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點,讓思考更有穿透力

最近在啃《原則》這本書,這本書被很多人推薦,但真正要感受觀點,是需要花費一些功夫的,畢竟枯燥的表述自然沒有聲音與畫面那麼有穿透力,書中的一個觀點引發了我的思考,做一件事的成敗與否取決於面對現實的態度。

實話說,沒有人願意去整理瑣碎雜亂的生活,每個人都希望生活簡單一些,容易一些,少一些煩惱,但生活總是和人開玩笑,為什麼那麼不如意呢?表面看,這是對生活的抱怨,實際上,是對現實的一種態度,如願也就是按照自己的願望,願望一般情況下都是不切實際的,不遵守現實的,那麼如願基本就不可能。

那麼,如何去解決這些煩惱呢?不妨,回到原點,把自己放在什麼都不會的開始,什麼都不懂的時候,感受自己的感覺,哪些事是主觀想象,哪些事是客觀存在,客觀通常不以主觀為意志,比如,雖然看到了明天要下雨,但是期待明天不下雨,個人的主觀意願對客觀發揮不了作用,期待身邊的人都很友善,但是每個人都有煩惱,友善的環境就不存在,即便工作中很友善,但這只是一方面而已,或者選擇性的成為友善的那一面,另外的一面,不曾知道。

要知道梨子的味道,要親口嘗一嘗。每個人都希望能嚐遍所有的梨子,這種想法就是貪心了,實際上,所有的梨子味道都是相同的,今天和這個人打交道不開心,這不代表下一次還會如此,由於信息不對稱,每個人對相同事情的觀點是不同的,但只要做出相同的選擇,大多數結果差不多。

比如,選擇認真複習功課,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成績一般不會很差,花費大量時間去思考如何和人相處,最終的結果不會很差,大多數人的懶惰程度和不願意面對現實的程度超出你的想象。

回到原點,讓思考更有穿透力

我曾經在研究生報送面試時,很緊張,因為不少人的基礎比我好,但當我在旁邊聽了之後發現,這不是現實,現實是大家都認為我能力很強,你看,你在高看別人的同時,別人也在高看你,於是在面試的時候,我正常發揮,最終的結果我在24人中排名第5,我擔心的事情並沒有發生,有時,人是很容易錯判情況的,總認為自己現在擁有的不夠好,沒準下一次會更好,事實上,每一次都差不多,甚至這次可能就是巔峰,最好的機會永遠是當下,生活有時喜歡跟人開玩笑,讓人產生錯覺,認為別人最開心幸福,自己最不幸,你有沒有想過,別人還會羨慕你,天哪,到底是誰幸福,誰不幸福呢。

回到原點,看看自己擁有的這一切,自己擁有的這一切不僅是自己的努力,更是家庭的成就,沒有家人的支持,自己也達不到現在的程度,正如改革開放初期,是政策紅利的釋放,讓自己賺到錢了,正如拆二代由於拆遷補償的政策紅利讓自己賺到了,而不是自己多麼了不起,要正確認識自己。

二千年前,在希臘,蘇格拉底說的話,如今依舊振聾發聵,認識你自己,把自己否定掉,反而能爭取認清自己,否則,生活一定是佈滿荊棘,春日的美好風光,離不開和煦的陽光和鳥語花香,這些都和自己沒有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