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200亿,还再招5000人!”董明珠底气何在?

“亏损200亿,还再招5000人!”董明珠底气何在?


作为金牌“网红”女企业家,董小姐身上从来不缺故事。


近日,董明珠霸气宣布“亏损200亿,还再招5000人!”,也再次成为了热点。


疫情之下,裁员降薪的新闻层出不穷,以至于有些网友直言对这类新闻都快免疫了。


但是,格力没有这样做。


4月14日,董明珠在央视财经的《对话》栏目连线中表示,新冠疫情对家电整体行业都有较大冲击,公司在二三月份没有销售收入,而员工的工资还要照发。


按照每名员工每月平均7000元计算,格力9万员工,每个月就要支出6.3亿元,仅2月亏损达200亿元。


在此大背景下,董明珠为什么还要再招5000人呢?她逆势而上的底气到底在哪里?


董明珠认为:


制造型的企业必须要靠自主创新才能保持优势,而自主创新就一定要有人才,而人才企业必须要自己培养,这个培养甚至要用十年八年才能完成。


但是人才的培养要有延续性,如果三年不招大学生,可能就断层了,所以这个付出也是必须要做的。


原来,这就是格力为什么企业面临困境,还要招收那么多人的真正原因。


善待员工,便是善待企业的未来


“要正视格力的未来,格力的竞争力是什么?是创新,是人才,是品质。”


这句话是4月14日董明珠在做客央视财经《对话》中说的。


“亏损200亿,还再招5000人!”董明珠底气何在?


在重视人才的道路上,董明珠一直是身体力行的,她不仅会用言语激励员工,更是用实际行动来回馈员工。


从格力9万员工一人一套房、格力全员加薪、格力员工打电话不要钱,到如今的亏损200亿也再招5000人!


这些事件无不提现了董明珠对于人才的实质重视。


曾经有人疑惑,董明珠掌管的格力,员工最多时超过了10万。她是如何让众多的员工听从她的号召?


或许对于员工的“善”,就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


这一点,小米雷军也懂。


“亏损200亿,还再招5000人!”董明珠底气何在?


2019年,小米集团首次登榜世界500强排行榜,排名468位。


雷军在内部信中称:世界500强考量的是营收规模,小米目前看起来已经成了一家大公司,但大不代表真正强大,更不代表伟大。


接下来,小米还要向着伟大继续前进。


他还透露,小米将给所有在职员工和核心外包服务团队的伙伴共计20538人,都准备一份“特殊的纪念品”:即赠予每人1000股小米集团股票。


这件事也让我想起马云曾说过的一句话:花在员工身上的钱,员工都帮企业十倍百倍地赚回来了。


所以善待员工,便是善待企业的未来。


企业生长靠员工,而不是靠裁员


在这种艰难时刻,除了格力也有不少企业坚决不裁员、降薪:


比如老乡鸡。


面对员工主动申请不要工资的请求,老乡鸡董事长束从轩直呼“你们太糊涂”,称“卖车卖房也要确保员工有饭吃、有班上”。


比如伊利集团。


伊利董事长潘刚说:“虽然这次疫情让我们面对着更大的经营压力,很多方面的费用都需要控制但我始终坚持,省什么钱都不能省员工的钱。”


“亏损200亿,还再招5000人!”董明珠底气何在?


他们难到不懂开源节流的道理?为什么有些企业明明都“入不敷出”了,还要“逞能”不裁员不降薪呢?


世界500强企业霍尼韦尔原CEO高德威曾告诫过企业家:


“多数管理者低估了裁员带来的破坏性:它会让全公司员工在至少1年时间里感到震慑;管理者还往往高估了裁员所能节省的成本:不懂得再糟糕的衰退期也比人们所预期的要短。”


一遇到危机便选择裁员、降薪,或许是一种“过激反应”。因为降低成本的方式不只有这一种。


正和岛首席管理学家陈春花教授也认为:在逆境中企业如何生长,这是要靠员工的,而不应该靠裁员。


所以在危机之中,真正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能否让员工的能量释放出来。


比如这次比如这次疫情,许多餐厅或零售都停顿了,但盒马与云海肴、青年餐厅以及西贝展开合作,将部分待岗员工暂时“租借”至盒马各门市进行工作。


“亏损200亿,还再招5000人!”董明珠底气何在?


既解决了人员收入问题,缓解了餐饮品牌的困境;也解决了盒马作为新零售平台,在特殊期间业务量暴增而导致的人手不足问题。


盒马的方案为企业提供了一条思路:通过灵活用工这种方式,来解决临时性、紧急性用人困境。


所以,裁员、降薪并非企业在危机当中的首选策略。另一方面“共享员工”创新举措,也让企业看到了灵活用工模式的优势。


灵活用工”凭什么受到追捧?


灵活用工简单理解就是,传统的全日制劳动合同用工以外的其他所有的用工形式。


在国外,灵活用工是一种十分成熟的用工模式。


比如说谷歌,当你走进谷歌的时候你会遇到有超过10万人的灵活用工。他们戴的标志会不一样,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会不一样。


“亏损200亿,还再招5000人!”董明珠底气何在?


在中国,企业对灵活用工的接受度这两年也越来越大。


尤其是在很多新经济企业中,他们会采用到的一些用工模型,由本公司内部的人员和合作伙伴的人员两部分组成,其中合作伙伴当中有一些是灵活用工。


比如知名互联网大厂华为、腾讯、阿里等,企业里除了有自家正式员工,还有许多跟软通动力、中软国际、文思创新等外包研发机构合作下的外包员工。


“亏损200亿,还再招5000人!”董明珠底气何在?


灵活用工被看好,根本原因是这一模式是双赢甚至是多赢的模式。


从雇主角度来看,实现聘用方式多样化,可以降低企业人力成本,也可以增强企业的创造力和活力。


就个人层面而言,职业观念的变化,使得年轻一代求职者愿意选择更加灵活的就业方式。


有人曾经预测过,未来二十年后通过灵活用工的就业率或许能达到25%。其实这个跟共享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写在最后


有人说,至暗时刻如何对待员工最能见一家公司格局,但我认为困难之时,如何学会在危机中找寻新机也是企业重要的考验所在。


但正所谓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在一些企业裁员降薪以求自保之时,也有相当行业通过新的用工方式赢在前方。


在未来,更加“灵活”的企业将更具有韧性与竞争力,灵活用工是我国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用工模式


诚然,灵活用工现阶段仍在发展,但它也在阶段性成熟。如同《金融时报》专栏作家蒂姆·哈福德所言:


“对乐观者来说,这种工作方式意味着可以向老板说不,选择自由,不做工资的奴隶;


对悲观者来说,这些就是不稳定的谋生方式,没有任何养老或者医疗保险”。


对于企业来说,当一个趋势来临,只有加速转型,扩大改革,才能活在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