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說“我不敢”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關鍵,不要只會說“別怕”

想讓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孩子總是在打退堂鼓,總是在說“我不敢”,家長看著一再退縮的孩子,真的是恨鐵不成鋼

都已經告訴他不用怕,媽媽會保護他了,為什麼還是不敢嘗試呢?

難道就沒有什麼方法讓孩子膽子再大一些了嗎?

其實我們不能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孩子恐懼的事物,畢竟有些東西我們是司空見慣的,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卻是第一次嘗試。

寶寶說“我不敢”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關鍵,不要只會說“別怕”

美國臨床心理諮詢師在科普文中列出了不同年齡段的恐懼清單。

2-4歲孩子通常會對這些感到恐懼:

對上廁所感到恐懼:擔心會掉進廁所中,擔心會有蟲子從馬桶中爬出來;

對黑暗恐懼:害怕衣櫃、害怕一個人睡覺、害怕陰影;

對分離感到恐懼:害怕和父母分開;

害怕水:不喜歡洗澡、害怕游泳池。

寶寶說“我不敢”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關鍵,不要只會說“別怕”

5-7歲的孩子對這些感到恐懼:

害怕怪物,害怕暴風雨、閃電、打雷;

害怕醫生、打針、牙醫;

害怕蟲子、動物;

其實這些對於大人來說真的算什麼,但是孩子因為生活常識不足,所以是真的會對這些未知的事物感到害怕。

寶寶說“我不敢”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關鍵,不要只會說“別怕”

當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對世界的認知也越來越多,恐懼的東西也會隨之減少,但是在這個成長的過程中,因為恐懼帶來的對周圍環境的不信任感,以及自卑、膽怯的情緒是會一直伴隨著孩子的,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所以孩子對於一件事情感到害怕、恐懼的時候,家長及時的引導和疏解是非常重要的。

寶寶說“我不敢”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關鍵,不要只會說“別怕”

寶寶說“我不敢”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關鍵,不要只會說“別怕”

01 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不要只說“別怕”

孩子一個人睡覺,說“媽媽,我不敢,會不會有怪物”的時候,是在向你表達他的恐懼,是希望你能夠安撫他,但是你說“沒什麼可怕的,這個世界上是沒有怪獸”這句話卻遠遠不如給孩子一個玩偶,告訴他,“小熊會幫你把所有壞蛋都打跑”來的更有效。

寶寶說“我不敢”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關鍵,不要只會說“別怕”

《津巴多普通心理學》中提到:

恐懼的情緒不被理解和不被共情的做法,叫做“負強化”,只會讓孩子消極感更強。

在孩子的世界裡,怪物就是存在的,但是你在安慰他的時候卻只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上,孩子內心真正的恐懼並沒有得到消除,那麼這樣的安慰反而會給孩子帶來二次傷害。

寶寶說“我不敢”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關鍵,不要只會說“別怕”


寶寶說“我不敢”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關鍵,不要只會說“別怕”

02 耐心和陪伴,是幫助孩子克服恐懼的關鍵

孩子對一件事情感到害怕,無外乎就這3個原因。

自信心不足,本身膽子小

曾經有過心理陰影

父母情緒感染孩子

孩子在向父母說出“我不敢”的時候,其實就是想要尋求安慰的時候,但是此時父母的做法是讓他勇敢的再嘗試一次,並且拉著他去嘗試,反而會對讓孩子對這件事情更感到抗拒和恐懼。

寶寶說“我不敢”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關鍵,不要只會說“別怕”

在孩子說出“我不敢”的時候孩子已經被恐懼,緊張給裹挾了,所以家長的第一反應其實應該是先安撫孩子,讓孩子從緊張的情緒中脫離出來,給孩子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氛圍。

例如,讓孩子學游泳,孩子對於水很恐懼,那麼家長不用要求孩子馬上下水,而是先熟悉游泳館這個環境,對這個環境產生信賴。

寶寶說“我不敢”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關鍵,不要只會說“別怕”

當孩子在一個環境中能夠放鬆下來的時候,情緒得到調節,恐懼心理就不會蔓延。

然後家長要做的就是降低要求,去尋找孩子能承受的臨界點。

孩子不願意和教練一起下去學游泳,那麼就就和媽媽一起帶著游泳圈去玩水。當孩子在這個臨界點適應了,再適當往前推一把,這個時候孩子內心隱藏的勇氣就會被激發出來。

等到孩子適應了水,看到媽媽在水裡玩的也很好,就會覺得這件事情他是可以做到的,這個時候在讓孩子和教練一起學游泳,孩子就不會產生抗拒心理。

寶寶說“我不敢”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關鍵,不要只會說“別怕”

在整個過程中,家長做到了包容孩子的恐懼,孩子會對家長更信任,而且家長用更溫和的手段幫助孩子樹立起了自信心,所以這是一個雙贏的事情。

培養孩子內心的強大,家長的鼓勵固然重要,但是榜樣的力量也不容易忽視,小孩的很多行為都是在模仿,模仿家長、模仿小豬佩奇。

寶寶說“我不敢”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關鍵,不要只會說“別怕”

所以正向的模仿是有利於孩子讓孩子樹立起自信心的。

孩子人生中的每一堂課其實都是父母教的,父母應該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孩子,一定要對自己嚴格要求,給孩子起到一個良好的榜樣作用。

寶寶說“我不敢”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關鍵,不要只會說“別怕”

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孩子便會照著書本里的樣子學習。

更有助於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閱讀能夠活躍腦細胞,孩子喜歡閱讀,就更聰明!從小養成閱讀習慣的孩子,而且在孩子3歲半-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

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在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寶寶說“我不敢”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關鍵,不要只會說“別怕”

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媽媽我能行》、《養成好習慣》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教會孩子學會表達。

寶寶說“我不敢”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關鍵,不要只會說“別怕”

人生就好像是一次旅程,成為一家人是緣分。雖然我們在不同的生命起點登上"列車",因著永遠無法解除的血緣關係,而坐在一起,兒女會長大,父母會衰老,做為父母,應盡我們所能,給予孩子一個好的起點和平臺,讓孩子能夠到那更廣闊的天空去有所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