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蘇軾與兄弟蘇轍分別七年之後,始終不能團聚。此刻,詞人蘇軾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啟發人們的藝術聯想。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月光穿過“朱閣”,照近“綺戶”,照到了未能入睡的人們。

這裡詩人既描寫自己,又指那些中秋佳節因不能與親人團圓而難以入睡的人們。月圓人不圓是多麼令人遺憾啊!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要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阻隔,讓對明月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張九齡《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許渾《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蘇軾就是把前人的詩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鑄成對天下離人的共同美好祝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