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史知多少(三):查理五世與西班牙的統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歐洲史知多少系列到了第三輯,這次作者講述查理五世與西班牙統一的事蹟,一切由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冗長的名字說起。

歐洲史知多少(三):查理五世與西班牙的統一

如果你以為電視劇權力遊戲 (Game of Thrones)裡面,龍女王的頭銜真的長得過火,那麼你應該要見識一下這位真實歷史中的人物——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 V, Holy Roman Emperor)。大家沒有看錯標題,本文的確是談西班牙的,查理五世同時亦是西班牙的統治者。他的正式頭銜(這頭銜要害得文章遠超字數了)是:「查理,蒙上帝恩典,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永遠的奧古斯都、德意志國王、意大利國王、全西班牙人民、卡斯蒂利亞、阿拉貢、萊昂、匈牙利、達爾馬提亞、克羅地亞、納瓦拉、格蘭納達、托萊多、華倫西亞、加利西亞、馬略卡、西維爾、科爾多瓦、穆爾西亞、哈恩、阿爾加維、阿爾赫西拉斯、直布羅陀、加那利群島國王、兩西西里國王[1]、薩丁尼亞、科西嘉國王、耶路撒冷國王、西及東印度群島、海洋上各島嶼及大陸國王、奧地利大公、勃艮第、布拉班特、洛林、施蒂里亞、卡林西亞、卡爾尼奧拉、林堡、盧森堡、海爾德蘭、新帕特拉斯、符騰堡公爵、亞爾薩斯方伯、斯瓦比亞、阿斯圖里亞斯及加泰羅尼亞親王、弗蘭德斯、哈布斯堡、蒂羅爾、戈裡齊亞、巴塞隆拿、阿爾圖瓦、勃艮第帝國領地、埃諾、荷蘭、西蘭、費雷特、基堡、那慕爾、魯西永、色丹尼亞、德倫特、聚特芬伯爵、布爾高、奧里斯塔諾、戈切阿諾藩侯、弗裡西亞、溫特邊疆領地、波代諾內、比斯開、莫林、薩蘭、的黎波里、梅赫倫領主。

(Charles, by the grace of God, Holy Roman Emperor, forever August, King of Germany, King of Italy, King of all Spains, of Castile, Aragon, León, of Hungary, of Dalmatia, of Croatia, Navarra, Grenada, Toledo, Valencia, Galicia, Majorca, Sevilla, Cordova, Murcia, Jaén, Algarves, Algeciras, Gibraltar, the Canary Islands, King of Two Sicilies[1], of Sardinia, Corsica, King of Jerusalem, King of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Indies, of the Islands and Mainland of the Ocean Sea, Archduke of Austria, Duke of Burgundy, Brabant, Lorraine, Styria, Carinthia, Carniola, Limburg, Luxembourg, Gelderland, Neopatria, Württemberg, Landgrave of Alsace, Prince of Swabia, Asturia and Catalonia, Count of Flanders, Habsburg, Tyrol, Gorizia, Barcelona, Artois, Burgundy Palatine, Hainaut, Holland, Seeland, Ferrette, Kyburg, Namur, Roussillon, Cerdagne, Drenthe, Zutphen, Margrave of the Holy Roman Empire, Burgau, Oristano and Gociano, Lord of Frisia, the Wendish March, Pordenone, Biscay, Molin, Salins, Tripoli and Mechelen.)」

由於這位仁兄的領地實在多得太過份了,筆者只好分兩篇文章來談這位傳奇人物,這篇文章將先集中提及他在西班牙的領地,與西班牙的統一之路。

西班牙的「戰國時代」

西班牙並非由一開始就是統一的國家,而是曾經有過一段「戰國時代」。伊斯蘭教在632年先知穆罕默德 (Muhammad) 統一阿拉伯半島後,就開始不斷向外擴張。709年,伊斯蘭帝國征服北非,並在兩年後開始進攻現今西班牙所在的地區。除了西北方一小塊山區的阿斯圖里亞斯王國(Kingdom of Asturias)外,整個半島都陷入穆斯林手中。幸好732年基督教聯軍在圖爾 (Tours) 大敗伊斯蘭軍隊,穆斯林才沒能繼續北上征服法國,但西班牙地區就從此成為伊斯蘭世界的一部份。由這時開始,基督教世界便一直嘗試重奪西班牙地區,展開了長達七百多年的「收復失地運動(Reconquista)」。

在僅僅十多年後的750年,伊斯蘭帝國爆發內亂,改朝換代,當時統治著西班牙地區的阿卜杜拉赫曼一世 (Abd al-Rahman I) 趁機獨立。於是西班牙地區成為了一個獨立的伊斯蘭教國家,以科爾多瓦 (Córdoba) 作為都城的科爾多瓦國(Emirate of Córdoba)。

科爾多瓦國在10世紀後慢慢衰落,權力逐漸落在地方領主手上。1031年,科爾多瓦國正式瓦解,各地方領主成為了一個個獨立的小王國,稱為泰法(taifa)。至於此時的半島北部,亦早已分裂成多個天主教王國。這些大大小小的國家,相互混戰,甚至為求利益,不分宗教。跨宗教的同盟及軍隊在這時代屢見不鮮[2],西班牙最著名的民族英雄熙德(El Cid, 1043-1099),就曾經以天主教徒的身份,在伊斯蘭教的薩拉戈薩王國 (Taifa of Zaragoza) 軍隊麾下作戰,打敗了天主教的阿拉貢王國(Kingdom of Aragon)和巴塞隆拿伯國(County of Barcelona)的軍隊。

歐洲史知多少(三):查理五世與西班牙的統一

(1031年的西班牙地區,綠色部份為穆斯林王國,北方灰色部份為天主教王國)

天主教三雄鼎立

半島的混戰持續多年,期間兩大宗教都有一統各國的嘗試。1203年,伊斯蘭教各國全部統一於來自摩洛哥的阿爾摩哈德王朝 (Almohad Caliphate) 之下,並開始向北方天主教勢力進軍。但這強大的威脅,反而令天主教一方得以聯合起來。1212年,卡斯蒂利亞 (Castile)、阿拉貢 (Aragon)、納瓦拉 (Navarra) 和葡萄牙 (Portugal) 四個天主教王國聯軍在納瓦斯德託洛薩 (Las Navas de Tolosa) 大勝阿爾摩哈德軍隊後,穆斯林一方從此一厥不振。此後40年,天主教各國不斷向南擴張,只有格拉納達王國 (Kingdom of Granada) 一個伊斯蘭國家,在每年向卡斯蒂利亞納貢的條件下得以苟延殘喘。

至於各個天主教王國,一方面把新徵服的土地以共主邦聯的方式組成新的王國,方便管治;另一方面,她們也經過多次的分裂和互相繼承。到了15世紀,基本上分成了三大勢力:西部的葡萄牙和阿爾加維國王 (King of Portugal and the Algarve) [3]、中部的卡斯蒂利亞共主邦聯 (Crown of Castile) 和東部的阿拉貢共主邦聯 (Crown of Aragon)。

歐洲史知多少(三):查理五世與西班牙的統一

(1400年的卡斯蒂利亞共主邦聯)

歐洲史知多少(三):查理五世與西班牙的統一

(阿拉貢共主邦聯在西班牙的部份,留意邦聯亦包括地圖外更東邊的科西嘉、撒丁尼亞和兩西西里王國[1]

內亂頻仍的卡斯蒂利亞

雖然卡斯蒂利亞是三個勢力之中,國土最大的一個,但是這同時導致了權力分散,國王處處受制於地方領主。1468年,卡斯蒂利亞國王「無能者」恩裡克四世(Henry IV “the Impotent” of Castile)[4] 在國內領主的壓力下,被逼取消獨生女兒胡安娜 (Joanna la Beltraneja) 的繼承資格,立妹妹伊莎貝拉(Isabella)為阿斯圖里亞斯女親王(Princess of Asturias),即卡斯蒂利亞王位繼承人,類似於英國的威爾斯親王(Prince of Wales)一位。

雖然恩裡克一開始承諾伊莎貝拉,安排的婚事必須得伊莎貝拉自己的同意,但恩裡克很快就出爾反爾,兩次擅自與外國達成婚約,唯兩宗婚事都在伊莎貝拉嚴詞拒絕下未能實現。與此同時,伊莎貝拉自己亦「你不仁,我不義」,秘密達成與阿拉貢國王約翰二世 (John II of Aragon) 的兒子費迪南(Ferdinand)的婚約(其實費迪南是伊莎貝拉的第一個訂婚對象,在伊莎貝拉仍是嬰孩時期就由父親約翰二世(John II of Castile)談好)。

最終,伊莎貝拉藉口祭拜病逝的弟弟阿方索 (Alfonso the Innocent),逃離恩裡克的控制,而費迪南則假扮成僕人進入卡斯蒂利亞,兩人甫一見面就舉行婚禮,伊莎貝拉的婚事終於塵埃落定。

卡斯蒂利亞繼承戰爭

1474年,恩裡克四世逝世,伊莎貝拉繼承為伊莎貝拉一世 (Isabella I of Castile)。但大家別忘了恩裡克還有一個被取消繼承資格的女兒胡安娜。國內部份領主為進一步取得更多權力,而支持胡安娜的繼承權,並以和胡安娜成婚為利誘,拉攏正好未婚的葡萄牙國王阿方索五世 (Alfonso V of Portugal) 的支持。阿方索看到合併兩國的大好機會,當然一口答應,立刻起兵入侵卡斯蒂利亞。

兩軍在託羅戰役 (Battle of Toro) 交手後,雙方都宣稱獲得勝利。雖然軍事上沒有重大進展,但起義的領主卻由於元氣大傷,大多向伊莎貝拉屈服,伊莎貝拉因而在政治上大勝。但是,在海上的戰場卻是葡萄牙的天下。1478年,由11艘艦隻組成的葡萄牙艦隊,在西非的幾內亞灣 (Gulf of Guinea) 突襲卡斯蒂利亞艦隊,卡斯蒂利亞的35艘艦全部束手就擒。

儘管如此,由於葡萄牙已失去卡斯蒂利亞國內領主的支持,奪取王位已經機會渺茫。1479年,雙方簽訂阿爾卡蘇瓦什條約(Treaty of Alcáçovas),葡萄牙國王阿方索放棄卡斯蒂利亞王位繼承權,但換來除加那利群島(the Canary Islands)外所有雙方有主權爭議的島嶼,而且加那利群島以南所有地域的探索、殖民及征服的權利全部歸葡萄牙獨有。

對卡斯蒂利亞而言,雖然戰爭換來國家的和平穩定,卻失去大量經濟利益,尤其是失去幾內亞的金礦,對國家經濟帶來極大打擊。此事成為日後伊莎貝拉同意資助哥倫布 (Christopher Columbus) 向西探索的極大誘因——因為西方的海洋是唯一餘下的擴張路線。

1492:新時代的開始

1479年,伊莎貝拉的丈夫費迪南繼承父親王位,成為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 (King Ferdinand II of Aragon),西班牙兩大強權終於正式聯合起來,兩夫妻並協定共同管治所有領地。伊莎貝拉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削弱貴族的權力並建立中央集權、大大減低兄長恩裡克庸碌無能導致的極高的罪案率,而且把國家從沉重的債務之中挽救起來,使卡斯蒂利亞及日後整個西班牙得以成為歐洲第一大強國。也正因如此,伊莎貝拉不論在當時還是直到現在,都被視為西班牙一名偉大的君主。[5]

三年後,卡斯蒂利亞入侵格拉納達王國,但由於格拉納達位處山區,易守難攻,戰爭足足持續十年。1492年,可謂歐洲以至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年份。1月2日,伊斯蘭教在西班牙的最後一個堡壘格拉納達陷落,長達七百多年的收復失地運動終於結束。同月伊莎貝拉和費迪南同意資助哥倫布向西航行尋找印度。

哥倫布直至逝世一刻,都堅信自己到達「印度」,並把發現的島嶼命名為「西印度群島(West Indies)」,把當地人稱為「印第安人 (Indians)」。但無論如何,他的發現不但令西班牙得以繼續擴張,從美洲掠奪而來的金銀更是極為龐大的收益,西班牙因此一躍成為歐洲霸主。

至於另一邊廂的葡萄牙,就在五年後的1497年,由達伽馬(Vasco da Gama)越過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6],並在次年抵達印度——這次是真的印度。達伽馬於1499年回到葡萄牙,葡萄牙國王從此自稱為「蒙上帝恩典,葡萄牙及在非洲之海洋兩岸的阿爾加維[7]國王、幾內亞及在埃塞俄比亞、阿拉伯、波斯和印度的征服、探索及商貿之領主,等等(By the Grace of God, King of Portugal and the Algarves of either side of the sea in Africa [7], Lord of Guinea and of Conquest, Navigation, and Commerce of Ethiopia, Arabia, Persia, and India, etc.)」。

費迪南與女兒胡安娜

在伊莎貝拉強硬的改革內政之際,野心甚大的丈夫費迪南,則在與法國在意大利多次爭戰。1504年,在費迪南與法國暫時和解之際,伊莎貝拉駕崩,王位傳到兩夫婦的女兒胡安娜(Joanna of Castile)手上。但由於胡安娜正在丈夫「美男子」費利佩(Philip the Handsome)在尼德蘭(the Netherlands)的領地,伊莎貝拉在遺囑上將費迪南立為攝政王。

歐洲史知多少(三):查理五世與西班牙的統一

(正所謂「有圖有真相」,這就是美男子費利佩的畫像)

攝政王之位權力雖然形同國王,但始終有天胡安娜會返國。不知足的費迪南於是要求卡斯蒂利亞朝廷改攝政為終身制,聲稱胡安娜沒有能力統治國家,但他的野心反倒惹來各貴族的反彈。1506年,胡安娜與丈夫費利佩經英格蘭(正好當時胡安娜的妹妹凱瑟琳 (Catherine of Aragon),準備與威爾斯親王亨利,即後來的英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 of England)結婚)回到卡斯蒂利亞,旋即獲得國內貴族支持。費利佩獲立為共治國王費利佩一世 (Philip I of Castile)。至於費迪南在失去貴族支持後,只好放棄並回到阿拉貢的領土。

然而,28歲的費利佩在僅僅兩個月後就突然病逝,甚至有人懷疑是費迪南下毒殺害。費迪南此後一年故意按兵不動,坐等胡安娜把國家弄得亂七八糟,然後名正言順地奪回攝政王一位,還把胡安娜軟禁起來。胡安娜在心力交瘁之下得到精神病,不但不肯讓費利佩下葬,還堅持把他的遺體留在身邊,因此被稱「瘋女胡安娜 (Joanna the Mad)」。

查理登基

1516年,63歲的費迪南壽終正寢,王位傳到胡安娜手上。但是由於胡安娜已經沒有能力管治國家,於是次年17歲的長子查理回國,獲卡斯蒂利亞及阿拉貢兩國朝廷立為共治國王卡洛斯一世 (Charles I of Spain) [4]。查理為獨攬大權,繼續將母親胡安娜軟禁,一直至1555年胡安娜病逝,終年75歲。

查理因此成為了第一位正式統治整個西班牙的國王、第一個自稱「全西班牙人民之王(King of all Spains)」,還有第一次讓「西班牙」成為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但這僅僅是他所有領地的一半。1519年,查理在祖父逝世後,繼任為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 V, Holy Roman Emperor),下篇文章將談及由查理父親一系繼承而來的土地。

注:

[1]13世紀時的西西里王國(Kingdom of Sicily)原本包括西西里島及意大利半島南部。在西西里晚禱戰爭 (War of the Sicilian Vespers, 1282-1302) 後,阿拉貢王國(Kingdom of Aragon)佔領西西里島,國王自立為西西里國王。原本的西西里國王逃往意大利半島南部的領地,並繼續保留西西里國王稱號。1504年,阿拉貢國王(即西西里島的西西里國王)費迪南二世 (King Ferdinand II of Aragon) 征服意大利半島上的西西里王國,故稱「兩西西里國王(King of Two Sicilies/King of Both the Sicilies)」。

[2]甚至有史學家因此認為基督教世界廣泛使用的所謂「收復失地運動(Reconquista)」一詞,根本不能反映該時代當地各政權的思維。

[3]在制度上其實阿爾加維(即今葡萄牙南部)早已併入葡萄牙王國之中,僅在名義上仍是獨立王國。

[4]歐洲不同語言會對同一名字有不同拼法和讀法,例如卡斯蒂利亞語中的恩裡克(Enrique)就是英語的亨利(Henry)。本文中會盡量使用當地語言的中文譯名,但英語註譯則會一律用英文拼寫。

[5]伊莎貝拉也是第一個出現在美國郵票上的女性,該輯郵票是以哥倫布發現美洲為主題。

[6]原本被稱作「風暴角(Cape of Storms)」,在葡萄牙人成功越過後,葡萄牙國王約翰二世(John II of Portugal)將其更名為「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

[7]葡萄牙把北非的屬地視為阿爾加維王國的一部份,稱作「在非洲之海洋以外的阿爾加維(the Algarve beyond the sea in Africa)」,故與原本在歐洲葡萄牙南部的阿爾加維,或稱「在非洲之海洋以內的阿爾加維(the Algarve behind the sea in Africa)」,合稱為「在非洲之海洋兩岸的阿爾加維王國(Kingdom of the Algarves of either side of the sea in Afric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