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市長直播帶貨信陽毛尖 以信陽人偏瘦為例子鼓勵年輕人多喝茶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鑫 通訊員 姜烽烜


副市長直播帶貨信陽毛尖 以信陽人偏瘦為例子鼓勵年輕人多喝茶


  4月26日19時50分,信陽市政府副市長鬍亞才走進電商平臺直播間,向100多萬觀眾推介信陽毛尖。胡亞才以生動的語言,向網友們介紹了信陽毛尖的生長環境、採摘工序、加工工藝等。在進行講解的同時,胡亞才也不忘鼓勵網友們趕緊下單,同時還不斷送出紅包。在介紹信陽的茶文化時,胡亞才以詼諧幽默的方式向觀眾解密:信陽人愛吃鹹鮮味濃的信陽菜,但是體型普遍偏瘦,原因是日常飲用信陽毛尖,從而起到消食解膩的功效。據瞭解,胡亞才副市長走進直播間時,觀看人數一度超過190萬,累計茶葉銷售近千單。數據顯示,截至4月20日,拼多多已經聯合各地政府打造了近50場市縣長助農直播間,累計售出滯銷農產品超過6億斤,幫扶農戶超過18萬戶。

百萬人圍觀信陽毛尖工藝,年輕人買走一半茶葉

  

  此次直播中,售出的是明前茶。這種茶在清明節前採製,芽葉細嫩、色翠香幽、受蟲害侵擾少,是茶中佳品。同時,由於清明前氣溫普遍較低發芽數量有限,生長速度較慢,能達到採摘標準的產量很少,所以又有“明前茶,貴如金”之說。

  “別看我手裡的茶袋小小一包,其實裡頭藏著很多茶農、工人的心血。”胡亞才拿起一袋茶葉,面向屏幕後160萬消費者,科普起信陽毛尖的製作工藝起來。

  據介紹,一片茶葉從採摘到上市,至少要經過八道工序。採摘分單芽、一芽一葉、一芽兩葉,然後分級、攤放,讓茶葉散掉青氣、變軟;接著讓茶葉汁水和茶葉融為一體,然後進行理條,讓毛尖茶葉形成緊細、圓直、光潤的外形;最後烘乾,激發茶葉的香氣,使茶葉脫水。

  “到這一步,新鮮茶葉就我們看到的樣子了。最後人工挑揀,把竹梗等雜質過濾掉,信陽毛尖才算炒製成功了。”說著,胡亞才把手裡的茶葉,全部倒入透明玻璃杯。邊沖泡邊補充說,茶葉可以用純淨水、礦泉水泡,但如果能用信陽湖水、井水,那是最好不過的。

  不時有網友發彈幕:保溫杯裡泡毛尖,當代年輕人必備。胡亞才見了連忙糾正:不要用保溫杯沖泡,茶葉長期浸泡於高溫水中,顏色會變深,味道會變苦。 普通玻璃杯,80度水溫就夠了。年輕人不要天天喝奶茶,多喝信陽毛尖不發胖。

  中國有5億人口飲茶,主流人群是35歲以上的男性。而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中國35歲以下人口占比47%。近年來,信陽茶企著力於品牌年輕化,打造了多款適合學習、工作時飲用的新茶。據統計,截至4月26日,拼多多上的信陽茶葉訂單破10萬,其中半數來自年輕人。

  10萬信陽人因茶脫貧,新電商傳承中華文化遺產

  對信陽茶企來說,電商不僅是接觸年輕人的渠道,更是脫貧致富和傳承文化的途徑之一。

  今年3月,信陽市市長尚朝陽談及復工復產時,提到一個數字:信陽市有240萬人在外務工,其中28%的是統計在冊的貧困戶。貧困戶家庭有八成收入來自外出務工。保守計算,務工年收入3萬,一家人能夠穩定脫貧。

  而在市政府、茶企和電商平臺的努力下,信陽已經形成集研發、種植、加工、儲藏、銷售為一體的全鏈路茶產業帶。目前全市已有上千家茶企,帶動超過50萬人口就業。

  2019年,信陽市茶園面積達213.8萬畝,茶產量7.2萬噸,總產值122億元。信陽毛尖品牌價值達65.31億元,連續10年居全國茶葉區域品牌價值排行榜前3位。茶產業已成為信陽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一大支柱產業,10萬貧困人口因茶而脫貧摘帽。

  此次直播間銷售的毛尖,來自信陽本土企業豫信。這家企業有五大生產基地,年生產茶葉達100萬斤,每件產品皆可追溯到月、日、炒茶工號等。銷售層面,全國有上千家實體店,實現了河南省市、縣、區全無盲區覆蓋。

  豫信茶葉電商負責人張國鋒表示,豫信現有六大品類、九大產品系列,信陽毛尖和信陽紅成品茶共有200種,另有鐵觀音、茉莉花茶等其它茶類,“我們還在研發茶具、茶食品、土特產等,滿足各種層次消費的需求”。

  信陽電商產業正飛速發展。數據顯示,去年雙十期間,全市參與網絡促銷活動的電商企業達1164家,電商銷售額超過10億元,直接或間接產生快遞包裹184.萬餘單。近幾年,信陽電商銷售額年增長率,一直穩定在30%以上。

  “信陽毛尖採製工藝,也是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胡亞才表示,因為工藝複雜、價格較高,很多年輕人不懂茶,也不愛買茶。這次活動中卻有一半茶葉被年輕人買走,因為直播電商給了茶農一個機會,更多人理解了信陽毛尖的價值。同時,社交拼購的方式,也降低了毛尖的購買門檻,“這樣的直播助農活動,應該更多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