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眾志成城,共同抗疫,文化認同至關重要

文化是骨子裡的東西,就如同基因一樣,代代相傳,深深影響著在每一個民族成員的心理,也影響著人們對現實中一些重大事件的認同。在防控疫情的過程,中國採用了最嚴格的抗疫措施,卻得到民眾的廣泛認同,這種認同的背後是民眾文化心理在發揮作用。那麼,在抗疫過程中,中國的哪些文化因素對抗疫產生了影響?

  • 0 1 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

中華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在千百年生存發展進程中飽經憂患,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源遠流長。


中國眾志成城,共同抗疫,文化認同至關重要

個人層面:

《詩經》:“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

班固《漢書·司馬相如傳下》:“禍固多藏於隱微,而發於人之所忽。”

潘岳《藉口賦》:圖匱於豐,防儉於逸。

馮夢龍《警世通言》:“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對老百姓來說,晴天要把房屋漏洞補好,才不會在下雨時漏雨;吃飽了,穿暖了,也要想有一天可能過苦巴日子,就要注意節儉,不要等到苦日子來的時候再去圖謀,就來不及了。

國家層面:

《周易·繫辭下》:“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論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左丘明《左傳·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墨子·七患》:“心無備慮,不可以應卒。”

《荀子·仲尼》:“滿則慮嗛,平則慮險,安則慮危。”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要想到長遠,否則禍患就會來到眼前;安逸時要時刻警醒可能出現的禍患,提前作出防範,作好充分的準備,就有可能避免禍患的發生;即使禍害突然降臨,因為有所防備,不至於措手不及,倉促應付。這樣,國家才能保持長治久安。

在疫情處於初始階段時,對疫情保持高度警覺,斷然採取措施,於1月23日10時起對武漢封城,全市公交地鐵、輪渡、長途客運停運,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暫時關閉。與此同時,從城市到鄉村實行封閉,學校停課,交通限行,全體人民待在家中,並對武漢封城之前離開的500多萬人員的去向進行追蹤和地毯式大排查,外來人員一律隔離。


中國眾志成城,共同抗疫,文化認同至關重要

為什麼要採取這麼決絕的措施呢?

當時正是春運高峰期,民眾全國範圍內大流動,如果不進行交通管控,離開武漢的人員坐著高鐵、公交、公共汽車、飛機,將會散佈在全國各地。據統計,在春運期間,預計有30億人次需要出行,可能與這些離漢人員密切接觸,旅客聚集在密閉的空間裡,給病毒提供傳播的沃土,可能把病毒傳播到全國各地。春節期間,走鄉串友,互相聚會,也給病毒帶來了傳播的機會。限制病毒攜帶者的流動,減少高密度人群聚集,都是是非常必要的手段。

與此同時,利用大量的網絡媒體、廣告牌、廣播、宣傳貼等進廣泛行發動宣傳,讓公眾認識到病毒存在的嚴重風險,學習有效的預防方法。

正是這樣高度的警覺,採取最嚴厲的措施,才有效地遏制了病毒快速、全國範圍的蔓延。


中國眾志成城,共同抗疫,文化認同至關重要

  • 0 2 家國同構的愛國情懷
  • 中國是一個倫理型社會,以家庭為中心的文化衍生出了自己的一整套思維和和生活方式。“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下》)在中國人的觀念當中,國與家始終密切的聯繫在一起,家是國的一個縮影,國是家的延續。由個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會,由社會而國家,由國家而天下是中國人特有的社會價值邏輯,將個人、家庭、社會和國家串連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建構起身、家、國、天下多位一體的倫理關係,由愛家進而昇華到愛國,培育了炎黃子孫牢固的愛國情結,形成了捨己為家和保家衛國的社會傳統。

    • 責任先於自由。中國人有一種自我擔當的意識,強調個人對天下國家的責任。孔子提出“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是一種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與提升,是一種手段,“安人”才是目的,修養自己是為了安人、安百姓,能夠為人民帶來幸福,這就是責任,就是擔當。中國人愛國主義精神集中體現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就是以個人責任為立足點,以服務社會天下為目標責任。
    中國眾志成城,共同抗疫,文化認同至關重要

    • 義務先於權利。中國人的倫理觀念,人以群分,群體價值高於個人價值,強調個人只有融入群體中才能生存發展,不強調張揚個人權利,特別強調個人對群體的義務,每一個都要明白自己在群體中的角色定位,懂得自己為群體服務的義務,做到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不能出現角色錯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家國天下的文化傳承培育了中國民眾的集體主義和國家意識,自覺服從大局。當疫情來臨時,民眾不自覺地將共同面臨的災難認同為國家災難,把國家災難也當作自己的災難,眾多家庭將小家融入到全國這個大家庭之中,“國家有難,我不添亂,呆在家中,就是貢獻”,全民宅家,全民戴口罩,實現了國家和個人高度統一,從而可以形成以社區為防控點,以點連成線,以線織成網,全國成為一盤棋,從而很快切斷病毒的傳播途徑。可以說,這一次疫情讓全國人民對於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進一步加強。所以說,在對抗疫情的具體事情上,民眾能夠做到上下同心,實質上也是文化的優勢體現。


    中國眾志成城,共同抗疫,文化認同至關重要

  • 0 3 仁者愛人的慈悲胸懷
  • 孔子提出仁者愛人,怎樣做到仁愛天下,有兩條原則,一條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與人之間要友好相待,這是從消極方面說人不應該做什麼,最起碼不要害人;一條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從積極的方面說,有能力,就要幫助他人。

    全國為了打贏這場防疫戰,普通民眾按照群防群控的要求,自覺宅家不給國家添麻煩,開玩笑說“終於躺在床上都可以為國家做貢獻了”;企業加班加點生產口罩、防護服、消毒液等疫情防控物資;社會各界和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紛紛捐款捐物;國家職能部門暢通物資運輸、做好電力保障、主動減租免息,每一個人、每一個部門按照自己能力的大小,向社會奉獻一份愛,讓艱難時刻的中國處處充滿了溫暖。

    中國眾志成城,共同抗疫,文化認同至關重要

    仁者是充滿慈愛之心的人,對人的生命是愛護與尊重的,講究生死相依的血脈傳承和情感鏈接。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惻隱之心是仁愛之心的起點,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不論是老人還是小孩,都要給予關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管他們能不能創造社會價值,對這些弱勢群體更應該關愛。

    中國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不惜停工停產,經濟停擺,即使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也要遏制疫情蔓延,拯救人民生命。用十多天時間,對武漢1100萬居民進行地毯式篩查,分別出確診和疑似病例,然後分別進行收治和隔離觀察,成功阻斷病毒傳播。在短短一個月內,就使中國境內發病率從每天兩三千降至個位數,進而在全國所有省市區實現本地新增病例歸零。

    • 0 4 有難同當的互助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崇尚集體主義、團結互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危機中不斷化險為夷,靠的就是精誠團結,互相幫助。


    中國眾志成城,共同抗疫,文化認同至關重要

    當疫情到來時,全國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齊心協力奮勇抗擊病魔。紛紛無償貢獻出人力和物力支援湖北,醫護人員不畏艱險奔赴一線,軍警聞令而動衝上抗疫前線,黨員幹部、疾控人員、社區人員等日夜值守,海外華人華僑用各種方式支持祖國,舍小家顧大家,甚至犧牲了生命,體現眾志成城、守望相助的精神。

    儒家倡導協和萬邦,和衷共濟,引申到今天,就是協調不同國家之間的關係,讓各個國家都能夠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發展,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國及時向世界通報,與世界衛生組織共同研判信息數據、尋找對策,與國際社會保持密切溝通和合作。我國在抗擊本國疫情的同時,用世界工廠的優勢,生產大批防護物資援助各國,醫療隊遠赴海外支援意大利、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協助抗疫。

    • 小 結

    本次疫情,中國充分運用文化優勢,廣泛發動廣大群眾,上下同心同德,措施得到最有效的執行,成功地控制住了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