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中書省左丞相李善長是廣西貴港人嗎


明朝開國中書省左丞相李善長是廣西貴港人嗎


近日,在《廣西政協報》文化欄看到以李卓章、楊旭樂署名刊發的《揭開明朝開國宰相李善長曆史空白之謎》文章,文章說明朝開國中書左丞相韓國公李善長籍貫是廣西貴港,筆者閱讀後非常詫異。因為關於明朝開國中書左丞相韓國公李善長的祖籍問題,筆者寡聞,從正式出版物中,只看到兩種說法:一是定遠說。二是徽州歙縣說,廣西貴港說還是第一次看到。

定遠說出自《明史》及明朝文學家史學家王世貞《名卿績記》、查繼佐《罪惟錄》之李善長傳等等。徽州歙縣說出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安徽史學》學術刊物,張健、方光祿兩先生的文章:《李善長籍貫歙縣說》、《李善長籍貫再考》。兩位先生的依據分別是《旌陽李氏宗譜》、《昌風李氏宗譜》。對此,筆者曾以《就李善長籍貫族屬問題與張建方光祿先生商榷》給予回覆。李卓章、楊旭樂先生的

廣西貴港說,主要是根據貴港《李氏族譜》記載進行的採訪性報到。

文章稱:近日,貴港市文物普查中,發現記載明代首任宰相李善長祖籍、生平、棺柩易址四葬的“老族譜”,勾勒出了李善長早年行跡及後裔譜系概覽,解開了李善長早年出生地和早年經歷空白之謎。文章分四部分,一是“宰相的懸疑前半身”,二是“族譜填補宰相歷史空白”,三是“宰相祖孫三代落籍貴港”,四是“宰相落葉歸根魂歸故里”。

“宰相的懸疑前半身”中所述與史籍所載並無多大差別,只是開頭說“史載,李復祖,字善長,號百室”與史籍所載不同。遍讀《明史》李善長汪廣洋傳、功臣世系表,李贄、王世貞等人寫的李善長傳, 未見說李善長名字叫李復祖。(筆者按:問題就出在這裡,這部貴港李氏族譜》中的李復祖,他真是大明開國中書左丞相、韓國公李善長嗎?詳見後述。)

再看“族譜填補宰相歷史空白”。這部分主要錄入了《註釋李氏譜卷三》之《皇明開國左丞相記載》的部分文字:“李復祖,字善長, 號百室,系廣西潯州府貴縣二圖下埠人氏, 公生於大元朝皇慶二年(1313 年)歲在癸丑三月初八日,歿於皇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 年)庚午十月十八日,享年七十有七。 李復祖公於出冠之年徙廣西潯州府貴縣五圖裡平塘村,遊學至外稱李善長, 遊學至安徽臨濠並暫居

明鳳陽之能仁村(筆者按:元代沒有鳳陽縣只有鍾離縣、定遠縣,二縣隸安豐路濠州)矣,後巧遇朱元璋並共同舉事,........大明朝開基封開國左丞相。 葬於京郊東野狼坡矣。”(筆者按:史載李善長生於元延祐元年即 1314 年,沒有明確具體月日,但從陶安《壽宣國李公》一文“月當秋九屬陽數,懸弧佳辰值初度。”中可見生於秋九月,而不是十月十八。1313 年十月十八應是貴港李復祖生辰,而不是明開國丞相李善長生辰。

再看“宰相祖孫三代落籍貴港”。“在《洪武正韻-下論集註》中,撰述了其族自 79 代李會豐,80 代李宗誕、李宗之(善長祖父), 81 代李本直、李本衍(善長之父),直到 82 代李復祖、字善長號百室四代的生平簡略,並末尾隱晦提及因涉其弟李存義謀反而被冤殺。”

“綜合老族譜詳細信息初步梳理:元至治三年(1323 年),時年 47 歲的入貴始祖、李善長祖父李宗之被派遣至廣西潯州府,同年攜長孫復祖在身邊教導,李宗之解甲後落居廣西貴縣懷南五圖裡平塘,元至元四年(1338 年),李本直與李本衍兩兄弟南下廣西貴縣投靠父親李宗之,至此,李善長祖孫三代輾轉南遷,最後落籍廣西貴港。”

“宰相落葉歸根魂歸故里”部分說:族譜還記載了李善長靈柩安葬後三次遷葬棺柩遺骸的情況:“永樂二十二年冬,李善長子孫 9 人封棺起冢扶靈至就近乃善長囗囗(看不清二字)之地安徽臨濠明鳳陽能仁村東坡地。宣德元年(1426 年)清明,貴州威寧府(筆者按: 明朝沒有威寧府一說。威寧,明稱烏撒衛,康熙初置威寧府治威寧州, 尋改威寧府為大定府,治大定州)、廣西貴縣、湖南邵陽湖北大治疑府(筆者按:明朝只有湖廣行省,沒有湖北湖南省之謂,清分湖廣省置湖北、湖南省,邵陽縣隸湖南寶慶府,明清明湖北沒有大冶疑府之謂,大冶縣隸武昌府)等 38 位後人,破土起冢,驗骨裝罐,遷葬湖北大冶疑府北坡地矣。嘉靖二年(1523)九月初九,眾裔孫從湖北大冶疑府北坡地把李復祖公遺骸之金罐遷回老家,乃廣西潯州府貴縣二圖下埠沙塘下葬, 落葉歸根也。”李氏族族的《譜序-門》記錄了李善長遺骸金罐安葬廣西貴縣時經過:“明嘉靖二年九月二十三日黃道吉日,是安葬李復祖公遺骸之日矣,金罐圓滿安放之,就廣西貴縣城子東廂二圖九冬下埠慶林坊下里,擺白席吊哀亡七矣, 九月三十日在吉之旦,眾兄弟移步廣西潯州府貴縣懷西水南里理良村相聚,舉行盛大之武林大會。”《譜序-門》還擔到聞訊起來參加吊哀及武林大會的各地族人,除廣西潯州府、鬱林李姓裔孫外,還有江蘇彭城(筆者按:明代無江蘇省,只有江南行省,轄今江蘇與安徽,彭城,徐州舊稱)、湖北大冶疑府(見前)、湖南邵陽及貴州安順、普安、大方(筆者按:明代大方屬貴州宣慰司化角則溪)、花溪(筆者按:明代無花溪,今花溪屬新貴縣)等地的李姓宗親。(筆者按:明朝代,通信並不發達,從廣西潯州府至貴州烏撒(清改威寧)、水西(清改大方)、湖廣邵陽、鄂州,往返數千裡,行走不下數月,他們何能迅速相聚?且所述地名明清時與今叫法大不相同,如威寧、大方、花溪等。從貴港”老族譜“世系看,貴港李氏並不是的李善長直系後裔,僅是侄兒從侄孫,李善長之子李祺一房,據王世貞《李善長傳》及《明朝檔案-李世選冒認李善長十世孫案》記載,到明末,還還有李祺裔孫居住在應天府江寧縣,貴港傍系緣何就不惜代價別人遷祖塋?)

看完《廣西政協報》報到後,筆者忽然想起幾年前,貴港一位宗親叫李淡,在微信裡主動找筆者聊天,並給筆者發來他部分“老族譜”。他說他家舊譜很多,但發給筆者的只是有關李善長後裔的小部分。當筆者看到其“老族譜”中安順李氏世系時,驚喜之情難言表,因為筆者剛發現的幾支本宗世系竟然一點不差地都在其中出現。然詳讀其“老族譜”,筆者才發此“老族譜”中的李善長後裔世系,竟然與近十年來網上發佈的諸多李善長資料其本相同。此後筆者沒有再和這位貴港宗親單獨聊過天。

查閱其“老族譜”,得出其 79 世以下部分世系如圖一。

明朝開國中書省左丞相李善長是廣西貴港人嗎

圖一 貴港李氏族譜所載李善長家族世系

譜表中記錄的 80、81、82 三代祖人生辰、事蹟大致如下:

80 世李宗之,字立之,會豐次子,據其譜載,生於 1276 年,即元至元十三年丙子歲。早年於湖廣長沙府投軍,派遣山東日照縣鎮守, 造莊於野鴨村杏花地,元至治三年即 1323 年 47 歲時調廣西省臨桂郡任軍政司,再調文廣西潯州府知府。後落籍貴縣懷南五圖裡平塘,為貴港始祖。

81 世 李本直,宗之長子,生於元元貞二年,即 1296 年丙申歲三月二十一,歿於洪武七年四月十二。李本衍,宗之次子,生於元大德三年即 1299 年已亥歲九月十月十一,歿於洪武五年即 1372 年壬子歲十月十三。

82 世 李復祖,字善長,號百室,史載生於元延祐元年即 1314年九月。其族載生於 1313 年十月十三。李存義,史未詳載。李孟舒,字勝珠,號奕奄,生於元泰定元年,即 1324 年十月二十二,歿於永樂六年即 1408 年七月二十三。李仲舒,字仲,生於元泰定四年,即 1327 年九月二十一。李季舒,生於元天曆三年,即 1329 年八月廿七。李廣舒,字勝舒,生於元元統二年,即 1334 年四月十七。

實事求是地說,筆者見到的貴港李氏譜,分別有修於明崇禎、乾隆、同治、民國時的老譜,應當是真實的,只惜筆者未曾完全親睹。但今人重新抄錄舊譜,添加了李善長及其裔孫世系。隨意更改老譜,使之失去了真實性。


明朝開國中書省左丞相李善長是廣西貴港人嗎

圖二 偽造明崇禎譜

而載有李善長家族世系這部分所謂的“老譜”明顯地將當今網絡上關於李善長後裔的世系收進了其中,並將李善長更名為其譜中的第81 世祖李復祖,進行了嫁接。此譜曰(未按譜全錄):

李復祖,字善長,號百室,1323 年隨其祖李宗之到廣西潯州府赴任,後遊學至安徽定遠居住能仁村。1390 年十月遇害後葬於“京郊東野狼坡”。永樂二十二年冬,李善長子孫 9 人封棺起冢扶靈至就近乃善長囗囗(看清二字)之地“安徽臨濠明鳳陽能仁村東坡地”。宣德元年(1426 年)清明,貴州威寧府、廣西貴縣、湖南邵陽、湖北大治疑府等 38 位後人,破土起冢,驗骨裝罐,遷葬湖北大冶疑府北坡地矣。嘉靖二年(1523)九月初九,眾裔孫從湖北大冶疑府北坡地把李復祖公遺骸之金罐遷回老家,乃廣西潯州府貴縣二圖下埠沙塘下葬, 落葉歸根也。”接著將從網上搜羅到的李善長子孫世系信息收入譜中,編造出李善長是貴港人的神話。


明朝開國中書省左丞相李善長是廣西貴港人嗎

圖三 偽造老譜


明朝開國中書省左丞相李善長是廣西貴港人嗎

圖四 偽造老譜

然而,嫁接編造的東西是會有痕跡的。請看:

其一,生辰上露痕跡。李宗之,其譜載生於 1276 年,生二子李本直、李本衍。李本直為長,生於 1296 年,生三子:李勝一、李勝二、李勝三。李本衍為次,生於 1299 年,生六子,李善長、李存義、李孟舒、李仲舒、李季舒、李廣舒。李本衍長李善長生於 1313 年(史載 1314 年),次子李存義,未見到此頁譜,三子李孟舒生於 1324 年,四子李仲舒生於 1327 年,五子李季舒生於 1329 年,六子李廣舒生於1334 年。《明史》、《明實錄》、錢謙一收錄的《昭示奸黨錄》李善長家人《供辭》載,李善長見有兄弟姊妹六人,李善行三,大姐適定遠王姓,二姐適定元楊姓,行四者李存義,行五者李存囗,另名李順,行六者李存賢,另名李進。史載李善長生於 1314 年(據大學士陶安《壽宣國李公》生於九月),其大姐至少生於 1310 年,二姐至少生於 1312 年。而所謂其父李本直生於 1299 年,

豈有 11 歲成婚生育之事?

其二,名諱露痕跡。從李本衍諸子名、號看,李善長、李存義顯然與李孟舒、李仲舒、李季舒、李廣舒的名、字、號不相諧。孟者, 即長也,仲者,次也,季者,行三也。李復祖字善長、李存義二嫁接於此痕跡明顯。李孟舒既為長,而李善長又長李孟舒 13 歲作何解釋?

其三,李善長墓三遷過程露痕跡。從《明太祖實錄》看,李善長應是自縊於應天府太師府,然葬於何地,至今確實是個謎。但其子李祺夫婦墓在南京江寧縣祝釐寺,至今尤存,其長子李芳後裔至明末還居於此。貴港“老族譜”雲:李善遇害後“葬京郊野坡”,“永樂二十二年冬,李善長子孫 9 人封棺起冢扶靈至就近乃善長囗囗(看不清二字,可能是“舊居”)之地安徽臨濠明鳳陽能仁村東坡地。”“宣德元年(1426 年)清明,貴州威寧府廣西貴縣、湖南邵陽湖北大治疑府等 38 位後人,破土起冢,驗骨裝罐,遷葬湖北大冶疑府北坡地矣。”“嘉靖二年(1523)九月初九,眾裔孫從湖北大冶疑府北坡地把李復祖公遺骸之金罐遷回老家,乃廣西潯州府貴縣二圖下埠沙塘下葬, 落葉歸根也。”“明嘉靖二年九月二十三日黃道吉日,是安葬李復祖公遺骸之日矣,金罐圓滿安放之,就廣西貴縣城子東廂二圖九冬下埠慶林坊下里,擺白席吊哀亡七矣, 九月三十日在吉之旦,眾兄弟移步廣西潯州府貴縣懷西水南里理良村相聚,舉行盛大之武林大會。”《譜序-門》還擔到聞訊起來參加吊哀及武林大會的各地族人,除廣西潯州府、鬱林李姓裔孫外,還有江蘇彭城、湖北大冶疑府、湖南邵陽及貴州安順、普安、大方、花溪等地的李姓宗親。這段記錄中有幾點讓人起疑。

一是“老族譜”中李善長的子孫,分江蘇、貴州、湖廣、廣西等省,在交通和通信都不發達的明代,往返數千裡, 行走不下數月,他們是如何知道彼此的住所,又是如何聯繫,又為何能迅速相聚的?二是“老族譜”中地名,明清時與今叫法大不相同, 如威寧明代叫烏撒、大方叫大定、花溪叫新貴等。如果是明清“老族譜”作者怎麼會寫出今名而不是舊名?三是從“老族譜”中看李善長沒有子孫在貴港,為何會遷其墓到貴港?從貴港“老族譜”世系圖看, 貴港李氏並非李善長直系。依貴港“老族譜”,貴港李氏先祖李孟舒、李仲舒、李季舒、李廣舒也只是李復祖字善長之弟,李善長九子均不在貴港,裔孫分別在貴州、湖南、湖北,僅李祺次子李茂裔在桂平。到明朝嘉靖時,李善長裔已傳至第七代,貴港李氏已是五服之外人, 為何要如此費大力氣去遷別人之祖塋?其理不通。四是《明朝檔案》記載明崇禎三年李善長之子李祺長子李芳裔孫還居住在應天府江寧縣,並參加了《李世選冒認李善長十世孫》案的傍證,貴港傍系去遷五服之外的先人墓,為何不通知他們參與?(據《明朝檔案》載,崇禎三年十一月,徽州歙縣人李世選冒充李善長十世孫入朝出示朱元璋手敕,許其裔 216 年後來朝復爵,此大案震動朝野。是時,李芳後裔應天府江寧縣恩生李昌嗣、李延慶,生員李昌緒等入朝對質。此足證江寧有李祺裔。)

其四,貴港“老族譜”中的李善長裔孫為何會與近十年網絡上發 布的世系完全相同?筆者自 1997 年開始續譜,因舊譜殘缺,需大量考證,於是歷時二十餘年開展查閱史籍、蒐集李氏族譜、牌位、碑銘工作。並將網絡上發佈的所有李善長裔孫信息基本收錄並轉載博客《貴州李氏文化研究》中,驚奇的是,其一,筆者家族李禎後裔尚待求證的世系也進入了貴港“老族譜”。其二,2015 年 12 月,剛在安順市西秀區劉官鎮大黑土村發現的李承宗後裔部分世系怎會進入了其“老族譜”?需要說明的是,大黑土李氏世系,原譜世系曾被筆者研究時作過調動,而貴港“老族譜”的世系和筆者修改過的確一點不差。其三,湖北省天門市馬灣鎮李海家族在天門吧中自李善長有九子津、淇、渭、澍、江、河、湖、海、漢,李海為第八子,生於 1368 年。而貴港譜竟將本宗普定衛指揮僉事李禎改為“李漢、字李禎”列為第九子。而將烏撒衛指揮李源清列為長子,並更改為“李津,字源清”。筆者作為李禎後裔,由於舊譜遭天啟兵燹,有族難收,研究家譜二十餘年,遍查諸史典籍,踏遍千山萬水,收錄數十萬李善長家族信息,至尚未得全,若貴港“老族譜”有如所載,豈不是天上掉餡餅?

其五史載李善長定遠人。李善長,早年飽讀詩書,尤悉法家之言,深知伴君如伴虎,很少透露族中信息,於是祖籍不見諸史。據《明史》、王世禎撰《開國中書省左丞相韓國公李善長傳》等均載:李善長定遠人。洪武廿一年,江西建昌邑人李中正修族譜,李善長與文淵閣大學士解縉同為其撰《序》,李善長於《序》中雲:“予世居定遠”。據《壽昌李氏譜》載,李善長祖籍江西永修縣磨刀村,宋代屬南康軍建昌邑。出自唐太宗第三子吳王李恪,傳十世至李道,遇唐末之亂, 徙居建昌。至李善長父親到元朝,遷定遠,與李中正同族。

其六關於李善長家人。李善長於元至正廿四年即 1354 年六月,四十歲於定遠入朱元璋軍營,至明洪武廿三年即 1390 年五月自縊, 伴隨朱元璋共三十六年,其間事蹟多載於《明太祖實錄》,《明史- 李善長傳》多取材於《實錄》。因此其前四十年事蹟及家族情況,概不見諸史籍。據《明史-藝文》載有《李韓公家乘》一卷,明史修於康熙朝,說明此譜是時還存於國史館,今應完好,可惜不能查閱。再查錢牧齋文集錄有《昭示奸黨錄》李善長家人部分供辭,據此可以查到李善長親屬:李善長兄弟姊妹六人,長次為姊,分適定遠王姓、楊姓,李善長行三,原配定遠王氏,大儒王濂之妹,所生子女,僅見長女失諱,適定遠程姓,生女又適鄧愈長子鄧鎮。一三五六年入應天府, 繼娶朱氏、樊氏,朱氏見生二子,長李祺,洪武九年娶臨安公主,生於李芳李茂;次李囗,未見其名。行四者李存義,配範氏,見有二子李伸李佑。行五者李存囗,未載其名。行六者李存賢,見有二子,長李仁、次小名神舍,行六十。此記載應當是詳實的。與貴港“老族譜”差別很大。

終上所述,李善長祖籍不在貴港。所謂的貴港“老族譜”應是今人在其舊譜之後續修的。續修時,將李善長更名為“李復祖、字善長、號百室,嫁接在李本衍之下,與李本衍之子李孟舒、李仲舒、李季舒、李廣舒並列,嫁接痕跡明顯。所謂後裔三遷李善長墓也是子虛烏有的事。李善長後裔部分所謂“老族譜”也是今人用仿古紙通過技術加工出來的,其世系也是從網上收羅到的信息不加斟別、不加思索地加上去的,以筆者安順大黑土等李氏世系為例。家譜、方誌、國史,號稱三史。修譜如修史,修史必從實。是以有德有才者而為之。倘或攀附而杜撰,祖他人之祖,宗他人之宗,以已祖何置?九泉之下何以面見先人?何以面對子孫後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