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申讀東周第三三期——慶父之亂

戊申讀東周第三三期——慶父之亂


要說清慶父之亂有點兒麻煩,戊申一點一點說。


先說慶父,戊申在前面的小節提過兩次,這個人性格暴躁魯莽很不安分,他是魯莊公姬同的庶兄,魯桓公的兒子。

戊申讀東周第三三期——慶父之亂

魯桓公有四個兒子,慶父、叔牙、姬同、季友,這四個人夥一個爹,但不夥一個媽,慶父和叔牙一個媽,姬同和季友一個媽,所以慶父和叔牙的關係好,姬同和季友的關係好。四個人中慶父的年齡最大,季友最有本事,但這倆人都沒有繼承權,因為慶父和叔牙是妾生的,是庶子,慶父最多是個庶長子,如果沒有嫡子的話,他是可以繼承君位的,可是有,有倆,姬同和季友,他倆的媽是正牌夫人文姜,文姜的光輝事蹟戊申前面講得很詳細,季友是嫡子,姬同是嫡長子,所以姬同擁有第一繼承權,他在魯桓公被拉殺以後,被大臣擁立即位,就是魯莊公。


魯莊公三年,姬同外出遊玩,碰到了一位大美女,就想和這位大美女睡覺。姬同即位時十三歲,當時也就十六歲,十六歲正是年少思春淫情氾濫的時候,姬同看到美女受不了。可這個美女不甩他,她叫孟任,孟任很有心機,她也不是不甩姬同,而是想要獲取更多的利益。年紀輕輕就知道這麼多,估計家教不錯。果然,姬同說,你要是跟我睡,我就讓你當夫人,孟任立馬就同意了,但是沒有睡覺,兩個人還割血盟誓,發了毒誓了,當然最主要還是姬同發毒誓。春秋戰國時期沒有皇后皇太后一說,國君的正牌妻子叫夫人,其地位和皇后差不多,在國君的眾多女人中,夫人的地位是最尊貴的,其他的都叫妾,夫人的兒子叫嫡子,有君位繼承權,妾的兒子叫庶子,沒有繼承權。所以姬同說要立孟任為夫人,她很高興。當晚,孟任就陪姬同睡覺了,厲害吧。古人搞起一夜情來,那也不是蓋的。

戊申讀東周第三三期——慶父之亂

一夜情之後,姬同感覺不錯,就把孟任帶回宮裡,一年以後生下一個兒子,叫般,姬般。當初搞一夜情的時候姬同說要立孟任為夫人,估計只是隨口說說,先騙上床再說,否則為什麼回去不立她為夫人呢?現在孟任生了兒子,那就不一樣了,姬同是真的想立孟任為夫人了,男人嘛,得了兒子都高興,一高興啥事都好說。他就問他媽文姜,估計春秋時國君立夫人是件大事,一個人說了不算,否則姬同也不用問他媽了。文姜不同意,她一定要她孩兒和她孃家也就是齊國聯姻,而且指定要娶齊襄公的女兒,可當時齊襄公的女兒剛剛出生,月子娃娃兒,姬同已經十七八歲了,你說文姜是不是神經病。不能娶,那就等,一直等到她侄女兒二十歲,姬同才把她娶回來,來了就當夫人,壯火吧。要說這姬同也真夠孝順,為了他媽,說話當放屁,二十年夫人之位空虛,孟任怪有心機拿她婆子一點兒辦法沒有,姬同娶了夫人沒多久,孟任就死了,當時她也就三十五六歲吧,估計是被氣死的。


姬同等了二十年的夫人就是哀姜,哀是她的諡號,是她孩兒在她死後給她定的,她活著的時候不叫哀姜,叫姜氏。古時候女子是沒有名字的,只稱姓,姜氏她姑也是姜氏,她妹子也是姜氏,為了區分,也為了方便,戊申文中就稱其為哀姜。

戊申讀東周第三三期——慶父之亂

按說等了二十年才弄到手,哀姜應該是個貴人才對,可她偏偏是個賤人,她賤表現在兩點:一、她不會生孩子;二、她會偷漢子。


先說生孩子,哀姜不是一年兩年沒生,而是很長時間都沒繁個蛋。我們知道姬同早就有孩兒了,他大孩兒姬般都二十多了,那肯定就是哀姜的原因。哀姜也有點兒不好意思吧,就讓她妹妹叔姜跟姬同睡覺,叔姜倒是生了一個兒子叫啟,姬啟。


再說偷漢子。哀姜偷漢子,戊申分析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家族遺傳,二是老公冷落。家族遺傳很明顯,哀姜她姑文姜是個大蕩婦,專門和哀姜她爹齊襄公呂豬搞兄妹亂倫,亂得歡類很,她爹她姑都很淫蕩,你說哀姜能好到哪裡去。老公冷落是魯莊公的問題,在哀姜之前姬同有兩個女人,一個是孟任,一個是風氏。孟任和風氏雖然很早就跟著姬同,但是由於文姜的原因,她們都不能做夫人,都是妾,但姬同很喜歡她們。孟任不用說,她是姬同的初戀,感情自然很深,風氏估計也不錯。風氏生了一個兒子叫申,姬申,是魯莊公的第二個兒子,風氏曾經求季友勸姬同立姬申為世子,季友推脫了,雖然如此,可以看出風氏和姬申還是有一定地位的,不然她不會為兒子謀立為嗣。放著自己喜歡的女人不能立為夫人,卻要等一個月子娃娃兒,換誰能得勁嘍。而哀姜是文姜強行塞給姬同的,一等二十年,就算哀姜美若天仙,魯莊公也會很不爽吧。再者,齊襄公呂豬是姬同的殺父仇人,至於他們之間的恩怨,戊申前面講得很清楚,那哀姜就是殺父仇人的女兒,姬同待她能好嗎?這兩方面的原因導致姬同冷落哀姜,於是哀姜偷漢。


她偷漢的對象正是公子慶父,也就是她的大伯子,你看哀姜很有她姑文姜的風範。因為公子慶父是個高富帥,哀姜看上了他,並主動勾引他,兩人就通上了奸。通姦也就算了,他倆還和慶父的一母同胞叔牙勾結,約定姬同死後擁立慶父為君,叔牙為相,竟然還有政治圖謀。姬同也真夠悲催的,他媽和他老婆都是啥東西,蔫兒壞。


再說魯莊公的大兒子姬般,姬般在一次祈禱大會上看上了梁氏之女,梁女很漂亮很動人,姬般也學他爹許立夫人,他倆睡沒睡覺書中沒有交代,有交往是肯定的。同時看上樑女的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叫圉(讀音:雨)人犖(讀音:落),圉是馬圈或者監獄,圉人就是養馬的人或者牢頭,圉人是他的職務,犖是他的名字。圉人犖調戲梁女,恰巧被姬般看到,姬般就讓手下把他抓起來,苦打了一頓,打了三百皮鞭,打得血流滿地,圉人犖苦苦求饒,方才罷休。和公子王孫搶女人,是沒有公平可言的。

戊申讀東周第三三期——慶父之亂

姬般就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爹,魯莊公說,你這事辦的不地道,你要麼別搭理他,要麼懟死他,打三百鞭算怎麼回事,圉人犖這個人孔武有力,而且輕功了得,他不死必然懷恨在心,將來恐怕會對你不利。姬般也不知道是不在乎還是嘴硬,他說,圉人犖算個球,我會怕他?果然,圉人犖恨上了姬般,投到了慶父門下。


講到這裡就差不多了,咱們來捋一捋。重要人物有——魯莊公、哀姜、慶父、叔牙、季友,魯莊公有三個兒子——姬般、姬申、姬啟,全都是庶子,哀姜、慶父、叔牙密謀立慶父,姬般有個仇人圉人犖,投到慶父門下。可以看出,幾乎所有人都和慶父有關聯,慶父接下來將會以主角登場。


前662年8月,魯莊公病重,召叔牙問以後事。叔牙力主立慶父為君,姬同格擠住眼,也不吭氣。叔牙走後,魯莊公又召季友。

戊申讀東周第三三期——慶父之亂

季友說,主公和孟任曾經立下重誓,要立她為夫人,近三十年都沒有兌現,現在沒有嫡子,般為長子,理應立般,難道還要立別人,讓孟任再次寒心於地下麼?季友說得有情有理,而且符合禮法,就是要立姬般為君,對得起孟任那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姬般是第一合法繼承人,就應該立他為君。魯莊公說,我也知道應該立般,可是叔牙勸我立慶父,你怎麼看?姬同說這話有兩層意思,一是試探,他擔心季友也和慶父是一夥的,表面上說立般,其實要立慶父,如果真是這樣,他必須另作安排;二是提醒,如果季友是真心立般,那麼他必須意識到,還有一股勢力會成為阻礙,必須將這股勢力剷除,自己已經沒有精力去做這件事,這件事就要由季友去做。季友的立場很堅定,也知道魯莊公什麼意思,就說,慶父這個人很殘忍,不能親附眾人,沒有人君之器,絕不可讓他即位,而且自古以來,父死子及,你有三個兒子,有他什麼事。至於叔牙,交給我處理。大哥你放心,我會死命保般,讓他繼位。


為了讓姬般順利即位,季友制定了藥殺叔牙的計劃,這個計劃分三步走。一,假傳上命,讓叔牙去大夫針季家;二,給針季毒酒一瓶,並下死命令,讓他毒死叔牙;三,致書叔牙,以魯莊公之命賜死。季友知道叔牙不會輕易就範,就給了他兩個選擇:一、痛痛快快把毒酒喝了,那麼子孫仍然可以享受榮華富貴;二、如果不識抬舉,不但要死,而且要滅族。叔牙無奈,服毒自盡。


關於季友鴆殺叔牙的做法,戊申認為還是很有必要的,但季友也算是一個賢人,怎麼就分不清主次呢?舍大逐小,叔牙不過是個小蝦米,慶父才是大鱷魚,光殺了叔牙有什麼用,他們要謀立的人是慶父啊。不知道季友到底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留下了慶父這個千古禍胎,以至於後面造成那麼大的動亂,這應該算是季友的失誤吧。


很快,魯莊公姬同嗝了,季友奉公子般主喪,主喪就是主持喪事。春秋戰國時期,國君死了,一般都是他的兒子主持喪事,如果兒子很多,則由嫡長子主喪,如果沒有嫡子,則由庶長子主喪。主喪就意味著君位繼承,當時是沒有什麼遺詔繼承一說的,一般讓誰主喪誰就是即定的即位人。季友讓公子般主喪,那他就是魯莊公的即位人。


同年十月,姬般他姥爺黨臣死了,姬般去弔喪。慶父來了一招借刀殺人,蠱惑圉人犖幹掉姬般報仇。圉人犖頭腦簡單,就去了,把姬般幹了,自己也被剁成了肉泥。慶父笑呵呵。


姬般怎麼說呢,死的也不算很冤枉,因為他爹早就警告過他,讓他殺掉圉人犖,他不聽,現在死在圉人犖手上還有什麼話說。不過話說回來,姬般死的罪魁禍首並不是圉人犖,而是慶父,所謂“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戊申讀東周第三三期——慶父之亂

沒有圉人犖,慶父會找別人幹掉姬般,結果大抵一樣。從另一方面說,姬般死的也有點兒冤,他是在季友的全力支持下才獲得繼承人的權利的,如果沒有季友,他連繼承人都當不上。繼承人雖然當上了,可他還不是國君,古時,國君死了,新君都是第二年改元,改元之後才算正式為君。關於一年的起始月份,不同的朝代也有不同,夏朝以陰曆正月為第一個月,商朝以十二月為第一個月,周朝十一月,秦朝十月,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又恢復到夏朝正月的歷法制度。當時正是東周,新年的第一個月是十一月,如果老國君靠近十一月之前死的,那爽,要不了幾天就可以改元,如果十二月、正月死的,那慘了,還得等一年才能改元。姬同是八月死的,按理說姬般應該很爽了,姬般被害是十月,再有一個月他就可以改元,正式稱君,可惜被懟死了,是不是有點兒冤枉?


季友聽說公子般被殺,知道是慶父所為,他覺得慶父下一個要殺的人就是自己,就跑了,跑陳國去了。可以看出季友的實力是不如慶父的,他能殺掉叔牙,最主要的是藉助魯莊公的力量,姬同一掛,季友失去力量源泉,徒有賢名,遇事就一個字——跑。


姬般一死,慶父出坦透了,假裝為公子般報仇,殺了圉人犖全家,以取悅國人。賤人哀姜這時候就想立慶父為君,哀姜也是豬腦子,還好慶父清醒點兒,他說,還有兩位公子,不盡殺絕,就算立我,別人也不會服。慶父是真狠啊,想把他仨侄兒都幹了,幹了姬般還不過癮,還要幹掉其他兩個,其中一個還是他姘頭的親外甥,賤人哀姜居然還同意。兩人商量之後,決定立姬啟為君,因為姬啟年紀小,當時才八歲,好控制,姬申二十多了,不好控制。姬啟是叔姜的兒子,哀姜的外甥,慶父和哀姜立他是為了穩定局勢,穩定局勢是為了找機會殺掉他,慶父的最終目的還是自己當老大。就這樣,時年八歲的姬啟在一場早有預謀的政治屠殺中即位了,是為魯閔公。

戊申讀東周第三三期——慶父之亂

魯閔公雖然才八歲,但是很聰明,比他大哥姬般強多了,他什麼事都知道,既知道姬般是慶父殺的,也知道慶父立自己的目的,作為一個八歲的孩童來說,如此深明事理,很難得。而且魯閔公很有危險意識,有危機感,他知道慶父遲早會殺掉自己,因此他決定求救,向諸侯的霸主齊桓公求救。因為齊桓公是姬啟的舅爺,而且姜小白的威名冠絕諸侯,在姬啟心中,齊桓公就是廟裡最大的一尊菩薩,沒有他辦不成的事,年幼的魯閔公對齊桓公生出一種崇敬和依賴之情。


於是,魯閔公派使者約齊桓公在落姑之地見面。落姑是當時的一個小諸侯國,是齊國的附庸,歸齊國轄制。魯閔公牽著齊桓公的衣袖,就像孫子依偎爺爺那樣,一邊哭,一邊說出慶父內亂的事。齊桓公想了想,問,你認為魯國的大夫中,誰可以託以重事。姬啟說,俺叔季友可以,但是他在陳國避難,不敢回來。

戊申讀東周第三三期——慶父之亂

齊桓公說,你給他叫回來吧,這件事我不便插手,既然你有信得過的人,把他叫回來最好。姬啟說,我怕慶父疑心,要不是早都叫回來了。齊桓公霸氣說道,你就說是我說的,我看慶父敢說半個不字。真是霸主啊,說出話來就是不一樣。


就這樣,魯閔公以齊桓公之名召回季友,立為相國,輔助自己,慶父果然連個屁都不敢放。同年冬天,齊桓公擔心魯閔公君位不安,派大夫仲孫湫出使魯國。仲孫湫到了魯國,見了四個人——姬啟、姬申、季友、慶父。首先見魯閔公,姬啟痛哭流涕,不能言語,雖然有季友輔助,估計慶父也不少黑唬他,一個八歲的小男孩兒,雖說聰明,畢竟少不更事,害怕是難免的。後見公子申,公子申就不一樣了,論及魯國事務,侃侃而談,很有條理,仲孫湫覺得公子申很不錯,是個治國良才,將來必有所為。再見季友,仲孫湫囑咐季友兩件事,第一要他善待公子申並善加引導,第二要他儘快除掉慶父。季友也不說話,只伸出一隻手掌。季友是齊桓公下令召回的,慶父雖然不敢把他怎麼樣,但派人監視行動肯定有,所以季友不敢多說什麼。仲孫湫多老練,他明白季友是表明孤掌難鳴之意,仲孫湫說,相國放心,如果有事,齊國不會坐視不理。慶父是主動來見仲孫湫的,而且帶來了很多金珠寶貝,企圖賄賂仲孫湫,仲孫湫一個子兒也沒要,慶父回去之後坐立不安,很害怕,上國使臣不接受他的禮物,那就是不認同他的作為,他能不害怕麼?


仲孫湫走後,慶父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他坐不住了,因為他有兩層擔心。第一,他擔心時間長了,魯閔公君位穩固,自己就沒有指望了,等到姬啟長大,難免秋後算賬,到時候他可就吃不了兜著走。第二,他擔心齊桓公會對他不利,說白了就是有可能會殺他。召回季友就是徵兆,仲孫湫出使魯國就是試探,下一步會不會幹掉他?很難說。慶父雖然在魯國橫行霸道,但在齊桓公面前他就是隻螞蟻,說踩死就踩死,慶父連反抗的餘地都沒有,所以他很擔心。擔心之餘,他就很想趕快把魯閔公幹掉,自己繼位,因為一旦繼位就是國君了,他的兩層擔心也就迎刃而解,姬啟死了不用再擔心他,至於齊桓公,他要殺一個臣子容易,要殺一個國君恐怕就很困難了。首先他要滅國吧,魯國是那麼好滅的嗎,其他諸侯國會同意嗎?就算滅了,殺國君也是一件大事,有很大忌諱的,齊桓公是諸侯霸主,他絕不會妄動。所以慶父認為自己只要當了國君,情勢就會緩和許多,可姬啟也不是那麼好殺的。慶父也害怕,害怕真的殺了姬啟,把齊桓公給惹毛了,真把他做了也說不定,再者,慶父沒有機會,季友忠心輔佐,他難以下手。


機會終於還是來了。有一天,大夫卜齮(讀音:已)來訪。卜齮怒氣勃勃,原來他有一處田莊被太傅慎不害強佔了,太傅就是國君的老師,卜齮將這件事告訴魯閔公,希望可以拿回自己的田莊,魯閔公偏袒自己的老師,田莊就沒有要回來,卜齮很生氣,希望慶父可以到魯閔公那兒給自己說情。慶父一聽,很高興,他慣用的伎倆“借刀殺人”又可以使用了,因為刀已經出現了,就說,主公是個孩子,我說的話他不聽,你要是真想要回自己的田莊,我替你把慎不害殺了怎麼樣?慶父真是居心叵測啊,他的話魯閔公會不聽嗎?他敢不聽嗎?只要他去說,卜齮的田莊立馬就要回來了,可是他不去,卻鼓動卜齮殺人,真是亂臣賊子啊。卜齮也不傻,說,要殺了慎不害,主公會饒了我嗎?就算主公饒了我,還有季友呢,他也不會放過我。卜齮雖說有擔心,可他並沒有拒絕殺人的計劃,可見他心裡已經同意了,只是擔心後事。慶父馬上說,你不用擔心,這兩個人都不足為慮,主公是個孩子,童心未泯,喜歡晚上到街上玩耍,你找個人,混在人群中,突然出現把他殺了,人多眼雜,誰知道是誰幹的。我再以國母之命代立為君,把季友趕跑,你的田莊不就拿回來了嗎?而且沒有後顧之憂。卜齮同意了。


慶父為卜齮制定的奪田計劃分為四步:

第一步,殺掉慎不害和魯閔公,由慶父和卜齮分別同時進行。

第二步,慶父自立為君,取得權力上的絕對優勢。

第三步,驅逐季友,免除後患。

第四步,把田莊還給卜齮。

這個計劃很巧妙啊,這個計劃表面上是以奪田為目的的,實際上是奪權。而且慶父很猴氣,他舍大取小避重就輕,他自己殺一個小蟹兵慎不害,卻讓卜齮殺龍王魯閔公,能類很。從這個計劃中可以看出很多問題。第一,慶父早就謀劃刺殺魯閔公了,從他自己的敘述中可以看出,他早就踩好點兒了,姬啟喜歡吃什麼,喜歡喝什麼,喜歡玩什麼,喜歡到哪玩……他一清二楚,只要有機會,隨時可以下手。第二,卜齮和慶父是有勾結的,否則卜齮不會跑到慶父那裡去訴苦,相國是季友,有事找季友啊。而慶父也不可能把刺殺國君這麼重要的事情輕易的和卜齮說,除非他們是同一戰線的。卜齮應該和前面的圉人犖一樣,站在了慶父隊裡。第三,卜齮早就知道慶父的野心,他自己也有心殺魯閔公。因為殺掉魯閔公,不僅可以拿回田莊,他在朝堂上也可以更進一步,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慶父當了老大,他的好處肯定大大的。所以慶父讓他刺殺魯閔公,他才沒有推辭。


兩個人想的很好,覺得沒有後顧之憂,其實後顧之憂很大,大到他們難以承當。


計劃還是如期執行,卜齮找了刺客,混在人群中,把魯閔公挑了,慶父也把慎不害做了,一切按部就班。季友聞訊,乘夜拉起公子申就跑,跑邾國去了,季友“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這一招運用的很純熟。


季友跑了,慶父當然很高興了,不用自己動手了嘛,麻煩自己走了。他錯了,大大的錯了,季友跑了,可麻煩並沒有跑,他們的計劃進行到第二步時,進行不下去了,因為國人暴動。季友很賢明,在魯國很有聲望,現在魯侯被殺,相國季友逃跑,魯國國人非常氣憤,舉止若狂。一個人的怒火可能不算什麼,可全國人的怒火就非常可怕了,它可以燒燬一切。慶父和卜齮自以為很高明,事情做得滴水不漏,可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一旦發怒,沒工夫跟你廢話,直接幹你。於是,全國罷市,聚眾千人,把卜齮家包圍啦,直接開幹,卜齮滿門,不論男女老幼,全部殺死。卜齮被滅門之後,國人下一個目標就是慶父,而且來的人越來越多。慶父嚇尿了,他也不說當國君啦,學季友,跑,跑莒國去了。賤人哀姜被慶父拋棄了,慶父逃走可沒帶她,說都沒跟她說,這個傻子還想著情夫,她也想去莒國。哀姜身邊的人就說,你別信球了,你和慶父把國人得罪毀了,現在逃跑還到一個國家,天下不容,不如去邾國,季友在那,你去求季友為你說話,或許還可以脫罪。哀姜才回過味兒來,就去了邾國,求見季友。季友不見。


姦夫淫婦跑啦,季友和公子申就商議回魯國,同時,季友派人把慶父之亂告訴齊桓公。齊桓公是諸侯霸主,既有安定天下之心,又有吞併天下之志,和仲孫湫商議之後,命上卿高徯率軍入魯,並且下了兩道命令。一,如果公子申和季友可以安定魯國,那麼就助他們一臂之力。二,如果不能,那順勢把魯國給滅了。齊桓公的手段也夠厲害的。高徯入魯之後,正好碰到回國的季友和公子申,一看公子申儀表堂堂,談吐不凡,心裡面很敬重,就和季友共同擁立公子申為君,是為魯僖公。

戊申讀東周第三三期——慶父之亂

魯國國君定位之後,高徯把士兵留下,助季友一臂之力,自己就回齊國去了。


接下來,季友做了兩件事:一,讓公子奚斯跟著高徯一起回齊國,感謝齊桓公定國之功。感謝還是很有必要的,不過他可不知道,如果他和公子申玩脫了,那可就成了齊桓公的刀下之鬼了。二,派人帶著重金到莒國,要求莒人殺掉慶父,他終於對慶父下殺手了,如果這個決定早一點兒下,可能魯國的動亂會小很多。莒子就說了些廟小池淺的話讓慶父走,慶父不想走,莒子就派人把他攆走了。


慶父從莒國出來,就想到齊國去,因為他和齊國三忍之一的豎刁有交情,給過豎刁很多賄賂,想讓豎刁收留自己。可是他不知道自己的醜事惡事已經傳遍齊國,齊國的邊界守軍不讓他進,沒辦法,只能在齊魯邊界的一個客店暫時住下來。正好公子奚斯出使回國,路過客店,見到了慶父,就想帶他一塊回國。公子奚斯是魯國公族的人,仁義而且有才,詩經中《魯頌·閟宮》就是他寫的,見到慶父落難,大家都是一家子,想幫他一把。慶父覺得回國很難,因為他知道自己罪孽深重,國人恨透了他,季友也想除掉他,他其實不想回去,但是又沒地兒可去,奚斯盛情,也不好拒絕,就說,這樣吧,回去之後,你代我向國君求情,我沒有別的要求,留我一條性命足矣。奚斯答應了,回去以後就讓慶父待在自己家裡,他去求情。


奚斯求情,魯僖公想答應,因為慶父是他叔,他念著叔侄之情,想給他一條生路。季友反對,季友說,如果連弒君者都不殺,何以戒後?以後的人就會知道,殺了國君也沒事,就會蠢蠢欲動,後患無窮。魯僖公覺得很有道理,就把這個事全權交給季友處理,他不再管。季友就跟奚斯說,你回去跟慶父說,讓他自殺吧,魯國容不下他,如果自殺,他的家人子女我可以保全,以後仍為魯國公族,如果反抗,滅族。季友對待慶父和當初對待叔牙一樣,給他兩條路,自己選,怎麼選都是死,不同的是,如果想體面一點兒,子孫可以保全,如果想難看一點兒,全家殺光。奚斯很為難,他本來是想帶慶父回國求生的,現在卻是這麼個結果,但是毫無辦法。他走到家門外的時候,走不動了,沒臉見慶父,也沒臉說出賜死的那個話,就在門外嚎啕大哭。慶父聽見哭聲,心裡已經明白了,上吊自殺。看到這兒,或許有人會覺得慶父很悲情,有點兒窮途末路的味道,怪誰?他殺了魯國兩代國君,造成魯國長時間內亂,牽扯了那麼多人,圉人犖全家被殺,慎不害全家被殺,卜齮全家被殺,叔牙被殺,等等等等,慶父不該死嗎?他死有餘辜。


慶父死了,慶父集團還有一個重要人物沒死,賤人哀姜。哀姜是齊桓公的侄女,齊桓公覺得這個侄女不是個好東西,要不是她從中鼓搗,魯國沒那麼多事,姜小白是諸侯霸主,他不允許自己的人生或者家族中有汙點,而哀姜就是一個大大的汙點,所以齊桓公想把她除掉。管仲說,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除掉哀姜那是魯國的事,如果你真想殺了她,不能明著來,得暗著來。齊桓公很聰明,就派豎刁去邾國噁心哀姜。豎刁很會噁心人,到了邾國,就跟哀姜說,你還要不要臉,如果要臉,就去死吧。哀姜沒臉,自殺啦。至此,慶父集團徹底覆滅,慶父之亂落下大幕。


慶父死後,季友遵從當初約定,以公孫敖繼慶父之後,是為孟孫氏,以公孫茲繼叔牙之後,是為叔孫氏,季友食採於費,加封以汶陽之田,是為季孫氏。於是季、孟、叔三家,鼎足而立,並執魯政,謂之“三桓”,這就是魯國三桓的由來。後來,三桓勢力越來越大,逐漸控制了魯國的實際權力,國君被架空。魯國三桓和鄭國七穆、晉國六卿,成為春秋時期最有名的三大卿族勢力,這三大卿族勢力都給自己的國家帶來了很多災難,功過很難評說。值得一提的是,慶父雖然成為千古亂臣賊子的代表,可他居然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後代,他就是亞聖孟子。

戊申讀東周第三三期——慶父之亂

真是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罪,五世亦斬。誰能想到慶父之後,居然會有一個孟子橫空出世呢?


魯國剛剛安定,衛國那邊又出事了,大事。究竟何事?請繼續關注戊申讀東周系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