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鍊》善待自己的“缺陷”,誠實的和解生活,才是最好的救贖


《項鍊》善待自己的“缺陷”,誠實的和解生活,才是最好的救贖

那銀色的項鍊鑲嵌著藍色的鑽石,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戴在她光潔的脖子上顯的更加美麗。————莫泊桑

很久之前讀過的《項鍊》,一部以自我救贖的情理之中過程,又迎來以悲劇收尾的意料之外結局。它是法國作家莫泊桑創作於1884年的經典短篇小說,單單以一條鑽石項鍊為線索,深刻描述法國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生活、情感以及人性背後的慾望。

《項鍊》簡單來說,天生麗質的馬蒂爾德下嫁給平庸的丈夫,這讓她的內心十分自卑。深愛她的丈夫為了不讓妻子因此鬱鬱寡歡,就帶她參加教育部的晚宴。虛榮的馬蒂爾德買了新裙子,又向朋友弗雷斯蒂埃太太借來昂貴的項鍊。沒想到是晚宴過後,她不慎丟失這條項鍊,最終不惜傾家蕩產和用了十年的辛苦勞動償還相似的項鍊。在還給弗雷斯蒂埃太太時,對方竟然說那條項鍊是假的。

小說以“丟失的項鍊”為切入點,深刻揭露當時社會階層問題,虛榮、慾望。那我將從情節解讀出發,分析《項鍊》:

虛榮造成的悲劇,去堅守誠實人生。

《項鍊》善待自己的“缺陷”,誠實的和解生活,才是最好的救贖


01、【虛榮與悲劇】:馬蒂爾德本身的“虛榮”,是作祟的自尊與自卑,也在寫滿社會的慾望。

很多人在初讀小說《項鍊》時,都會一致覺得因果都是馬蒂爾德造成的,要不是她的虛榮心作祟,去借那條項鍊也不會用十年時間去償還。但真的如此嗎?在我看來,並全不是這樣的,她有著平常女性小說不一樣的品格,強烈的自尊心。

在小說裡,我看到馬蒂爾德除了借項鍊與幻想而悶悶不樂外,並沒有強求丈夫買奢侈品或是出賣色相等出軌行為而滿足自己。這也那些虛榮出軌的女性小說不太一樣,想了很久,我才發現她是個自尊心很強的人。即使物質不被滿足時,也不想強求丈夫或是委屈自己,因為她的自尊心裡有著自卑與倔。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的自尊心特有雙面性作用:自尊心過弱的人,就會形成無意中的“自卑”;反之自尊心過強的人,就會形成有意識的“倔”。

我們在現實生活會看到一種很矛盾的人,明明很自卑卻很倔。他們寧願孤助無力,也不想接受,因為在其看來這是種施捨。而在我們眼裡,這是個很倔強的人,難以理解他們的複雜心理。在我看來,馬蒂爾德本身的自尊心定位不準確,導致無法形成(奮鬥)優點或(墮落)缺點。

所謂的“自尊心定位”指的是人在環境、教育、自我經歷與思想,會給自身的自尊心有個準確的定位。在對事或人上有個度:相處有度,行事有度,說話有度等涉及有利於自認為是自尊的行為。尤其是原生家庭的影響下,自尊心最為特殊性,會以很倔強的形式呈現,讓人無法接受。

《項鍊》善待自己的“缺陷”,誠實的和解生活,才是最好的救贖


當年,陳凱歌的《霸王別姬》一開始是想找尊龍的,可是從小就是孤兒的尊龍自尊心很強,在被《末代皇帝》捧紅後,內心很是膨脹。於是就向《霸王別姬》劇組要求很多特殊生活照顧,但未得到滿足。倔強的尊龍就向提出拒演的決定,也就成就張國榮哥哥最為金典的“程蝶衣”

所以,人在過原生家庭環境影響下,自尊心就會產生很強烈的牴觸情緒:渴望接受別人的尊重與肯定,但卻會去妥協自卑。

就拿《項鍊》裡的馬蒂爾德來說,她之所以有著虛榮又不肯出賣自己的基本原因是自尊心裡的“倔”讓她不甘心,又想要得到別人的尊重;但自卑卻並沒有帶她逃離現實。

於是,內心不甘又自卑的她就帶著那串借來的鑽石項鍊參加了晚宴。即使成為焦點,識貨的人也沒有拆穿她身上的假項鍊,深刻揭露社會階層的高低決定格格不入的真實尷尬處境。

單單是一場簡單的上流社會聚會,作者莫泊桑也通過小說裡的人物特徵,來折射當時社會充滿慾望:

空有美貌的馬蒂爾德是不甘於虛榮的,生活處處充滿幻想的慾望,才會去借項鍊;馬蒂爾德的丈夫也會去討好部長,爭取升職的機會,又可以討好太太的歡心,是虛榮與慾望的一舉兩得;借給項鍊的弗雷斯蒂埃太太作為貴族,竟然會買假項鍊,一種虛偽又滿足自己尊貴的慾望。

從小說這個角度來看,虛榮是慾望的一種表達方式,每個人的身上都有著慾望,以此來滿足自身在身邊環境的身份定位。再從人性的角度來看,人的慾望與虛榮是有著相互作用,必不可少的虛榮,隨時呼籲而出,然後帶動著或多或少的虛榮心。

所以,人是不能完全避免虛榮的存在,只能儘量扼制它的存在。在我看來,並不能去杜絕慾望的產生,它有著積極的作用。從社會建設角度,還要提倡適當的慾望,人只有慾望的助力,才會有所動力去奮鬥未來、貢獻社會。

《項鍊》裡影射充滿慾望的社會,人在這種階層社會都有著難以抑制不住內心的慾望和虛榮心。馬蒂爾德、丈夫以及弗雷斯蒂埃太太都是最好的例子,馬蒂爾德的悲劇是虛榮造成的,但卻是無可避免的,可以說有著非常多的這樣子女人,時不時上演這種悲劇。

而莫泊桑在赤裸裸諷刺社會的慾望後,也為丟失項鍊的馬蒂爾德寫下不一樣的救贖方式————誠實。因虛榮造成的悲劇,再用誠實去捍衛自己的尊嚴。

《項鍊》善待自己的“缺陷”,誠實的和解生活,才是最好的救贖


02、【去堅守誠實人生】:誠實與努力,就值得被原諒,去避免“刻板效應”心理。

小說一開頭《項鍊》就描述馬蒂爾德的不甘心與幻想生活美好的樣子,但她對自己卻是非常的誠實一面:對家庭有著幻想,但從未出賣色相或是討好貴族來滿足虛榮心;對丈夫也很少有著要求,以至於丈夫愧疚帶她去參加晚宴和負債後兩人共同承擔;對朋友弗雷斯蒂埃太太也從未懷疑過項鍊的真假,即使地位懸殊,但也是真心對待。

“誠實”的品格,比起以往那些女性自我救贖的小說,誠實的馬蒂爾德,並沒有逃避而是誠實承認錯誤且勇於承擔起責任。

小說著重文筆描寫馬蒂爾德還債前後的模樣變化:十年前的她是貌美如花,但整日活在幻想的不實際生活;十年後的她是樣貌不復存在,但卻活著踏實而無愧自己與良心。

莫泊桑在馬蒂爾德注入關於“誠實”的另一種含義,是無愧於心的堅守自己最底線的品格,不被丟失項鍊而踐踏自己僅存的自尊。這也是我讀到《項鍊》時最大的感悟:誠實的去努力,堅守人生。

因為我們處在一個輕浮氣躁的社會,總容易被社會的風氣與自身的慾望所迷惑自己。在看到別人通過特殊“取巧”方式,如非法行為而實現財富的自由,還是會羨慕的。比起踏實努力的人來說,在看到如此的取巧現象,內心就會有所動搖,甚至會覺得自己的努力似乎比不上別人的取巧行為。

這點是很多人說不清的答案,而作者莫泊桑給出明確的定義。《項鍊》裡的馬蒂爾德的虛榮既然是被人反感,但還是她誠實承認錯誤,而腳踏實地去努力救贖自己丟失項鍊行為,那麼努力也是值得被認可與原諒的。

《項鍊》善待自己的“缺陷”,誠實的和解生活,才是最好的救贖


我們時常看到渴望浪子回頭的壞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想要改邪歸正。然而現實總是一絲相反的現狀,人們總會抓著壞人的“壞”一直不放,就算是有所改過,也不敢靠近與原諒,這是基於“刻板效應”心理。

所謂的“刻版效應”心理,又稱刻板印象,是指對事物形成的一般看法和個人評價,認為某種事物應該具有其特定的屬性,而忽視事物的個體差異。這種心理雖然可以在一定範圍內進行判斷,不用探索信息,與迅速洞悉概況,節省時間與精力。但是往往最後很大可能會形成“偏見”,把某個具體的人或事看作是某類人或事的典型代表,影響到正確的判斷,若不及時糾正進一步發展或可扭曲為歧視。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是種長期形成的固定印象,它類似與“偏見”,會很大程度去否認別人的改變,也深刻體現我們對做錯事的人總有不輕易原諒的態度,潛意識就覺得原本就是這樣子的人,何須原諒呢?

《項鍊》善待自己的“缺陷”,誠實的和解生活,才是最好的救贖


前段時間,大火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就把“偏見”發揮的淋漓盡致。其中申公豹認為:“人心中的成見像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都休想搬動。”

他很努力,可謂是是門下最為努力的人。但始終還是不被認可,竟然輸給不思進取的太乙真人,才讓他走上反派的道路。

所以,只有對自己與別人的誠實坦然,然後用努力去一步步嘗試改變偏見,是個很難很久的過程。就好像《項鍊》裡的馬蒂爾德,她是虛榮心造成的悲劇,但她堅守自己最底線的品格,最終贏得很多讀者的尊重。

那麼,虛榮造成的悲劇,去堅守誠實人生。

《項鍊》善待自己的“缺陷”,誠實的和解生活,才是最好的救贖


03、虛榮造成的悲劇,去堅守誠實人生。

《項鍊》裡的馬蒂爾德是可悲的,但也是幸運的,最終得到救贖與成長,也是離不開丈夫那不離不棄的愛意與陪伴。

①、愛的陪伴是最真實最感動的。

讀完《項鍊》,不少讓人感動馬蒂爾德背後的丈夫,不管樣貌變化與負債,始終還是深愛與陪伴著她。

村上春樹在《1Q84》中說:“如果能真心愛上一個人,那麼不管對方是何等惡劣,哪怕對方並不愛自己,人生也至少不會是地獄,就算多少有點黯淡。”

這也是《項鍊》除了講述救贖與成長,還加了一份關於“愛情”的真實寫照:不管馬蒂爾德如何變化或是負債,丈夫都依舊真心對待與不離不棄一起還債。

這在當時階層社會或是現代社會,一份值得肯定的愛。因為一個人的力量始終有限的,儘管外在有著團隊的力量,但始終要依靠內在的愛與陪伴。

我深信每個成功人士背後都離不開“愛”:愛情的共同分擔與陪伴;是友情的歲月同行;也有親情的默默陪伴著。不然單單靠自己,是難以堅持下去的,內心的空蕩與外界的人脈幫助都是缺一不可的。

所以,《項鍊》馬蒂爾德最終成功的成長與救贖,還是需要感謝丈夫,是他不離不棄的愛與陪伴才讓她堅持下去,也成功被時光雕刻出成熟。

《項鍊》善待自己的“缺陷”,誠實的和解生活,才是最好的救贖


②、成熟是時光的雕刻,不完美也是最大的完美。

《項鍊》裡的馬蒂爾德最終是湊夠項鍊的錢,儘管最終得知是假的項鍊,但她收穫卻是最大的:救贖的背後,帶來了成長。馬蒂爾德用一條項鍊與十年的誠實時間為代價,去痛苦成長自己,最終被時光雕刻出成熟。

謝爾•希爾弗斯坦在《失落的一角》中說道:“一個有缺角的圓,第一次找到合適的一角時錯失了機會,第二次又因用力過猛而摧毀了那一角,最後終於得以完整,卻發現完美的圓,因滾得太快而失去了沿途風景和原來的快樂。最後,他幡然醒悟:成熟,是時光的雕刻,原來不完美才是最大的完美。”

在我看來,成熟需要時間的沉澱出來,中間的過程最為痛苦。有些人選擇勇往直前,最終被時間賦予成熟;也有人選擇逃避與墮落,最終被時間賦予庸庸碌碌。

最為有趣的是時間猶如雕刻機,所雕刻出成熟的樣子,都存在著不完美。有著獨一無二的存在。或許,這些不完美就是最好的完美。再加上每個人都在成長著,不斷克服那些不完美,最近去逐漸接近完美。

反觀,那些過於追求完美的人,是成長路上的最大困難,因為完美難以存在的。有光的地方就有黑暗,有缺角的圓,即使磨成完美的圓,就會因滾得太快而失去沿途風景和原來的快樂。所以,成長的路上就是需要不完美,有著磕磕碰碰和自我的快樂。

《項鍊》並沒有詳細講述馬蒂爾德的十年過程,正是她最踏實的歲月,用誠實品格守護自己最低的尊嚴,也是對不完美的人生選擇善待自己的“缺陷”,誠實的和解生活。

《項鍊》善待自己的“缺陷”,誠實的和解生活,才是最好的救贖


③、善待自己的“缺陷”,誠實的和解生活。

寫到這裡,抬頭看到了房間裡的鏡子。它有些時間了,有著不少的小白點,但還是可以用的。突然想到如果用拳頭打破鏡子,那麼手一定會受傷,零零碎碎的鏡片照出很多個狼狽的受傷雙手。那麼對於鏡子的缺陷,何不去善待它的缺陷呢?

我們都活著,都有著不一樣的負重前行。人生就會存在很多的品格缺陷,短時間也難以改正。那麼幹嘛不去善待善待自己的“缺陷”,誠實的和解生活呢。

事實上,我們特喜歡為難與強迫自己。面對生活的種種,或許有著很多的猶豫和誘惑,那麼最好的拒絕方式是聽從內心而去善待自己,誠實的和解生活。

那些勉強自己的人,總會被生活格格不入。這也是讀完《項鍊》後,始終覺得我們就是馬蒂爾德,難以善待與誠實對待生活,最終是漫長救贖之路。

《項鍊》善待自己的“缺陷”,誠實的和解生活,才是最好的救贖


《項鍊》是關於“虛榮”與“救贖”的小說,莫泊桑用情理之中的劇情,推向了意料之外的結局,讓人引起深思:

我們都會產生慾望,需要如何對待呢?是逃避還是誠實對待呢?

或許,只有善待自己的“缺陷”,誠實的和解生活,才是最好的救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