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顺县:好生态带来好生活

改革开放初期,长治市平顺县有林面积不到3000亩,干石山区,沟谷侵蚀,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


几十年来,在劳模精神的引领下,平顺人矢志不移,造林绿化,一座山,一条沟,数座山,数条沟……一个又一个的荒山秃岭变成了“高山远山松柏山、低山沟凹花果园、背坡核桃地埂花、阳坡花椒连成片”的喜人景象。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植树造林像种庄稼一样,成了平顺人的传统,从未断过线。树年年栽,林年年造,但方法和成效变了。
造林的格局变了。由原来的阴坡栽树变成了“三园”“三圈”“五线”,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区域突破、管护配套的模式进行造林。
植苗造林成活率变了。从镰刀直播、背坡阴坡造林到径流整地、容器育苗攻克阳坡造林难题,从单一树种造林到针阔混交、经济生态林同步发展,造林队伍从义务植树到专业合作社造林,平顺的造林成活率大大提高,植树造林“造”出了“平顺速度”。
平顺县林业局局长翟双全说:“造林技术上,实行技术包扶责任制,每个施工单位都确定技术负责人,从各个环节统一标准、认真指导,并根据验收质量奖优罚劣,保证了技术指导精准到位。”
在生态保护上,健全机构、增强队伍,成立专业消防队伍、森林公安派出所,通过建立和落实《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压实主体责任和工作职责,确保了森林防火和森林生态资源管护工作的常态化、法治化、规范化。

全县还聘用了1100名乡村生态护林员,护林员作为从事森林管护的一支主力军,在保护森林资源安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龙镇村森林资源管护员李梅介绍,护林员每个月巡山两三次,检查有没有乱砍滥伐、非法打猎等现象。她说:“现在生态植被保护得非常好,偷偷砍树、打猎的现象基本没有了。”
树,在成长;林,在成材;山,在变绿。70年来,平顺的森林覆盖率从0.13%变为41.6%,全县有林面积达94.74万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平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钱途”。
利用生态优势发展中药材、旅游、新能源等现代生态产业。
“院里晒着中药材,屋顶装着光伏板,现在谁还想着去挖矿?”新城村村民杨文荣看着院里晾晒的党参“金条条”,不由得回忆起当年村上的“采矿史”,“我们村里铁矿资源丰富,前些年全村都在采矿挖矿,大部分老百姓也没因矿富了,倒是生态破坏得厉害。”
杨文荣说:“现在,新城村不挖矿了,山上种了树,长满了中药材。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平顺潞党参’‘平顺连翘’的品牌效应,新城村大力发展起了中药材产业。”

“这年头种植中药材,老百姓省心多了。”新城村村委主任杨红五介绍说,村有合作社兜底销售,县有振东制药、正来制药等龙头企业带动,通过农村电商平台群众还可把优质的药材卖出高价格。
强龙头、扩基地、创品牌、优服务,立足资源优势,平顺探索出一条选育标准化、种植科学化、管理组织化、仓储规模化、购销网络化、加工多元化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中药材产业成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新路径。
目前,全县中药材总面积达到56.63万亩,年产值3.38亿元,群众年人均药材收入达3700元。
其实,在平顺不止是新城村享受到了生态“红利”,还有许许多多的村庄靠生态脱了贫、致了富,走上了小康路。
盛夏时节,走进平顺县神龙湾村,山间缭绕的云雾和谷底潺潺的流水声,让人感觉清凉、幽静,宛若置身“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的生态画卷之中。
神龙湾村依托旖旎风光和企业带动,打造了康养一体的特色小镇。
生态美,群众富。“借助好生态、好风光,群众办起了农家旅社,从事旅游业的村民有400多人。仅去年,我们村的旅游综合收入就达7000万元。”神龙湾村党支部书记周海玉说。

目前,平顺有太行水乡、通天峡、神龙湾等4个国家级4A级景区,27个传统古村落、8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县3 万余名群众端上了旅游“金饭碗”。
不破坏生态环境,是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底线。平顺还引进大唐风电、长治市光伏发电技术领跑基地平顺250MW项目、潞安集团30MW等项目,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绿色生产和生活,把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转化成了群众致富的“新动能”。
如今,绿水青山成了平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平顺逐渐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特色产业稳步发展、老百姓脱贫致富、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崛起发展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