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老架的十大特点


武式太极拳老架的十大特点

武式太极拳老架的十大特点

李新方

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畬论,是武界公认的太极拳经典,是从早期的经验太极拳到现代的科学太极拳之历史转折点,而在太极拳理论建设同一历史事件中发生,由武禹襄祖师所创,李亦畬、葛福来(葛显斋)、霍梦魁、李永康等历代宗师继承发展的武式太极拳老架,则是太极拳经典理论的具体化,是实现太极拳科学原理的工艺流程,这是武式太极拳老架总的特点,至于拳术、器械、内功、打手等技术内容的具体特点,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十个方面。

一、法度严谨,出乎自然。武式太极拳老架在内不在外,重意不重形,而在学习阶段先求身法精到,周身一处有一处的严格要求和具体标准,主要为提顶吊裆,裹裆护肫,含胸拔背,腾挪闪战等,同时要求全部身法练起来只是一个身法,以中正安舒为总的身法要求,故一处错就全错。

待身法上身之后,身法也是意,而不是形,以用意(心法)为长期修炼的重点,逐渐达到每一动作都能够完整地体现王武李论的全部要求,具体地表现为无一意不到,无一处缺陷,无一瞬迟滞,进而实现技击的全自动化,以求适合同任何武术实战而独具优势。

而这一切严格要求并不是祖师或哪位宗师人为规定的,而是来源于几千年来无数实战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一切规矩都是自然而然的,毫无造作之感,如身法总的要求是立身中正安舒,只有严格做到全部身法要求,才能立身中正;只有全部身法要求都出于自然,而不是勉强的,才能中正而安舒,并允许的和鼓励后人不断发展创新。

但发展创新之目的是为了提高实战功夫,而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创新的结果是提高了还是倒退了,要通过实战来检验,好使不一定对,不好使肯定不对,不对还可以改回来,创新的成果也是意,而不会改变基本的外形动作,所以不论怎么创新仍然是老架,同时任何创新首先都是继承,今人能把前辈传下来的东西多继承一点,并且练到身上,就已经难能可贵了,何谈创新?是以本人专一习练和传承老架。

二、外收内放,小中见大。从技术本质上来说,太极拳并没大架、小架或中架之分,一个人到了成年之后,身高和肢体的长短都是一定的,按照严格的身法要求,拳架该多大就是多大,只有无过不及架才是太极架。

在同样表面积的条件下,只有球形的容积(体积)最大;而在同样容积的条件下,只有容积的表面积最小,球形就是最小而最大。而要达到这种最小而最大,就必须做到“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武禹襄《十三势说略》)。

但人体毕竟不是球形的,太极拳所追求的大,也不是外形动作大,而是技术含量大,气势大,按照严格的身法要求,目的在于使拳架达到极正而极圆,极正是立身极正,极圆是气势极圆,故武式太极拳表现为外收内放,小中见大。

三、气势腾挪,循机而动。学太极拳先求达到严格的身法要求,而后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敛入骨,气势鼓荡,气势圆满,气势腾挪,如置球于平坦,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机势。

一般先在手指各骨节产生气旋,逐渐混成一球,是掌中太极已生,而后全身各骨节皆生气旋,无数气旋在各骨节相应混成太极,头项、胸腰、肩胯、肘膝、腕踝、指趾,以及藏腑官窍之各位太极次第而生,并由全身各位太极混成整体太极,化神还虚,生成坎离震兑,乾坤艮巽,金木水火土,即八卦五行十三种气机,亦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之十三势也。

至此,平日不练拳时亦有气旋自动,行住坐卧皆如练拳,所谓不炼自炼者也,宇宙先天真气源源不断入体,敛入骨中,在体内按太极规律运化,是谓内外机起。

走架时似有飘手劲起,进退转换、往复折叠之中,真气循机,似有无形之力外撑、内抱、上擎、推动、牵引,即为真气循机而动,进入走架的全自动化程序,是技击全自动化的内功基础。

武式太极拳老架的十大特点

四、如环无端,节点分明。外家拳的着势动作,一下是一下,动作的起止点看得清清楚楚,而太极拳是圆的运动,如环无端,如行云流水,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又有“胳膊动不是太极拳”之说,越是进入高级境界的人外形动作越小,看不清动作的起止,也看不清是什么着势,只看见在不停地动。

但实际上,一动有一动之用,一动有一动的严格要求,虽为内劲内动,以求得机得势,而有内必有外,变化的节点是非常明确的,只是外行人不容易看见的。

在学习阶段掌握变化的节点是非常重要的,待熟练后一切都是意,劲由内换,外无形迹,但内行人还是看得清楚的。就像书法中的草书,也是以意为主,信手挥洒,一气呵成,但点画、使转、结构、章法等基本功怎样,还是看得出来的。

五、势势相承,变化莫测。太极拳的动作着势是几千年来无数实战经验的科学总结,特别是武式太极拳老架,以用意为主,动作极为简单,信息贮存量极大,故能适应实战中可能发生的任何情况而独具优势,每一动作都有最基本的用法,又有许多因敌变化的不同用法,更重要的是,每一着势都可以直接变成其他任何着势,“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

六、往复折叠,进退转换。“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这一难度较大的要求,在武式太极拳老架中得到集中体现。折叠是借力打人的高度技巧,不招不架,不躲不闪,挨哪里就在哪里折叠,在一个点上完成粘和走、化和打,直接把敌之来力折叠回去,从哪里来的还让他回到哪里,故曰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化即是打,打即是化;机由己发,力从人借。

运用折叠之法,制敌全在自身变化,其中最关键的是虚实变化,转换即转换自身之虚实。周身一处一虚实,而又总此一虚实,必须在进退过程中的任一时空点上,都做到即实即虚,即虚即实,乃能折叠敌之来力,即粘即走,即化即打,这就要求必须真正做到舍己从人,完全彻底地克服双重之病。

是以武式太极拳老架进步必跟,退步必随;进为进,退亦为进;在进退转换的任一时空点上都无不得机得势,随时都可以将敌击出或击倒。故又有“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之说,走架以知己,打手以知人,而知人仍是问己,以三步半打手为实战训练的基本方法,通过打手发现走架中的缺陷,并通过走架不断改正和提高,一天会有一天的变化,渐至“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在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处于练拳练功之境界,进入技击全自动化程序,“临敌自应不用想”(葛福来《八方捶秘诀》)。

武式太极拳老架的十大特点

七、极慢极快,极柔极刚。太极拳的慢,是认识和掌握技击规律的方法,通过慢把动作过程“放大”,在显微状态下发现和消除自身缺陷,并不断增加太极技术含量,故走架中的慢实际上是不断加速的过程。走架越慢越好,但决不允许停住不动,要求无一瞬迟滞,能达到这样的极慢,实际上就是极快,故能在实战中后发先至,不疾而速,瞬间决胜。

刚和柔是同样的道理,通过柔,是为了把全身的整劲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武禹襄《太极拳解》),故能做到极柔,就是极刚,“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同上)!太极拳以暗劲为主,虽练到极刚,外行人是看不出来的,但暗劲比明劲要难得多,有暗劲自能发出眀劲,如二路炮捶,比外家拳更为刚猛迅疾。

八、至简至深,可易可难。武式太极拳老架“每势动作不繁,人人可学,学者多在一月之间即能自练,其敏者数日而已,此后日日习之,于养生皆可获益”(李永康《太极拳易学难精》),对于一般的习练者来说,也就是以健身为目的的人,学一个月甚至只用几天的时间,就够用了,以后也有可能由养生而渐入技击。

对于一般的传习者来说,也就是学技击的人也很容易,“既授之以姿势,复传之以心法,一旦豁然贯通,如佛家禅机顿悟,物来顺应,头头是道”(《廉让堂太极拳谱·马序》),“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李亦畬《五字诀》),也就是只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就可以达到懂劲阶段,用于民间防身也够用了。

而对于研习者来说,也就是想取得较大成就的人,过去的前辈往往釆取先难后易的方法,一个着势练到达到要求后,才可以再学下一个着势,一套拳架要学几年时间,着熟和懂劲也是都有不层次的。而后还要研习理论、打手、器械、内功等,以及其他武术和多方面的相关知识,以期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永远不存在毕业的时候。

九、万法归一,内外无别。武式太极拳老架以技击、养生、修道为三大作用,集各家武术、内功,以及医学养生、修道文化之大成而独出机抒,并认为法门平等,无有差别,而每个习练者所处的境界自有高下,“拳法天地万物之道,故名太极。太极一也,一众妙而为妙,非以立派也”,“世称内外之别,实惟高下之分。至求不二,皆所以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者也”(葛福来《内外无别论》)。

所谓内家外家,只是入门的途径不同,外家拳是从外到内,内家拳是从内到外,到了高级境界都是万法归一,内外兼修,形神俱妙,极柔极刚,刚柔相济。特别是武式太极拳老架在实战中运用折叠之法,在一个点上完成粘走和化打,在外行人看来好像也是直来直去,与外家拳并无不同,甚至比外家拳更快更刚。

十、无以为体,有以为内。太极者无极而生,《朱子太极图说解》云:“无极而太极,正所谓无此形状,而有此道理耳”。对于太极拳来说,拳理是体,拳术是用。有人说,走架是体,推手是用,但这是俗谛,俗谛曰有,真谛曰无,体是看不见的,能看的都是用,故走架和推手都是用,而不是体。

无是无极、无限,至有之谓无,太极就是无极,太极是绝对真理,太极拳是绝对真理的武术,具体表现为:科学而哲学,技术而艺术,入世而出世。

太极拳至广大而极精微,广大是哲学,精微是科学。太极拳的基本练法技术,有具体标准,如身法八要等,而到了每个习练者身上是艺术,各有不同风格,千人千面,一人一太极,虽一师之徒而各异。太极拳人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在社会活动中行入世法,以健身相号召,为天下豪杰续命,而在传承者中行出世法,追求的是英雄所向无敌的高功夫,还要渐至从心所欲,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立于不败之地,把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从理论上说,太极拳的体和用都是无,“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体也”(王弼《老子注·三十八章》),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在实际上,不要说做到,就是能向以无为用追求的人,在传承者、研习者中也是极少数的,大多数人只是从有限中得到一点点东西,就已经很满足了,人们很难找到太极拳的“无”这个体,这也因此构成了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技击战略优势,并为每个习练者的不断提高、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这就是武式太极拳老架,对于太极拳之体用的基本观念。

武式太极拳老架的十大特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