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方方學語文】【五】

最近工作繁忙,感覺是前三個月的憋屈,都發洩在四五月了,工作量呈幾何倍數增長,原本準備逐篇分析過來的,但是現在看來不大可能,這個活還是有點肝的。於是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十加一:十篇方方的語文閱讀理解,一篇方方日記中舉出的事件的真實性梳理,當然有可能,日記中事件真假的梳理一篇寫不完,到時候又再拆分。

好了,我就不說啥了,無論什麼情況,先把今天的分析繼續,因為還有人在為方方偏狹的文字站臺,這個世界上如果只有這種偏激陰暗的文字,世界又談何美妙?

今天要分析的還是方方的第六篇日記,我說過了,這一篇日記內容很多,可以好好分析一番,按照慣例,先上原文。

————

1網絡從昨天到今天瘋傳的是關於專家來漢時的表現。2是的,那些養尊處優、掉以輕心的專家,當他們輕率地告訴人們“人不傳人”“可防可控”這個結論時,他們就已經犯下滔天大罪。3如果尚有良知,如果能看到那些正在受苦受難的百姓現狀,心裡應該會有負罪感吧?4自然,湖北的主政官員,承擔的本是守土安民之責。5現在土未守民不安,他們怎麼會沒有責任?6疫情至此,必是多方合力的結果。他們根本沒有推諉的餘地。7只是現在,我們更希望他們打起精神,懷著贖罪感更懷著責任感,繼續帶領湖北人民走出艱難時日,以此來獲取人民的寬恕和原諒。武漢堅持住了,全國也就堅持住了。

————

說實話,這段文字,是本篇日記中方方言辭最激烈的一段,當然也是情感煽動最突出的一段。

第一句話:交代的整段話的背景,是網絡上在瘋傳——意思是,這並不是方方的一家之言。

隨後第二句,指出了專家團在前期的錯誤,雖然“可防可控”算不算誤判還另說,但“人不傳人”這句確實對前期武漢防疫工作造成了誤判,被方方成功抓住了小辮子。要知道我們前面分析過的案例裡面,就算沒有實際把柄,方方都能掀起一波輸出,這被真的抓實了,日子肯定更不好過。

於是我們來分析下,方方的輸出套路:先一個“是的”,用於加強語氣,即是對前面瘋傳內容的暗示,也是對後面要加的評語進行再次肯定,後面是什麼評語呢?兩個很重的成語:“養尊處優”,“掉以輕心”,然後緊接著,在後面使用了“輕率”“滔天大罪”兩個詞語對專家們進行了有罪推論。

一連串的重詞,這種寫法有點強行定罪的感覺,實際作用也是如此。這樣寫能夠很快就能在讀者心中樹立一種無可置疑的權威感。在寫作中,我們可以學習這種寫法,通過語言瘋狂輸出,先在讀者心中把罪定死再說。

隨後第三句,可以說方方,把語言的潛臺詞發揮到了極致,首先“如果”,“尚有”兩個詞連用,有否定“專家們有良知”這個意味在裡面。接著再“如果能”連用,其實是有一點暗示專家脫離群眾,有意擴大拉開老百姓和專家們的距離。最後再補一刀“應該會有”暗示專家沒有負罪感,差不多算是冷血的意思吧。

為體會這些詞語的妙用,大家可以試試按方方這個句式去造句,當然,要注意選好主語,不然很容易被人打的。但總而言之,這段議論更多可以看作是在對專家在人格方面的攻擊為主。

專家確實是說錯了話,我也很想追責,當初看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就去查過資料,原話大概是“不能確認人傳人”,有點模凌兩可。當時專家手中的案例根據公示,12月底,專家手上有27個病例,1月15日第二次說“尚不能排除人傳人的可能”的時候,是41個病例。

我當時想追責的第一反應就是:首要的就要明確責任。如果是專家掌握的樣本數太少導致了誤判,那麼罪咎在武漢當局。如果是專家學藝不精,那自然罪名該專家來背。明確責任才是追責的第一步,這個才是正常的問責邏輯。

而不能拿別人“良知”來說事,這個是個很主觀的指標,這個責該怎麼追?追到什麼範圍?從這裡可以看出,方方雖然言必稱追責,但是她是沒有真正的追責意識的,無實質論據地擴大別人的責任,扭曲別人的動機,猜疑別人事後的心理,她的想法只是將責任無限擴大,最好能把中國所有官員都籠進去。

比起對專家的口誅筆伐來說,對湖北的主政官員,方方第四第五這兩句話,還算公正。但到了第六句話,有幾個用詞用得可圈可點。“必是”就不說了,多用有絕對意味的詞語,是可以無形間增加權威感的,而“多方合力”表面上看很正確,但是,聯繫上下文,這裡的“多方”除了專家和官員,方方還有提到其他方嗎?按方方的意思,專家和官員是造成這次疫情的主力嗎?

至於“他們根本沒有推諉的餘地”我覺得有點無語,大家也仿造這個句子造句試試?這又是在暗示有人在推諉,這個在第七篇日記裡也有提。其實,如果真有人暗示,又何必暗示?直接把他的言行貼出來,相信中國人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淹死他,方方更是可以博得為名除害的美名。

最後第7句,方方又一次迴歸了群眾,繼續共情。

我需要說明的是:寫文章共情是絕對正確的一件事情,這非常有利於提升整篇文章的說服力,技巧並沒有好壞之分,但目的有好壞之分。

比如:在通篇都是謬論的情況下,方方這麼共情幾句,都能讓人幫忙辯論,或者讓讀者對作者的人品還保有幾分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