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哲學家翁弗雷談新冠疫情期間的讀書和思考

法國哲學家翁弗雷談新冠疫情期間的讀書和思考

法國哲學家翁弗雷談新冠疫情期間的讀書和思考
法國哲學家翁弗雷談新冠疫情期間的讀書和思考

歇爾·翁弗雷(Michel Onfray,1959— ),當今法國極具影響力的思想寫作者,致力於哲學與生活的溝通,已出版超過100部著作,其作品廣涉哲學、宗教、政治學、文學、藝術、人類學等領域,其思想廣博深邃又不失靈動,使人在享受知識盛宴的同時,也感受到感官的震撼和心靈的慰藉。拜德雅圖書工作室於去年底推出了翁弗雷雄心勃勃的“簡明世界百科全書”寫作計劃的首部力作《自然的棄兒:現代人生存啟示錄》。

本文是記者亞歷山大·德維齊奧(Alexandre Devecchio)對翁弗雷的訪談,3月29日發表於《費加羅報》(Le Figaro),原文見https://michelonfray.com/archives。翻譯:曉丹;校對:杜卿。

“勇氣很稀有,但在醫護人員中屢見不鮮”

在這個對每個人來說都無比艱難的時期,您推薦哪些偉大思想家的作品?您現在在讀哪些思想家的作品?

德國哲學家尼采,特別是他的譜系學方法,最能幫助我們反思新冠。事實上,在這個時代,人們總喜歡尋求奇蹟式思維(pensée magique),而德國哲學能幫助我們思考因果律問題。陰謀論與宗教式解讀大行其道:資本家們發明了一套陰謀論,以此追求利潤;美國人發明了一套陰謀論,以此消滅中國霸權,甚至只是消滅中國崛起的計劃;塔裡克·拉馬丹(Tariq Ramadan)的哥哥也發明了一套理論,把病毒說成對現今道德敗壞的神罰。荒唐的想法比比皆是。而哲學能幫助我們重新運用起古代原子論(atomiste)、唯物主義(matérialiste)、享樂主義(épicurien)的哲人建構出的理性因果律。關於閱讀,毫無疑問需要參考古羅馬的哲學作品,他們是考察生存實踐智慧的學派,我們必須重新閱讀他們。我說的是普魯塔克(Plutarque)、盧克萊修(Lucrèce)、穆索尼烏斯·魯弗斯(Musonius Rufus)、塞內卡(Sénèque)、馬可·奧勒留(Marc Aurèle),以及西塞羅(Cicéron)。簡而言之,伊比鳩魯學派和斯多葛學派。

疫情揭示了人性:無公民素質、自私自利,有時還你爭我奪,當然也有團結和奉獻精神。哲學能幫助我們理解這些反應嗎?

解構主義從馬克思主義決定論與弗洛伊德主義演化而來,它與一切正確的邏輯,乃至一切常識相悖。在其影響下,現今出現了一股否定人性的沉重趨勢。我們要閱讀或重讀拉·封丹(La Fontaine),或者“偉大的世紀”(Grand Siècle)——17世紀——的法國道德學家,如拉·羅什富科(La Rochefoucald)、拉·布呂耶爾(La Bruyère)。他們的作品中有全部的答案。這場瘟疫要告訴我們的,只是這位法國寓言小說家教導過的事情,而他恰恰借鑑了希臘的伊索和古羅馬的斐德羅(Phaedrus)。看見沒,我們又回來了!我正為我的“簡明世界百科全書”(Brève encyclopédie du monde)系列寫一本為人性正名的厚書,名叫“靈魂”(Anima)。這本書會引導大家重新思考達爾文的警示(有時可以說是教導)——我們不過是些猴子!想要避免在哲學上漫無邊際地亂彈琴,就更需要牢記這一點!

您一直推崇實用主義哲學,特別是古羅馬的思想。那麼我們如何用它去分析痛苦這個主題。

如果痛苦異常強烈,那我們只能被它牽著鼻子走;但如果痛苦沒那麼強烈,那我們就能有所行動,因為痛苦是意志力可以施加影響的一種表徵。換個方式說,我對生病沒有選擇權,但在生病時,除去病魔已經拿走的部分,我可以選擇一絲不讓。意志力不能抵抗一切,但它也不是一無是處。事實上,它的力量非同尋常。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再教導意志力的時代,我們轉而尋求各種權宜之計——藥方、抗抑鬱藥、抗焦慮藥、安眠藥、花果茶、精油,還有順勢療法、教練、心理醫生、自我提升諮詢師等等——我們需要知道意志力的力量,它能被塑造成一款高效且有用的工具。

古羅馬哲學家如何詮釋死亡?

當死亡降臨,我們就不復存在;當我們還活著,死就沒有“臨頭”。死亡的真面目類似於一種下滑,它並不可怕(蒙田在隨筆中談到他從馬背上摔了下來,我們可以去讀一讀他說了什麼)。它所導致的痛苦,與我們自身的觀念相關。死亡在幾秒鐘完成,人卻有可能在對死亡的恐懼中度過幾十年,把每一個當下通通毀掉。我們需要接受死亡總會到來,把它當成一種未來,然後就把它留在該有的位置上。當它最終到來的時候,便是我們對付它的時候。牢記一點:真正的死亡到來之前,我們都活著,都是生者,我們應該把生活當成世界的第一個早晨那樣去享受。

羅馬人的倫理可以說是勇氣的倫理。這次的危機會產生一種勇氣倫理?或者正相反,出現一種懦弱的倫理?

這種危機時刻,顯然給了人們許多展示勇氣和懦弱的機會。勇氣很稀有,但在醫護人員中屢見不鮮。他們好像一支軍隊,每天手無寸鐵就上了戰火紛飛的前線。而懦弱也可以理解:我們不能強迫任何人成為英雄,但每個人至少可以嘗試做一位英雄。

在您經歷一生中的大小風波,尤其是中風時,您向自己提出了各種問題。在那樣的危急關頭,您都讀什麼書?

每一次我都讀馬可·奧勒留。當在海軍服役時,我把他的《沉思錄》裝在迷彩褲的口袋裡;28歲時我心肌梗塞,我把他的書帶到了病房;十七年裡,我陪伴我的伴侶出入醫院,最後她因癌症過世,我常常在醫院的走廊裡閱讀這本書;兩年前我中風期間,還讓人把它帶到醫院。但那時我太虛弱了,沒法讀書,只能在手機上聽。我不記得那時聽的是哪個演員朗讀的版本,就記得把手機放在裸露的胸前,閉上眼睛,聽馬可·奧勒留對我講話……

寫作,也自然是您的一個避風港。您覺得這方法適用於每個人嗎?

我認為可行。在被迫隔離的這個漫長時期,其實可以讀一讀我之前提過的古羅馬作家的作品,比如塞內卡的《盧克里久斯的道德信》(Lettres à Lucilius)。可以一邊讀一邊把要點在筆記本上記下來,再換一個顏色的筆寫評論。這麼做可以幫我們深入理解文本,學會總結概括他人的想法,同時加深對文本的記憶。這也有助於我們反思自身。

另外,您經常說寫作不是為了他人,而是為了自己……

對,為了處理個人問題。關注自己的思想,讓其更清晰,更流暢,更明朗,也讓自己能更自由自在地生活。讀哲學首先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否則毫無用處。

保持社交距離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我們與自己獨處。這是不是也有積極的一面?

這是對許多人內心空洞的一場可怕揭示,他們在生活中注重表面勝於存在。對很多人來說,獨自生活是件難事。那些喜歡在熱鬧、喧囂、騷動、混亂環境中生活的人特別害怕寂靜和孤獨。對我來說,我一個人住,有時候,我可以很自在地獨處,一整天不見人,享受在完全安靜和孤寂的環境下讀寫和工作的狀態。我的太太也自己住,她有她的家。我們只分享一些彼此樂意共處的時光。對那些心裡很空虛的人來說,這種隔離就格外可怕了……

人被禁錮時也能感到自由嗎?

當然。自由並不等同於行動上的自由,不然水裡的魚,天上的鳥,地上的蛇就都是“困獸”了。自由的意思是自主,是為自己的準則而活的藝術。古代的諾曼人曾有一種絕妙的表達:鼓勵人們成為“自己的國王”。你做不了“自己的國王”,也就是做不了自己的主,那就不算自由。

怎麼能擊敗孤獨和無聊?

用行動,或者冥想也可以。一個人即使和丈夫,或妻子,或孩子在一起,照樣孤單。恐怕現在很多人正體會著在群體裡的孤獨。我們需要積極應對。比如閱讀,或者寫作。不要讓自己的意志無處安放。

經過這次的挑戰,我們的社會會不會反而更有凝聚力?

我認為不會。這是一場強加給所有人的經歷,沒有自由選擇的餘地。很多事、很多人會遭遇致命打擊:感情脆弱的伴侶、弱勢群體、脆弱的性格和脾性、脆弱的神經。從一個時刻喧鬧的社會,一個不停騷動的社會,一個持續亢奮的社會,一個來去往復的社會,一個不斷出風頭的社會,戛然而止成一個寂靜的,沉穩的,孤獨的,隔離的,隱形的社會,我們不可能全身而退,不可能不付出沉重的代價……

法国哲学家翁弗雷谈新冠疫情期间的读书和思考

三個小道消息:

1.書攤

法国哲学家翁弗雷谈新冠疫情期间的读书和思考

一直以來,我們都想去擺攤賣書。無奈,偏居西南一隅,好像也莫得勒個氛圍(也闊能是我們忒宅了)。受這次疫情啟發【這說的是啥子話】,我們鬥想擺個線上的攤,也鬥是在拜德雅的微店上。

即日起,拜德雅微店闢出專攤開放給各個有微店的出版機構作為寄售平臺,只需要給我們一個微店分銷鏈接即可。

針對寄售的圖書,我們會定期推送相關文章來向大家推薦;時不時,我們也闊以搞搞主題推送之類的線上活動;當然,若與我們日常的推文主題契合,我們也會在文末重點推薦。總之,形式多樣,一起來探索。

書,是要精選的。若能與拜德雅出品有一定程度的契合,就最好了。哲學、歷史、藝術、文學……不拘,在人文社科這個大類裡即可。

詳情請添加微信lonzr25諮詢(添加時請務必註明“書攤+出版機構名”)。

勒不是搞起耍的哈!

2.書單

法国哲学家翁弗雷谈新冠疫情期间的读书和思考

拜德雅想聯合各個出版機構,來做一份人文社科書單,每月底出一次,哲學、歷史、藝術、文學……不拘,只選好書。書單叫“播撒”。搞得起來的話,4月底我們就推第一期。

要求:a)推送月及之前2個月內出版的人文社科好書(最好已上架);b)word文檔一份,包括書名、作譯者名、出版機構名、出版時間這幾項基本信息,一兩句話導語,500字內內容簡介;c)一張白底高清的圖書立體效果圖;d)出版機構微信公眾號二維碼(用微信公眾號的名字和id命名);e)入選書單的出版機構在拜德雅首推之後一週內於各自微信公眾號完成推送。

以上書單資料打包壓縮,以“出版機構名+播撒書單”的形式命名,發送至此郵箱:[email protected]。注意,郵件主題也請寫“出版機構名+播撒書單”。我們會在10個工作日內回覆郵件。

勒也不是搞起耍的哈!

3.招聘

法国哲学家翁弗雷谈新冠疫情期间的读书和思考

【這事兒我們放假前就撂下話了,哪知拖到現在,哭兮兮】稿債壓身(嗯,編輯遲早也會有這麼一天的),擬招聘一位圖書編輯若干特約編輯,詳情如下:

先敲黑板:我們辦公地點在重慶——勒個霧都、山城、……

再敲黑板

:我們希望招到可長期共事的夥伴,因此,希望你在投遞簡歷前先通過我們出品的書和我們的微信號、豆瓣號、微博號深入瞭解拜德雅……

那麼,讓我們直入主題吧:

(人文社科類,位)

崗位職責:

1)哲學、文學、藝術、歷史等人文社科方向選題策劃;

2)與作者、譯者進行溝通,完成稿件組織;

3)完成稿件編輯加工和校樣處理工作;

4)與設計、排版、校對、紙張、印製等環節工作人員對接;

5)配合各方完成圖書文案和其他宣傳工作;

6)與合作出版社協作。

任職要求:

1)一年以上哲學、文學、藝術、歷史等人文社科類圖書編輯工作經驗;

2)哲學、文學、藝術、歷史等人文社科類專業畢業,碩士及以上學歷(條件優秀者可適當放寬專業和學歷要求);

3)熟練掌握至少一門外語,尤其是英語;

4)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優秀的團隊協作能力和高效的執行能力。

【工作地點:重慶

為此,你需要準備一份求職簡歷一封求職信。簡歷和求職信請投遞至拜德雅郵箱([email protected]),郵件主題請寫“姓名+圖書編輯”。簡歷投遞截止時間:20204

1224:00。我們會認真閱讀每一封應聘郵件,如果符合,我們會在兩週內與你聯繫

(人文社科類,若干

崗位職責:

按時、按質、按量完成稿件的編輯加工和校樣處理工作。

任職要求:

有深厚的哲學、文學、藝術、歷史等人文社科類圖書編輯工作經驗。

【工作地點:不限

為此,你需要準備一份求職簡歷一封求職信。簡歷和求職信請投遞至拜德雅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件主題請寫“姓名+特約編輯”。此崗位長期招募。我們會認真閱讀每一封應聘郵件,如果符合,我們會在兩週內與你聯繫

勒更不是搞起耍的哈!

- 新書上架 -

法国哲学家翁弗雷谈新冠疫情期间的读书和思考法国哲学家翁弗雷谈新冠疫情期间的读书和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