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的中國人溢價指數

週末給你們寫點好玩的吧。

我在英國的時候,發現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同一所大學裡面兩個職位一樣的教師,資歷和收入都差不多。老外教師通常就只有一套房子,華人教師通常有N套房子,N大於等於2。和當地熟悉的華人朋友探討了一圈,答案都是一樣的。

買房的錢就像海綿裡的水,擠擠總還是有的。

比方說老外基本上每年兩次家庭度假雷打不動,花掉一萬英鎊很正常,華人家庭就湊合著搞個短途自駕遊,幾百英鎊就夠。

比方說老外買了大House以後有多的房間就空著不管了,華人肯定會分租出去,一個月也有幾百英鎊入賬。

總之,最後總歸能攢出買下一套房子的錢。

經濟學原理最基本一條,價格由市場供需決定。中國人從骨子裡就這麼熱愛房產,肯定是增加了需求,必然推高房價啊。所以在英國甚至全世界,有一個容易導致互噴的話題:

大英帝國(全世界)的房價是不是華人炒起來的?

為了解決以上口水仗,2017年倫敦市長下令成立了一個調查小組專門來研究到底是誰買了倫敦的房子。經過6個月,結果出來了,給個摘要:

(1)海外投資者買走了倫敦50.5%的房子。

(2)在所有的海外投資者中,中國香港佔28%,新加坡佔20.1%,馬來西亞7.5%,中國大陸5.4%,海峽群島5.1%,維珍群島3.2%,其它亂七八糟一些國家就不列了。

中國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三個地區合計佔海外投資者的55%。香港肯定是中國人,新加坡基本上是華人。馬來西亞買房的那些人裡面大部分肯定也是華人——馬來華人比例很大,關鍵是有錢。

所以保守一點,從這三個地區來的華人購買的倫敦房產,至少佔到了所有海外投資者中的50%。

此外不要被中國大陸的5.4%迷惑了。由於外匯管制的緣故,大陸人購買倫敦的房產是有困難的。所以很多人就必須搞個馬甲——無論是香港、新加坡、海峽群島、維珍群島,都非常非常可能是大陸人的馬甲。香港和新加坡就不解釋了,海峽群島和維珍群島都是世界上有名的離岸公司天堂。

說結論:

倫敦大約30%的房子被華人買走了,其中中國大陸過去的買走多少算不清楚,毛估估買走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吧。

成交量的30%肯定有非常大的影響。做個對比,最近這段時間港資每天流出幾十億,大概佔到大A股成交量的1-2%,就能把股指砸下去幾百點。

如果說倫敦房價不是華人抄起來的,那就有點缺乏常識了。

所以只要中國人(華人)多的地方,當地房價一定會獲得一個溢價。簡單來算下這個溢價吧。

北上廣深這種高大上的地方比較特殊就不拿出來比了。就拿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作為對比的標的吧。

(一)中國臺灣 VS 西班牙

2018年,中國臺灣人均GDP大約2.5萬美元,全球排名38位,人口2400萬,省會臺灣平均房價大概摺合5萬人民幣每平米。

同年西班牙人均GDP大約3.2萬美元,全球排名30位,人口4600萬,最貴城市巴塞羅那房價大概摺合3萬人民幣每平米。

巴塞羅那是世界名城,比臺北高一個檔次以上;從土地制度來說,兩者也都是可以自由轉讓的制度;從外來人口來說,巴塞羅那擁有來自全歐洲乃至全球的投資者,而臺北的房地產市場還是相對封閉的;從投資理念來說,西班牙人在歐洲人裡面也是有名的愛買房——不買房過不了丈母孃那一關。

所以這個比較裡面,臺北肯定不吃虧。

總的來說,臺北的房價是巴塞羅那的1.7倍。

(二)中國香港vs法國巴黎

中國香港的對標城市不太好找,湊合著用下巴黎吧。

2018年,中國香港人均GDP大約4.7萬美元,全球排名20,人口700萬,平均房價大約摺合20萬人民幣每平米。

2018年,法國人均GDP大約4.4萬美元,全球排名22,巴黎220萬(這是巴黎市,還有大巴黎地區),平均房價10000歐元每平米,摺合8萬人民幣左右。

總的來說,香港房價是巴黎的2.2倍左右。

如果大家對巴黎不滿意,也可以用英國(人均GDP4.1萬美元)倫敦來比。倫敦房價大約摺合人民幣12萬每平米。

香港房價是倫敦的1.7倍。

.......

所以這裡給出一個房地產的中國人溢價指數是1.7。也就是在全球範圍內,同等發展水平基礎上,華人主導地區房價會是其他地區的1.7倍左右。

按這個標準來算,深圳目前人均GDP大約是3萬美元,蘇州、廣州2.3萬美元,北京、上海、杭州是2萬美元,武漢1.9萬美元,成都1.2萬美元。為了避免口水仗,大家自己去算房價應該是多少吧,反正肯定比現在低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