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道穿昭化古城而过,扁担一样横挑秦岭与巴山,蜀道建造之难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治地之一,四川广元昭化古城已经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岁月。斑驳的城墙,古老的城门,就像是这座城市的年轮,向南来北往的人们展示着发生在这里的烟云往事。

古蜀道穿昭化古城而过,扁担一样横挑秦岭与巴山,蜀道建造之难

当清晨的阳光落在青瓦门楼,淡淡的花香中,昭化古城的人们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古蜀道穿昭化古城而过,扁担一样横挑秦岭与巴山,蜀道建造之难

“钟磬不关兴败事,藤萝犹挂古今愁”,环绕古城的嘉陵江不舍昼夜,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昭化古城曾经的传奇。漫步在古城当中,时间都好像慢了下来,脚下历经风雨的青石板路从城内延伸到城外。青石板一块连着一块,就像古城的历史一卷接着一卷,引人探寻。

古蜀道穿昭化古城而过,扁担一样横挑秦岭与巴山,蜀道建造之难

位于四川省广元市的昭化古城,地处川蜀北部、秦岭之南,它背靠巍天雄关与剑门关,嘉陵江水在此洄澜,自古就是“地控秦陇,势扼巴蜀”的战略要地,被誉为“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

古蜀道穿昭化古城而过,扁担一样横挑秦岭与巴山,蜀道建造之难

在古城入口处立有一块牌坊,上面镌刻着“葭萌”二字,就着这座古城最早被载入史册的名字。据记载,公元前400年左右,古蜀国的九世蜀王开明尚,用武力征服了世居嘉陵江上游的苴人,并把这块领地分封给他的弟弟葭萌,史称“苴国”。而苴国的都城,就是今天昭化古城的前身。

古蜀道穿昭化古城而过,扁担一样横挑秦岭与巴山,蜀道建造之难

城内一幢幢明清建筑随山势而建,散发着浓郁的川北风情。历史上,出于军事防御考虑,这里的四街五巷都是按丁字形相连,构成了“道路交错相通,城门绝不相对”的城市格局。

古蜀道穿昭化古城而过,扁担一样横挑秦岭与巴山,蜀道建造之难

穿城而过的金牛古蜀道是昭化古城最古老的一条街道,也是古代从关中进入蜀地,唯一一条道路。它全长约600公里,从成都出发,翻越天下闻名剑门关,再穿过明月峡栈道,抵达昭化,最终到达陕西汉中。从而将成都平原与八百里秦川连接起来,成为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

古蜀道穿昭化古城而过,扁担一样横挑秦岭与巴山,蜀道建造之难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秦惠王觊觎蜀地却不得入,于是诈称自己有一宝物石牛,夜能粪金,想以此献给蜀王。蜀王生了贪欲,便派五丁力士劈山破石,为运送石牛开道。传说这个五丁力气很大,他们能够用手把山劈开,能够把很大的石头抱走,这个故事流传很广,这说明修建蜀道非常艰辛。在人们的心目当中,都希望有大力士把山劈开,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古蜀道穿昭化古城而过,扁担一样横挑秦岭与巴山,蜀道建造之难

唐代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曾这样写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当初,古城先民们在这样的绝境之下修建蜀道,难度可想而知。今天,这条把天堑化为通途的凌空栈道,已经成为金牛道上最震撼的一处景观。

古蜀道穿昭化古城而过,扁担一样横挑秦岭与巴山,蜀道建造之难

他远看像空中楼阁,近看则是绝壁长桥。当年,架设栈道的石孔多凿在水位十米以上的崖体,凿孔、架梁、立柱、铺板,每道工序都在滚滚江流与巍巍绝壁之上完成。每一个石孔,每一根木桩,每一米栈道,都浸透了蜀道先民的血汗。

古蜀道穿昭化古城而过,扁担一样横挑秦岭与巴山,蜀道建造之难

这个孔洞在修建的过程中是很艰难的,一个是它下面是悬崖,又是奔腾的江水,上面也是悬崖,人只能从上面通过绳子拴着吊下来,先用火烤后,再浇上水,最后用铁钎、用榔头一点点敲打,每个洞一锤一凿基本上要打一个多月的时间。

古蜀道穿昭化古城而过,扁担一样横挑秦岭与巴山,蜀道建造之难

相传,当年蜀道修建时,曾发生过一次巨大的灾难。为了打通最难的一段栈道,古城先民轮番上阵,参与施工。没想到,暴雨突袭,山洪瞬间爆发,二十多人跌落山崖,无人生还。

古蜀道穿昭化古城而过,扁担一样横挑秦岭与巴山,蜀道建造之难

长歌当哭,充满血性的古城先民怎能被困难吓倒,他们越战越勇,发誓要为后世子孙凿出一条出川的通道。打通明月峡栈道后,蜀道还必须越过绵延数百里的大剑山七十二峰。在这形如利剑的群山之中,有一个天然的缺口,这个缺口就是剑门关。李白曾在诗中描述,“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要在这悬崖绝壁上凿出天梯,没有视死如归的决心是无法完成的。

古蜀道穿昭化古城而过,扁担一样横挑秦岭与巴山,蜀道建造之难

越过剑门关,金牛道便可直抵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这条古蜀道就像扁担一样横挑秦岭与巴山,连接四川和陕西,进而沟通中原和西南各地,并与南北丝绸之路相衔接,为巴蜀大地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