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诗,他晚年得志,高官厚禄,死后却难逃厄运

乾隆四年,一个叫沈德潜的老人,在花了四十多年时间参加了十七次科举考试后,终于考中了进士,金榜题名,他很开心。乾隆也很开心,就喜欢这些努力拼搏不轻言放弃的人,活到老,学到老,考到老,人不要怕年纪大,再大都有成功的可能,就怕那些一两次考不中,把笔一丢,大喊一声“老子不考了”,然后写首什么《不第后某某》就开始带头造反的人了,像这样考考试多好。

因为诗,他晚年得志,高官厚禄,死后却难逃厄运

沈德潜画像

当然,乾隆高兴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沈德潜写的诗好,乾隆爱惜他的才华,称其为‘江南老名士’,并对大臣们说:“我和沈德潜的友谊,是从诗开始的,也以诗终”,他们的友谊也确实是从诗开始的,因为诗好,沈德潜历任侍读、内阁学士、上书房行走,乾隆十四年(1749年)升礼部侍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加礼部尚书衔,乾隆三十年(1765年),封光禄大夫、太子太傅,生前备受恩宠,死后更是赠太子太师,祀贤良祠,也确实是以诗终的,死后几年沈德潜卷入一场因“反诗”引起的文字狱,被罢祠夺官,仆碑平坟了。“以诗开始,以诗终”,坟都被铲平了,终的很彻底,没毛病。

因为诗,他晚年得志,高官厚禄,死后却难逃厄运

乾隆皇帝

那么乾隆对他的态度前后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其实,从乾隆对诗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乾隆好诗,喜欢写诗,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平均下来差不多每天要写两首,一个人写一首好诗不难,写一辈子诗也不难,写了一辈子也没有一首写进现代小学课本需要背诵(非常感谢乾隆手下留情),就这水平还坚持写了一辈子诗的就非常牛了,这真的太难了,从某种角度上来看,他和沈德潜是同一类人,但比沈德潜还有毅力。

因为诗,他晚年得志,高官厚禄,死后却难逃厄运

皇帝需要有用的人

所以,当沈德潜考中后,乾隆很开心,他需要有人帮他的诗“润色”,所以乾隆一直把他带在身边,经常挽着他的手,穿行于翰林院内,共相唱和,你一句我一句,写下来,属个名,很开心,又一首诗完成了。说白了,他们之间的友谊更像是一种“交易”,乾隆高官厚禄的养着他,就是想要他的才气,替自己的诗润色,成就自己的名,重才的名还有诗名,这种事是需要保密的,大家心照不宣,各取所需,这样的关系一直保持下去也不错。

因为诗,他晚年得志,高官厚禄,死后却难逃厄运

但世界上最难保守的估计就是秘密了,沈德潜在宫里替皇帝改了一辈子诗,这种事是很荣耀的,是值得吹一辈子的事,如果这些荣耀不能和人分享,不能对别人说,没有人知道,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会憋死,有些事做了没人知道等于没做。于是退休后他开始修订自己的诗集,其中把有些替乾隆写的诗也写里面了,还将这件事告诉了外人,并打算将诗集当传家宝一样传下去,让后人也沾沾光,有点吹牛的资本,我家祖上那谁谁可是替乾隆写过诗的。但他忘了,这个名是乾隆的,他这样做,打了乾隆的脸,在他死后乾隆听说了这件事,并从沈家后人手中骗来了这本诗集,乾隆看后气的破口大骂,老家伙沽名钓誉,他对国家有什么贡献,这样高官厚禄养着他,心里没点算吗,乾隆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最终借徐述夔案,将他罢祠夺官、仆碑平坟了。

因为诗,他晚年得志,高官厚禄,死后却难逃厄运

沈德潜六十七岁才考中进士,此后一直在乾隆身边十几年,备受恩宠,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有反意,去造反。就因为替别人的书写了个序,连书的内容都不一定看了,就在死后遭到这样的待遇,最大的原因还在于他动了乾隆的奶酪,破坏了“交易”,从这点看他不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