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文历史新刊推荐

开 篇

中国人对玉石有着特殊的喜爱,俗话道,“黄金有价玉无价”。从新石器时代起,中国的先民就开始开发利用石头,从中发现了石头的美丽。美石为玉,他们视玉为山川大地的精华,是祛邪避凶的宝物,不仅可以通灵,而且可以跟天地沟通。玉被用于祭祀、丧葬,沟通天人,作为追求不朽,保尸防腐的殓葬工具。它还是国之重器,传家之宝。周康王即位,从周成王那里继承了八件国宝,玉是其重要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玉从神坛走下,从天地沟通的桥梁变成了世间的人格象征。玉从神性演化为德性,从礼器演变为饰品。春秋时代的士大夫们,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极为繁复。秦汉以后,玉器逐渐褪去其政治宗教外衣,成为人们赏玩陈设的生活器皿,继续承载着人们去祸祈福、安康吉祥的美好愿望。

进入现代以来,玉从巫玉、王玉正式进入到民玉阶段。民富,催生了庶民玉器。在民众随意购置玉器的民玉时代,全民性的爱玉、崇玉、赏玉、佩玉、藏玉热潮有增无减。常言道,人养玉,玉养人。玉从神性、德性也演变成财富的象征、护生护身符号。

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本刊特意献上专刊——《传国美玉》,选取传世玉器精品百余件,配以高清大图,从礼仪玉、配饰玉、陈设玉等方面,详细梳理几千年来的中国玉文化,深挖隐藏在它们背后的传奇故事……

国家人文历史新刊推荐 | 传国美玉

玉的质料和普通的石头是不尽相同的,其温润的手感,坚硬的质地成为古人眼中凝天地精气、通天通神的符号,就此开启了一个巫玉的时代。

曾有“中华第一龙”之称的红山文化玉龙被中国考古学界视为红山文化的“首席代言人”,又有玉雕龙、蜷体玉龙之称,也有人根据其形状称之为“C形龙”。不管是何种称呼,在1971年出土之后,它便被文物专家鉴定为当时已知最早的龙的形象,自然也就成了“龙的传人”华夏民族的象征。1992年成立的华夏银行将之视为最合适不过的“吉祥物”,将之放到了自家公司的图标中,成为公司的精神象征和“形象代言人”。

从形象上来说,红山文化玉龙的发现为研究“龙”的起源问题,讨论中国古代宗教与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起源等也具有非凡的意义。龙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存在的神异动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龙形象的出现,源自于史前时代的先民在生产力低下的状况下,对自然界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在想象和畏惧中创造出的超越世间万物的生物,最早应是作为史前部落的图腾而存在。所以说,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神龙,并不是人们凭空幻想出来的,而是原始人类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根据世间存在的万物创造出来的形象。根据传说,远古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在战胜炎帝和蚩尤之后,将各部落的图腾形象分别取出一部分,“组装”成全新的、最强大的、属于整个部落联盟的图腾——龙。从这个角度来说,龙乃是中华民族统一的重要象征,故而几千年后才有了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这一得到广泛认可的说法。

国家人文历史新刊推荐 | 传国美玉

玦形玉龙,商代,直径5.8厘米,厚0.9厘米,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玉猪龙通常又称兽形玉玦、玉雕龙等,是红山文化的另一经典形象,与红山文化玉龙没有造型上的演变或传承关系,二者可谓红山文化之“双璧”。根据统计,通过考古发掘的红山文化玉猪龙共有4件,属于历史时期的玉猪龙4件,另有从民间征集而来的玉猪龙十余件。虽然玉猪龙的发现看起来没有玉龙一般具有故事性,但就数量、类型和分布范围来说,它可被视为红山文化晚期的代表性器物。玉猪龙就如同辽西地区从原始社会走向文明时代的一道明媚曙光,亦是我们认识红山文化最后的辉煌的一把钥匙。

古人以玉比德,故佩美玉奏美乐,以诩美德。只有连贯、均匀、协调的步伐才能使悬挂在身上的玉佩发出优美的声音,乱则声杂

在《论语》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子贡对孔子说:“我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孔子把自己比作美玉,正待价而沽,一展抱负。孔子为什么把自己比作美玉呢?这是因为玉有德。古人常用玉来比喻人品德高尚,《秦风·小戎》里就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说法。春秋战国秦汉时佩玉大流行,王公贵族身上无不佩玉,有的把几件玉器串联组合起来佩戴,据说是为了“听玉之声,以节行止”。此时的组玉佩有多种样式,完整的一套玉佩长达1米以上。讲究上下左右对称,阴刻线条、刀工粗放、风格绵软,出现著名的“游丝描”。战国玉佩中玉龙、玉璜、玉带钩较多,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精美绝伦的作品。

在汉代组玉佩件中,出现了“玉舞人”这一新造型。玉舞人,即一种以女性舞蹈造型为题材的玉佩饰,无一例外刻画的是舞女扬臂、曲身的动作,而这种造型常被称作“翘袖折腰”。从出土情况来看,玉舞人出现于战国晚期至东汉的墓葬中。现存年代最早的三件玉舞人,出自洛阳金村战国晚期周王陵,被日本学者梅原末治收录于《洛阳金村古墓聚英》一书,由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物馆收藏。西周以降,周王依靠礼乐维系森严的等级制度,表现民间俗舞的玉舞人无缘进入庙堂之上。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大夫争相僭越,长期用于礼仪祭祀的西周宫廷雅乐也逐渐成为一种过气的舞蹈形式,失势于民间乐舞。据《礼记·乐记》记载,精通音乐的魏文侯曾对孔子门徒子夏曾说,我一听古乐就昏昏欲睡,听郑卫之音则津津有味。齐宣王更是直白地对孟子说,我就喜爱世俗乐舞。这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世俗乐舞生动写照的玉舞人得以登大雅之堂,出现于王公贵族墓葬中。到了汉代,汉高祖刘邦晚年宠爱的戚夫人擅长“翘袖折腰之舞”,与此相对应,玉舞人便出现在汉代组玉佩件中。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据说秦始皇将和氏璧雕琢成传国玉玺,由丞相李斯撰写、玉公孙寿在玉上刻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

国家人文历史新刊推荐 | 传国美玉

乾隆御制碧玉蹲龙钮“八徵耄念之宝”(左,4.5厘米见方)和“懋勤殿”玺(右,长4.5厘米,宽2.9厘米),香港苏富比2008年秋拍,成交价1018万港元

传国玉玺是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印玺之一。前228年,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得到了那块著名的和氏璧,他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这是有代表性的传国玉玺诞生过程。传国玺以玉为材质,似乎没有争议,但问题是玉璧一般不会太厚,要用其制成玺印,即使只有方寸大小,也是件难事。因而也有说法认为是秦始皇取蓝田玉制成,元代马端临著、考证宋即以前典章制度的《文献通考》采用了这种说法,流传也颇广,但也仅仅是没有确凿证据的猜测。

嬴政原本期望流传千秋万代的秦朝基业才到二世就亡了,秦王子婴跪捧玉玺献于汉高祖。玉玺的交接正式代表了一个国家政权的变更。这枚玉玺在汉朝诸帝间世代相传。两百余年后,西汉元帝死后,王莽篡汉,逼迫其姑母即皇太后王政君交出传国玺。太后愤怒中用力将玉玺掷到殿阶上,崩坏了玺上“螭”的一角。此后,传国玺的外貌不再完美,王莽为了不影响美观,便用黄金将损坏的部分镶补上。王莽被杀后,玉玺辗转于那些战争中的胜利者手中,自东汉的光武始,成为东汉历代皇帝的几案上之物。至汉献帝时,军阀混战,负责掌玺的官员为了避免麻烦竟然将传国玺投到宫井中,玉玺自此失踪。《三国志》中记载,孙坚(孙权之父)进军洛阳时,在宫中的一口井中捞出了这枚传国玺,当时正有五色气体从井中冒出。袁术以孙坚夫人作为人质,得到了这枚传国玺,还没得意多久就成了战国群雄的众矢之的,各路军阀挣来抢去,谁都不愿放弃,最后来个折中的办法——还给汉献帝。《辽史》中曾记载:“自三国以来,僭伪诸国往往模拟私制(玉玺),历代府库所藏不一,莫辨真伪”。得不到真的,大家开始纷纷造假了,究其原因,还是深植于当时人心里的玉玺乃王者象征的观念。

事情发展到这里貌似回到了原点,象征皇权的玉玺回到皇帝手中,但此时的汉室江山却掌握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手中。司马炎称帝后,传国玉玺始归晋朝,之后,玉玺随中原政权更替不断变换主人,直到隋亡,被萧太后携带遁入突厥,再次消失在茫茫历史中。后世的皇帝们因为得不到传说中镇国之宝,纷纷自己制作新的玉玺。

翡翠虽然属于玉石家族中的“后来者”,但在清代中期之后异军突起、后来居上,对中华玉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原因可能有两个。首先,翡翠颜色庄重而典雅,滋润而细腻。另一方面,翡翠材料好的次的均有(国人鉴赏翡翠的标准向以纯洁无瑕为佳品)。故而翡翠制品可以适应各个阶层:贵族妇女可以买翠镯子,乡村农民也可以花点小钱买只翠烟嘴。因此我国所存的宝石中以翡翠制品为最多。至于清代,最时髦讲究的饰品则是翡翠扳指。

扳指也写作“班指”,是套在大拇指上射箭时钩弦用的。众所周知,拉弓时用力越大,箭的射程越远。可是,仅凭手指不但力量微弱,而且也容易弹伤,为避免弹伤,必须借助工具,此即扳指,古时也叫做“决”。早在殷墟的商代妇好墓里就曾出土过一个玉扳指,但长久以来,扳指只是拉弓射箭的工具,并不被人重视。可是清朝它却大受青睐,追根溯源,还是上行下效。自从甲申年八旗入关之后,历代清帝都提倡“清语(指满语)骑射”,其用意在于保持满洲传统。即使不在骑马射箭的时候,皇帝们也愿意手上时常戴个扳指以表示不忘武功。这些扳指自然是养心殿造办处的工匠们精心制作的,戴在手上就成了心爱之物,有时也用以赏给大臣。大臣们受到赏赐当然戴在手上显示光荣。没有受赏的也愿意买个扳指戴,戴扳指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不论满汉官吏还是文人墨客,全戴个扳指,每逢有什么喜庆宴会,人们手上的扳指常是互相观赏和谈论的话题。因其珍贵,翡翠扳指自然成为扳指中的极品。

国家人文历史新刊推荐 | 传国美玉

翠玉白菜,清代,长18.7厘米,宽9.1厘米,厚5.07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由于翡翠天然色彩丰富,清代玉匠多将翡翠雕琢成瓜果蔬菜形态的陈设玉器,供皇室、达官们赏玩,玉植从此才真正以独立的植物形态出现在世人面前。玉匠们这种运用玉石材料的天然色差来表现动植物形体不同特征、突出其生动形象的雕琢手法,就是所谓的“俏色”,清代翡翠的俏色玉雕作品十分兴盛,其中最为著名的翡翠白菜目前所知就不下三件。

其一是作为嫁妆的翡翠白菜。这件翡翠白菜曾被存放于永和宫中,是光绪帝时的瑾妃寝宫,但有一说认为翡翠白菜本是瑾妃的妹妹珍妃的嫁妆。光绪十四年六月十九日(公元1888年7月27日),慈禧颁发了给光绪帝举行大婚及亲政的懿旨,将副都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封为皇后;礼部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他他拉氏为妃,15岁的姐姐封为瑾妃,13岁的妹妹封为珍妃。

作为父亲的长叙为姐妹俩各准备了丰厚的嫁妆,长得矮胖的姐姐爱财就给她许多金银珠宝,长得清秀小巧的妹妹爱读书,陪嫁的箱子里面全是书。虽说是按个人喜好安排的嫁妆,长叙自认对小女儿不公,决定把翡翠白菜作为补偿嫁妆。这样,翡翠白菜跟随珍妃进入皇宫。但是在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前,珍妃被慈禧迫害致死,瑾妃跟随慈禧、光绪帝逃往西安。《辛丑条约》签订后,瑾妃返回北京,占有了这件“白菜”,将其放置在自己的寝宫——永和宫内,直至清朝灭亡。

1925年,北京故宫首次对外展出,这颗翡翠白菜成了当时的“名角”。即使在抗日战争前的文物南迁、抗战胜利后的文物回归,以及新中国成立前的文物迁台,翡翠白菜都广受关注。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建成并开展后,翡翠白菜成为展览的“招牌菜”,它高18.7厘米,宽9.1厘米,被视为镇馆之宝。观者发现,这件翡翠白菜材质优良,晶润洁净,色彩艳美,当属于高档的缅甸翡翠。因其透明度及光泽度高 (玻璃光泽),故俗称“玻璃翠”,是翠料中最上者。玉工在“俏色”雕琢上,技艺高超,菜叶与蝈蝈为翠绿色,白菜的下部灰白色,上下色彩真实自然。所雕的白菜鲜新,草虫灵动,属翡翠“俏色”绝佳作品。

除了这件镇馆的翡翠白菜外,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有两件。其一是绿黄相间的翡翠白菜,高度约13.4厘米,颜色偏黄,菜叶上也有菜虫,台北人称之为“翠玉小白菜”,它的质地比不上镇馆之宝,所以并不出名。另一件更惨,被冷落在台北故宫的库房中,当初是从紫禁城的南库中运出的,这件翡翠白菜在雕刻制作时,菜中心就被刻了一个洞,很可能是花插,由于体态娇小,被归类在珍玩库,不像另两件列在玉器科,过去它从未曾公开展出过。

好了,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

关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