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順縣:好生態帶來好生活

改革開放初期,長治市平順縣有林面積不到3000畝,幹石山區,溝谷侵蝕,生態環境惡劣、自然災害頻發。


幾十年來,在勞模精神的引領下,平順人矢志不移,造林綠化,一座山,一條溝,數座山,數條溝……一個又一個的荒山禿嶺變成了“高山遠山松柏山、低山溝凹花果園、背坡核桃地埂花、陽坡花椒連成片”的喜人景象。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植樹造林像種莊稼一樣,成了平順人的傳統,從未斷過線。樹年年栽,林年年造,但方法和成效變了。
造林的格局變了。由原來的陰坡栽樹變成了“三園”“三圈”“五線”,按照集中連片、規模開發、區域突破、管護配套的模式進行造林。
植苗造林成活率變了。從鐮刀直播、背坡陰坡造林到徑流整地、容器育苗攻克陽坡造林難題,從單一樹種造林到針闊混交、經濟生態林同步發展,造林隊伍從義務植樹到專業合作社造林,平順的造林成活率大大提高,植樹造林“造”出了“平順速度”。
平順縣林業局局長翟雙全說:“造林技術上,實行技術包扶責任制,每個施工單位都確定技術負責人,從各個環節統一標準、認真指導,並根據驗收質量獎優罰劣,保證了技術指導精準到位。”
在生態保護上,健全機構、增強隊伍,成立專業消防隊伍、森林公安派出所,通過建立和落實《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目標責任制》,壓實主體責任和工作職責,確保了森林防火和森林生態資源管護工作的常態化、法治化、規範化。

全縣還聘用了1100名鄉村生態護林員,護林員作為從事森林管護的一支主力軍,在保護森林資源安全,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龍鎮村森林資源管護員李梅介紹,護林員每個月巡山兩三次,檢查有沒有亂砍濫伐、非法打獵等現象。她說:“現在生態植被保護得非常好,偷偷砍樹、打獵的現象基本沒有了。”
樹,在成長;林,在成材;山,在變綠。70年來,平順的森林覆蓋率從0.13%變為41.6%,全縣有林面積達94.74萬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平順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錢途”。
利用生態優勢發展中藥材、旅遊、新能源等現代生態產業。
“院裡曬著中藥材,屋頂裝著光伏板,現在誰還想著去挖礦?”新城村村民楊文榮看著院裡晾曬的黨參“金條條”,不由得回憶起當年村上的“採礦史”,“我們村裡鐵礦資源豐富,前些年全村都在採礦挖礦,大部分老百姓也沒因礦富了,倒是生態破壞得厲害。”
楊文榮說:“現在,新城村不挖礦了,山上種了樹,長滿了中藥材。依託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平順潞黨參’‘平順連翹’的品牌效應,新城村大力發展起了中藥材產業。”

“這年頭種植中藥材,老百姓省心多了。”新城村村委主任楊紅五介紹說,村有合作社兜底銷售,縣有振東製藥、正來製藥等龍頭企業帶動,通過農村電商平臺群眾還可把優質的藥材賣出高價格。
強龍頭、擴基地、創品牌、優服務,立足資源優勢,平順探索出一條選育標準化、種植科學化、管理組織化、倉儲規模化、購銷網絡化、加工多元化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中藥材產業成為貧困群眾脫貧增收的新路徑。
目前,全縣中藥材總面積達到56.63萬畝,年產值3.38億元,群眾年人均藥材收入達3700元。
其實,在平順不止是新城村享受到了生態“紅利”,還有許許多多的村莊靠生態脫了貧、致了富,走上了小康路。
盛夏時節,走進平順縣神龍灣村,山間繚繞的雲霧和谷底潺潺的流水聲,讓人感覺清涼、幽靜,宛若置身“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的生態畫卷之中。
神龍灣村依託旖旎風光和企業帶動,打造了康養一體的特色小鎮。
生態美,群眾富。“藉助好生態、好風光,群眾辦起了農家旅社,從事旅遊業的村民有400多人。僅去年,我們村的旅遊綜合收入就達7000萬元。”神龍灣村黨支部書記周海玉說。

目前,平順有太行水鄉、通天峽、神龍灣等4個國家級4A級景區,27個傳統古村落、80個鄉村旅遊重點村,全縣3 萬餘名群眾端上了旅遊“金飯碗”。
不破壞生態環境,是發展的基本原則和底線。平順還引進大唐風電、長治市光伏發電技術領跑基地平順250MW項目、潞安集團30MW等項目,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推動綠色生產和生活,把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轉化成了群眾致富的“新動能”。
如今,綠水青山成了平順群眾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平順逐漸走出了一條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特色產業穩步發展、老百姓脫貧致富、人與自然和諧的綠色崛起發展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