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長:“皇上怎知我手段!”朱元璋:“我心裡,你已死兩次。”

在歷史長河中,《明史》裡明太祖朱元璋與群臣的關係最為緊張,為此朱元璋留下了大殺功臣的惡名。而明朝開國功臣在與朱元璋的相處中,也是如履薄冰。這個特殊的時期的鬥爭放大了領導與員工之間的矛盾。我們正好藉此為例,品味一下領導與員工之間“不能說的那些事”。

一、朱元璋的“一生所愛”與逆鱗

除非是聖賢,任何領導都是有七情六慾的人,朱元璋這個人重情義。

郭子興提拔朱元璋,後來郭落難時,朱元璋把剛到手的三萬部隊的軍權交給郭子興。那是創業階段啊,在朱元璋心裡,情義大於權力。

馬伕人陪伴朱元璋共患難,朱元璋稱帝后,馬伕人成了皇后一輩子受寵愛。

還有,徐達、常遇春、湯和、沐英等一班老戰友,直到他們離世,朱元璋都沒虧待他們。

朱元璋在創業前期,有三名心愛的大將:徐達、常遇春、邵榮,其中的邵榮驍勇善戰,頗受朱元璋的讚賞。有人會奇怪,後來的功臣簿上怎麼沒聽說過這個名字?

因為邵榮造反了,他秘密策劃政變,埋下伏兵,準備幹掉朱元璋。幸虧有人告密,朱元璋提前出手,逮捕了邵榮。

朱元璋想不通,我待邵榮不錯。你邵榮有能力,我給你平臺讓你施展;你邵榮想要權力,我讓你做統兵大將。我這麼信任你,為什麼還要背地裡捅我刀子呢?

原因在於邵榮的性格,飛揚跋扈,瞧不起人。他是個將軍,一場場勝利讓他覺得可以做統帥。而且在他眼裡,朱元璋算什麼東西,一個八輩貧農,要飯的和尚出身,靠著老婆的關係才做了元帥。

傲慢遮蔽了邵榮的眼睛,他看不到,反元義軍中朱元璋的軍隊軍紀最嚴明,也看不到朱元璋御下有方,睿智果斷。

朱元璋雖是遭受邵榮的背叛,心裡還是念舊情,他不想殺邵榮。這時稟性剛正的常遇春發怒了,“作為臣子謀反,這種人沒必要饒恕。我自認忠義,不願意跟這種人一起活在世上。”

常遇春的話斬斷了朱元璋心裡情和義的糾纏,有舊情無大義,這種人不能信任。朱元璋請邵榮喝了一杯酒,留著眼淚下令處死邵榮。

李善長:“皇上怎知我手段!”朱元璋:“我心裡,你已死兩次。”

《明史》記載,這件事後,朱元璋特別器重常遇春。

這件事可看出所有領導心中的紅線,“你的心裡有沒有上司。”有的話,你儘可以坦蕩做事,哪怕你像常遇春一樣發脾氣,只要是為了公司,都好說。

而領導們的逆鱗就是邵榮這種人。

邵榮,本事很大,獨當一面。但是瞧不起領導。古語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而邵榮這種人,不在領導的位置,反而瞧不起領導做的事,實在是作的一手好死。

邵榮種人永遠不會少,因為世界上永遠不缺驕傲自大和目中無人。如今的社會,有一部分家長,肆意嬌慣孩子,今後邵榮這種人還會不斷冒出來。

二、李善長這類員工是朱元璋的救命良藥和慢性毒藥

李善長在朱元璋的創業階段加入的,從那時起,朱元璋就確定了一件事:以後諸事離不了這個人。

李善長太有才了,當時兩軍征戰,不只是戰場廝殺,真正打的是後勤戰。《明史》記載,動輒百萬(糧草)供給。一旦徵收過多,必然逼反百姓,後院起火。

而李善長不僅調度有方,而且從兩淮鹽稅、茶法、制錢、冶鐵、魚稅多方面入手,既搞活了經濟,又增加了財政收入,糧草遠遠不斷,百姓安居樂業。

而且李善長精於考察員工(將領)能力,有起衝突的,他便從中調和。這讓朱元璋得以騰出時間精力,征戰四方,一統天下。

當時朱元璋和李善長的關係有點像夫妻,丈夫外出工作,妻子做飯、理家,做丈夫的後盾。

正因如此,朱元璋才賜予李善長鐵劵,准予李善長免死兩次,李善長的兒子免死一次。

然後,老闆和員工那個逃不開的話題又出現了。李善長是人,是人就有貪慾,而他的貪慾很可能觸及領導的利益。

李善長的缺點是什麼呢?

嫉妒,而且是那種表面寬容大度,心底裡想著搞死人的嫉妒。值得李善長嫉妒的只有劉伯溫(劉基)。

當時劉伯溫秉公執法,處理了李善長集團裡的李彬,李善長立刻誣陷劉伯溫,逼得劉伯溫告老還鄉。

李善長和劉伯溫的碰撞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嫉妒的人早晚會出手,這也是我們說“學校考第一,公司業績最好”不一定是好事的原因。

但在朱元璋那,這都不叫事。真正叫“大事”的是:李善長拉幫結夥。

拉幫結夥有很多種,李善長這種最隱蔽,表現的為國為民,大公無私,私底下暗盤操作。沒辦法,李善長這種“老狐狸”不可能把事做的太直白,在他心裡群臣也好,朱元璋也罷,不都被我玩弄於股掌之中?

然後,李善長大力提拔的胡惟庸出事了,丞相胡惟庸謀反。拔出蘿蔔帶出泥,被李善長打壓的大臣們群起下了死後:處死幕後的李善長。

朱元璋清楚,胡惟庸的事,李善長有責任。光憑兩個人眉來眼去,又都是淮西集團,處死李善長都沒有問題。

朱元璋抬抬手,放過了李善長。

李善長覺得自己沒暴露,沒當回事。

事實上,他已經把免死鐵劵的機會用完了一次,朱元璋在等他,等他自己坦白。

李善長自以為朱元璋沒看破他“結黨”的意圖,其實那正是作為領導的朱元璋最憤怒的。

生氣,但抓不到他的把柄。那就等著把事鬧大了再說吧。

洪武十八年,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被查出參與胡惟庸謀反。按照慣例,李存義必死無疑。但朱元璋下令李存義免死,安置在崇明地區。

其實,這一次用完了李善長的第二次免死機會。你弟弟謀反,當哥哥的一點不知道?一點管教責任也沒有?朱元璋還保留著最後一絲耐心,他準備了臺階,等著李善長主動來認錯。

或許,你我君臣還有和好如初的機會。

李善長一句話也沒說,彷彿此事跟他沒關係。可以想象,朱元璋的內心有多麼的憤怒。

合格的領導一般都會給下屬改錯的機會,但如果給了機會不用,那隻能是人走茶涼的下場。

李善長:“皇上怎知我手段!”朱元璋:“我心裡,你已死兩次。”

第三次,朝廷查出胡惟庸曾派李存義勸李善長造反,李善長不僅沒揭發胡惟庸,還說:“我老了。等我死之後,(謀反)這事,你們自己做吧。”

如果是這只是公事,李善長說那種話,算不上謀反。可李善長和朱元璋有私人的情分,二人是共患難過來的,相交幾十年,李善長說出那種話,朱元璋的心寒透了。

領導和員工只是身份和位置的不同,但相同的是:都是人,都有脆弱敏感的人心。

結局不用猜也知道,除了李善長的一個兒子兩個孫子(兒子娶的是朱元璋的女兒),其他七十多口,全部被殺。

李善長死了,李善長又沒死。員工裡總會有李善長那樣的人在興風作浪,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殊不知只是進入了離職倒計時。

本文參考文獻:《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