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極拳老架的十大特點


武式太極拳老架的十大特點

武式太極拳老架的十大特點

李新方

王宗嶽、武禹襄、李亦畬論,是武界公認的太極拳經典,是從早期的經驗太極拳到現代的科學太極拳之歷史轉折點,而在太極拳理論建設同一歷史事件中發生,由武禹襄祖師所創,李亦畬、葛福來(葛顯齋)、霍夢魁、李永康等歷代宗師繼承發展的武式太極拳老架,則是太極拳經典理論的具體化,是實現太極拳科學原理的工藝流程,這是武式太極拳老架總的特點,至於拳術、器械、內功、打手等技術內容的具體特點,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十個方面。

一、法度嚴謹,出乎自然。武式太極拳老架在內不在外,重意不重形,而在學習階段先求身法精到,周身一處有一處的嚴格要求和具體標準,主要為提頂吊襠,裹襠護肫,含胸拔背,騰挪閃戰等,同時要求全部身法練起來只是一個身法,以中正安舒為總的身法要求,故一處錯就全錯。

待身法上身之後,身法也是意,而不是形,以用意(心法)為長期修煉的重點,逐漸達到每一動作都能夠完整地體現王武李論的全部要求,具體地表現為無一意不到,無一處缺陷,無一瞬遲滯,進而實現技擊的全自動化,以求適合同任何武術實戰而獨具優勢。

而這一切嚴格要求並不是祖師或哪位宗師人為規定的,而是來源於幾千年來無數實戰經驗的科學總結,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一切規矩都是自然而然的,毫無造作之感,如身法總的要求是立身中正安舒,只有嚴格做到全部身法要求,才能立身中正;只有全部身法要求都出於自然,而不是勉強的,才能中正而安舒,並允許的和鼓勵後人不斷髮展創新。

但發展創新之目的是為了提高實戰功夫,而不是為了標新立異,創新的結果是提高了還是倒退了,要通過實戰來檢驗,好使不一定對,不好使肯定不對,不對還可以改回來,創新的成果也是意,而不會改變基本的外形動作,所以不論怎麼創新仍然是老架,同時任何創新首先都是繼承,今人能把前輩傳下來的東西多繼承一點,並且練到身上,就已經難能可貴了,何談創新?是以本人專一習練和傳承老架。

二、外收內放,小中見大。從技術本質上來說,太極拳並沒大架、小架或中架之分,一個人到了成年之後,身高和肢體的長短都是一定的,按照嚴格的身法要求,拳架該多大就是多大,只有無過不及架才是太極架。

在同樣表面積的條件下,只有球形的容積(體積)最大;而在同樣容積的條件下,只有容積的表面積最小,球形就是最小而最大。而要達到這種最小而最大,就必須做到“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凹凸處,勿使有斷續處”(武禹襄《十三勢說略》)。

但人體畢竟不是球形的,太極拳所追求的大,也不是外形動作大,而是技術含量大,氣勢大,按照嚴格的身法要求,目的在於使拳架達到極正而極圓,極正是立身極正,極圓是氣勢極圓,故武式太極拳表現為外收內放,小中見大。

三、氣勢騰挪,循機而動。學太極拳先求達到嚴格的身法要求,而後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氣斂入骨,氣勢鼓盪,氣勢圓滿,氣勢騰挪,如置球於平坦,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機勢。

一般先在手指各骨節產生氣旋,逐漸混成一球,是掌中太極已生,而後全身各骨節皆生氣旋,無數氣旋在各骨節相應混成太極,頭項、胸腰、肩胯、肘膝、腕踝、指趾,以及藏腑官竅之各位太極次第而生,並由全身各位太極混成整體太極,化神還虛,生成坎離震兌,乾坤艮巽,金木水火土,即八卦五行十三種氣機,亦即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之十三勢也。

至此,平日不練拳時亦有氣旋自動,行住坐臥皆如練拳,所謂不煉自煉者也,宇宙先天真氣源源不斷入體,斂入骨中,在體內按太極規律運化,是謂內外機起。

走架時似有飄手勁起,進退轉換、往復摺疊之中,真氣循機,似有無形之力外撐、內抱、上擎、推動、牽引,即為真氣循機而動,進入走架的全自動化程序,是技擊全自動化的內功基礎。

武式太極拳老架的十大特點

四、如環無端,節點分明。外家拳的著勢動作,一下是一下,動作的起止點看得清清楚楚,而太極拳是圓的運動,如環無端,如行雲流水,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又有“胳膊動不是太極拳”之說,越是進入高級境界的人外形動作越小,看不清動作的起止,也看不清是什麼著勢,只看見在不停地動。

但實際上,一動有一動之用,一動有一動的嚴格要求,雖為內勁內動,以求得機得勢,而有內必有外,變化的節點是非常明確的,只是外行人不容易看見的。

在學習階段掌握變化的節點是非常重要的,待熟練後一切都是意,勁由內換,外無形跡,但內行人還是看得清楚的。就像書法中的草書,也是以意為主,信手揮灑,一氣呵成,但點畫、使轉、結構、章法等基本功怎樣,還是看得出來的。

五、勢勢相承,變化莫測。太極拳的動作著勢是幾千年來無數實戰經驗的科學總結,特別是武式太極拳老架,以用意為主,動作極為簡單,信息貯存量極大,故能適應實戰中可能發生的任何情況而獨具優勢,每一動作都有最基本的用法,又有許多因敵變化的不同用法,更重要的是,每一著勢都可以直接變成其他任何著勢,“勢勢相承,遇敵制勝,變化無窮,微妙莫測,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窺者謂之神”(《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

六、往復摺疊,進退轉換。“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武禹襄《十三勢行功要解》),這一難度較大的要求,在武式太極拳老架中得到集中體現。摺疊是借力打人的高度技巧,不招不架,不躲不閃,挨哪裡就在哪裡摺疊,在一個點上完成粘和走、化和打,直接把敵之來力摺疊回去,從哪裡來的還讓他回到哪裡,故曰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化即是打,打即是化;機由己發,力從人借。

運用摺疊之法,制敵全在自身變化,其中最關鍵的是虛實變化,轉換即轉換自身之虛實。周身一處一虛實,而又總此一虛實,必須在進退過程中的任一時空點上,都做到即實即虛,即虛即實,乃能摺疊敵之來力,即粘即走,即化即打,這就要求必須真正做到捨己從人,完全徹底地克服雙重之病。

是以武式太極拳老架進步必跟,退步必隨;進為進,退亦為進;在進退轉換的任一時空點上都無不得機得勢,隨時都可以將敵擊出或擊倒。故又有“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之說,走架以知己,打手以知人,而知人仍是問己,以三步半打手為實戰訓練的基本方法,通過打手發現走架中的缺陷,並通過走架不斷改正和提高,一天會有一天的變化,漸至“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在日常生活中無時不處於練拳練功之境界,進入技擊全自動化程序,“臨敵自應不用想”(葛福來《八方捶秘訣》)。

武式太極拳老架的十大特點

七、極慢極快,極柔極剛。太極拳的慢,是認識和掌握技擊規律的方法,通過慢把動作過程“放大”,在顯微狀態下發現和消除自身缺陷,並不斷增加太極技術含量,故走架中的慢實際上是不斷加速的過程。走架越慢越好,但決不允許停住不動,要求無一瞬遲滯,能達到這樣的極慢,實際上就是極快,故能在實戰中後發先至,不疾而速,瞬間決勝。

剛和柔是同樣的道理,通過柔,是為了把全身的整勁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武禹襄《太極拳解》),故能做到極柔,就是極剛,“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同上)!太極拳以暗勁為主,雖練到極剛,外行人是看不出來的,但暗勁比明勁要難得多,有暗勁自能發出眀勁,如二路炮捶,比外家拳更為剛猛迅疾。

八、至簡至深,可易可難。武式太極拳老架“每勢動作不繁,人人可學,學者多在一月之間即能自練,其敏者數日而已,此後日日習之,於養生皆可獲益”(李永康《太極拳易學難精》),對於一般的習練者來說,也就是以健身為目的的人,學一個月甚至只用幾天的時間,就夠用了,以後也有可能由養生而漸入技擊。

對於一般的傳習者來說,也就是學技擊的人也很容易,“既授之以姿勢,復傳之以心法,一旦豁然貫通,如佛家禪機頓悟,物來順應,頭頭是道”(《廉讓堂太極拳譜·馬序》),“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李亦畬《五字訣》),也就是隻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就可以達到懂勁階段,用於民間防身也夠用了。

而對於研習者來說,也就是想取得較大成就的人,過去的前輩往往釆取先難後易的方法,一個著勢練到達到要求後,才可以再學下一個著勢,一套拳架要學幾年時間,著熟和懂勁也是都有不層次的。而後還要研習理論、打手、器械、內功等,以及其他武術和多方面的相關知識,以期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境界,永遠不存在畢業的時候。

九、萬法歸一,內外無別。武式太極拳老架以技擊、養生、修道為三大作用,集各家武術、內功,以及醫學養生、修道文化之大成而獨出機抒,並認為法門平等,無有差別,而每個習練者所處的境界自有高下,“拳法天地萬物之道,故名太極。太極一也,一眾妙而為妙,非以立派也”,“世稱內外之別,實惟高下之分。至求不二,皆所以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者也”(葛福來《內外無別論》)。

所謂內家外家,只是入門的途徑不同,外家拳是從外到內,內家拳是從內到外,到了高級境界都是萬法歸一,內外兼修,形神俱妙,極柔極剛,剛柔相濟。特別是武式太極拳老架在實戰中運用摺疊之法,在一個點上完成粘走和化打,在外行人看來好像也是直來直去,與外家拳並無不同,甚至比外家拳更快更剛。

十、無以為體,有以為內。太極者無極而生,《朱子太極圖說解》雲:“無極而太極,正所謂無此形狀,而有此道理耳”。對於太極拳來說,拳理是體,拳術是用。有人說,走架是體,推手是用,但這是俗諦,俗諦曰有,真諦曰無,體是看不見的,能看的都是用,故走架和推手都是用,而不是體。

無是無極、無限,至有之謂無,太極就是無極,太極是絕對真理,太極拳是絕對真理的武術,具體表現為:科學而哲學,技術而藝術,入世而出世。

太極拳至廣大而極精微,廣大是哲學,精微是科學。太極拳的基本練法技術,有具體標準,如身法八要等,而到了每個習練者身上是藝術,各有不同風格,千人千面,一人一太極,雖一師之徒而各異。太極拳人以出世的精神幹入世的事業,在社會活動中行入世法,以健身相號召,為天下豪傑續命,而在傳承者中行出世法,追求的是英雄所向無敵的高功夫,還要漸至從心所欲,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立於不敗之地,把創造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從理論上說,太極拳的體和用都是無,“雖貴以無為用,不能捨無以體也”(王弼《老子注·三十八章》),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但在實際上,不要說做到,就是能向以無為用追求的人,在傳承者、研習者中也是極少數的,大多數人只是從有限中得到一點點東西,就已經很滿足了,人們很難找到太極拳的“無”這個體,這也因此構成了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技擊戰略優勢,併為每個習練者的不斷提高、太極拳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無限廣闊的空間。這就是武式太極拳老架,對於太極拳之體用的基本觀念。

武式太極拳老架的十大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