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胭脂

自古就有很多描寫胭脂的詩詞,如:自愛殘妝曉鏡中,環釵漫篸綠絲叢自。須臾日射胭脂頰,一朵紅蘇旋欲融;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讀完這些詞不禁讓我們感嘆到胭脂出現在當時是有多大的魅力,原來古代的女子也如現代女子一樣愛美,都會"化妝"。但古代肯定沒有現在的化妝品豐富,比如什麼"水乳套裝"、"防曬霜"、"隔離霜"、"遮瑕霜"、"口紅"等等。

雖然古代生活條件簡陋,女子也並沒有如今那麼多種類的化妝品,但古代女子也愛美,也有自己的化妝品,就是我們常在影視劇中看到的"胭脂"。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胭脂。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胭脂

胭脂的起源

 胭脂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胭脂起源於商紂時期。 馬縞《中華古今注》卷中:"燕脂蓋起自紂,以紅藍花汁凝之,調脂飾女面,產於燕地,故曰燕脂。"

  當時的燕國的婦女喜歡種植紅藍花,並取紅藍花葉子的汁製成用來裝扮的脂,因為在燕國時期製成,所以稱之為胭脂。這種說法倒是很使人相信,胭脂胭脂,燕國製成才稱之為胭脂嘛!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胭脂是在漢朝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從匈奴帶回國的,在那時匈奴的貴族婦女經常用"閼氏"(胭脂)來打扮使自己看上去更美麗,流傳甚廣,也就被張騫帶了回來。我更傾向於相信第二種說法,你呢?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胭脂

胭脂的製作

胭脂的原料古代製作胭脂的主要原料為紅藍花。紅藍花亦稱黃藍、紅花,是從匈奴傳入我國的。漢代以來,漢、匈之間有多次軍事廝殺,如漢武帝三次大規模的反擊,匈奴右部渾邪王率眾四萬人歸附於漢朝漢宣帝甘露三年呼韓邪單于歸臣於漢朝;光武帝建武廿四年,駐牧於南邊的匈奴日逐王比率眾到王原塞歸附。再加上官吏與民眾間的交往,都為漢、匈兩民族文化習俗的溝通與傳襲開闢了一條廣闊的途徑。"胭脂"的製作、使用與推廣,也正是在這種大交流、大雜居的歷史背景下,漸漸由匈奴傳入漢朝宮廷和我國與匈奴接壤的廣大區域的。

胭脂的製法以紅藍花制胭脂之法,《齊民要術》中有詳錄:"殺花法:摘取即礁搗使熟,以水淘,布袋絞去黃汁;再搗,以粟飯漿清而醋者淘之,又以布袋絞去汁,即吸取染紅勿棄也。絞訖,著甕器中,以布蓋上,雞鳴更搗令均,於席上攤而曝幹,勝作餅。作餅者,不得幹, 令花浥鬱也。"殺花之後便可作胭脂, 方法是:"預燒落藝, 藜藿及蒿作灰", 亦可用草灰代替。之後,"以湯淋取清汁",用以"揉花",揉搓十餘遍。接著,"布袋絞取淳汁,著瓷碗中。

取醋石榴兩三個,擘取子,搗破,少著粟飯漿水極酸者和之;布絞取沈,以和花汁"。其後,"下白米粉大如酸棗,以淨竹著不膩者,良久痛攪;蓋帽。至夜,瀉去上清汁,至淳處止;傾著帛練角袋子中,懸之。明日,幹浥沾時,挖作小瓣,如半麻子,陰乾之,則成矣"。大約在北朝末期,人們在燕支粉中,又摻入牛髓、豬胰等物,使之變成一種稠密潤滑的油膏,抹在臉上,可防皺裂。胭脂雖說只是修飾女子面容的粉料,但這小小一盒胭脂中卻顯露出來不同地等級,宮中的女子和平民家的女子都用胭脂妝扮自己,但兩者用的胭脂可大不相同。

王族貴族女子用的胭脂顏色鮮豔且正、粉質細膩光滑、色澤潤白且易於保存。而平民家的女子所用胭脂,雖說可能看起來與貴族中相似,但質地和顏色也是相差甚遠的。平常百姓沒有太多的錢投入到製作胭脂中,即使有錢財作支撐也不敢太過招搖,因為要與貴族的女子有所區分,只能用一些廉價的花製成胭脂,顏色跟著質地自然不如貴族。

可見古代女子的愛美程度也不次於現代女子哦,美麗是女人一直追求的東西,不分什麼時候,可見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