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讓農民自覺自願不去焚燒秸稈?

近些年,秸稈焚燒一直是農村環保的高頻詞語。經過這些年的宣傳和治理,對於秸稈還田和秸稈禁燒每個農民都很清楚。但是,每每到了莊稼收穫和播種的季節,秸稈焚燒現象仍然時有發生。

每到收穫播種的季節,各地都會在路邊顯眼的地方刷標語、掛橫幅,鎮村聯合巡邏隊不間斷的巡邏,有些地方甚至還出動派出所警力,但仍然有農民晚上偷著燒,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怎樣才能讓農民自覺自願不去焚燒秸稈?


這些年,為了禁止秸稈焚燒,秸稈焚燒和秸稈還田的科普知識群眾已經聽了好多遍。

比如,焚燒秸稈最好的結果就是增添肥料,但是其副作用也顯而易見。焚燒秸稈時,農田地表溫度會急劇上升,土壤中的一些有益微生物就會被直接燒死,而地下害蟲會加速孵化,影響耕地生物圈微循環。而焚燒產生的草木灰,雖然可以起到增肥的作用功效,但其會使土壤中的鹼度升高,自然肥力和保水性能大大下降。秸稈還田不但能提高土壤肥力,而且保水性好,能改善長期使用化肥對土壤的影響。

雖然農民對這樣的科普知識已經瞭解,但是在實際的農業生產中,秸稈還田最大的幾個難點並不好克服。

還田的秸稈不能快速降解腐爛,一年可以,兩年三年田裡基本就是秸稈,而且秸稈還田對種子的發苗影響大。秸稈中的一些病蟲害,在秸稈直接粉碎過程中無法殺死,還田後留在土壤裡,病蟲害直接發生或者越冬來年發生。

秸稈的利用的價值低,成本大。

過去,許多農民都用秸稈燒火做飯,或者當作牲畜的飼料。現在農村家庭大量使用電煤氣,也沒有牲畜,秸稈變成了沒用的東西。而且,秸稈體積龐大,轉移起來費時費力,經濟上根本不合算,加之現在農村的青壯年大都外出打工,許多農活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在幹,秸稈轉移處理更困難。用農民的話,除了燒,其它的處理方式都是豆腐攪成肉價錢。

怎樣才能讓農民自覺自願不去焚燒秸稈?


近些年,也一直在推廣秸稈的再利用,比如秸稈蜂窩煤、秸稈建材、秸稈微生物添加劑發酵飼料的技術等等。這些新技術不但環保,而且可以用於養殖蚯蚓、昆蟲等,它們又可以作為養殖雞鴨魚蝦的飼料,而雞鴨等動物的排洩物又可用於還田,形成一種閉環的生態循環經濟技術。

怎樣才能讓農民自覺自願不去焚燒秸稈?


雖然秸稈再利用有諸多的好處,但這些新技術很難在農村普及,因為秸稈的利用畢竟還是處於不停的探索、推廣中,成本太高,僅靠單個的農民家庭根本不可能實施。說白了,任何模式如果沒有盈利,很難長久。

生態環境是一個大的整體,秸稈禁燒固然需要引導和幫助農民轉變觀念,但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的是整個社會的共同協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