責任。為了節省開支,各區有足夠充足的動力在本地推行垃圾分類。

由於決策公開化,能夠看到自治體詳細預算和決算的居民們很清楚,區市町村為垃圾處理而多支付的成本,最後還是要從自己腰包裡掏。

做好垃圾分類,為自己省錢,也就成了公眾最終的選擇。


垃圾分類,在日本是如何推行的?


· 路人女孩對「日本街頭很少設置垃圾桶」的理解:因為我們沒付錢啊

更重要的是,地方自治體並沒有應用「領導講話——各地發文——強制執行」的方式來督促居民進行垃圾分類。他們的做法,是通過持之以恆的宣傳讓民眾認識到垃圾分類的方法和作用,併為家庭垃圾分類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

垃圾為什麼要分類?其實是為了方便分別進行處理。所以,要讓人們真正意識到垃圾分類的重大意義,首先就得讓他們知道,分類後的垃圾會被怎樣處理。

在日本,每個學校都會教小孩本地的垃圾分類方法,垃圾回收機構會專門來指導孩子們如何丟垃圾。不僅如此,日本的小學甚至幼兒園,都必須組織孩子們到垃圾回收工廠參觀垃圾的處理流程。


垃圾分類,在日本是如何推行的?


· 學校的垃圾分類教育

許多處理站也都設有面對普通市民的開放日,居民可以進入內部參觀垃圾處理的整個過程,並對垃圾分類加以監督。

每個住民在入住的時候,都會收到地方自治體派發的垃圾分類手冊和分類回收時間表,上面仔細而通俗的寫明瞭本地垃圾處理的規定。為了方便外籍人士,垃圾手冊一般都還有多語種版本。

地方自治體也組織了許多和垃圾分類、資源循環、垃圾減量化有關的活動,宣導垃圾分類的社會意識。


垃圾分類,在日本是如何推行的?


垃圾分類,在日本是如何推行的?


垃圾分類,在日本是如何推行的?


· 京都市的垃圾分類手冊(中文),詳細寫明瞭垃圾的分類方法、處理規範、去向和其他注意事項。居民可能記不住,但不太可能「搞不懂」

垃圾分類,在日本是如何推行的?


· 東京都的垃圾大會。3R理念「減少使用(Reduce)、物盡其用( Reuse)和循環再造(Recycle)」深入人心

在住宅設計方面,許多日本家庭都有個專門設計的小空間,用來儲存還沒到投棄時間的垃圾。由於經過了預處理,日本的生活垃圾變質時間較慢,幾乎不會出現「一天不倒就臭味四溢、汙水橫流」的慘狀。

不少公寓還會專門設置資源垃圾的分類存放點,方便市民投棄資源垃圾。

而且,幾乎所有垃圾都必須用透明垃圾袋丟棄,清潔隊的工作人員一眼就能分辨垃圾分類是否正確。如果分錯了,工作人員會在垃圾袋上貼上「分類錯誤注意紙條」,並詳細標註出分錯了的是什麼。

這個星期負責垃圾場清掃的社區家庭,必須把沒被收走的垃圾袋帶回自己家分類,再於下一次丟出。這種規定,給了鄰里相互幫助和監督以足夠的動力。


垃圾分類,在日本是如何推行的?


· 德島縣上勝町的資源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在日本是如何推行的?


· 垃圾分類鄰里監督

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居民垃圾分類方得以水到渠成。但如前所述,日本經驗有著諸多的前提,也很難往別處複製。

畢竟,無論是公民教育,還是公共決策透明程度,不同國家都有著不同的國情。

1.環境省.(2014). 《日本の廃棄物処理の歴史と現狀》.

2.リサイクル文化社. (1995). 《闘う住民のためのごみ問題紛爭事典》.

3.https://books.google.co.jp/books?id=a4EFu_oWMQcC&pg=PA13&lpg=PA13&dq=日の出町+ゴミ+汚染&source=bl&ots=SSsIHTsN_p&sig=ACfU3U2R14Lnl68jBY7U-25KdkV-G6naeQ&hl=en&sa=X&ved=2ahUKEwifo7zAyN_iAhXXad4KHZaXCXsQ6AEwCHoECAkQAQ#v=onepage&q=日の出町%20ゴミ%20汚染&f=false

4.杉本恭子. (2018-7-3). 徳島?上勝町「ゼロ?ウェイスト運動」前編:リサイクル率81%を達成した小さな町の大きな挑戦.

5.https://www.nippon.com/ja/guide-to-japan/gu900038/

6.吳文慶. (2008). 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模式的研究和實踐. 《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

7.蔡新華. 劉靜. (2014-3-4). 上海垃圾分類標準五次“變臉”. 《中國環境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