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花豔君散記

藝震三晉 德譽幷州

——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花豔君散記

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花豔君散記

在晉劇舞臺上,有一位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的旦角表演藝術家,她的名字隨著她那感人至深的唱腔和表演,傳遍了三晉大地。2019年4月的一天,筆者採訪了她——晉劇旦角流派之一“花派”的創始人花豔君老師。

(一)

  和許多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學戲的演員一樣,花豔君老師的身世也相當可憐。6歲時就被賣給了太原一位唱晉劇的演員。在那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她很快走上了學藝之路。1936年,享有盛譽的晉劇藝術家丁果仙應邀赴上海百代公司錄製唱片,年僅7歲的花豔君老師因在《蘆花》中扮演英哥而得到機會,隨丁老師同赴上海。在隨後的日子裡,玉蘭旦、筱桂桃、說書紅等名師的傳授,使花老師在藝術上取得了顯著的進步,14歲那年,即以一出《三孃教子》藝驚四座,同行和觀眾都認可了這位破土而出的晉劇新苗。新中國成立之後,已經在《辛安驛》《滿床笏》《對金瓶》《梅絳褻》《綵樓記》《殺惜》《汾河灣》《罵殿》《對銀盃》《雙官誥》《白兔記》《假金牌》《秦香蓮》《白蛇傳》《乾坤帶》等50多出戲中擔任主角的花老師,帶著翻身的喜悅,帶著日漸精湛的表演藝術,迎來了自己藝術上更加成熟的時期。一出現代戲《白毛女》連演一百多場,在現代戲的表演上逐漸擺脫了傳統戲的束縛,積累下一定的經驗,為以後成功演出《小二黑結婚》《小女婿》等現代戲打下了基礎。特別是在《小女婿》一劇中,花老師一改在傳統劇目中大多扮演悲苦形象,出演陳快腿一角,成功地塑造了一個遊手好閒到處說媒的帶有喜劇色彩的農村婦女,得到著名作家趙樹理的誇讚。演出《張羽煮海》,她刻苦鑽研,反覆體會人物的心理和處境,在唱腔和表演上均有所突破,使天真純潔、追求自由的瓊蓮公主形象呼之欲出。在導演張寶魁先生的悉心指導下,在張美琴、劉仙玲等著名晉劇演員的共同努力下,在花豔君老師的精心塑造下,《張羽煮海》一炮打響,轟動了晉劇舞臺,創造了在一個劇場連演上百場的演出記錄。這出戏還參加了山西省第一屆戲曲匯演,花老師榮獲表演一等獎。隨後,《孔雀東南飛》《三上轎》《急子回國》《三勘蝴蝶夢》《孫安動本》《法門寺》《清風亭》《蘆花》等一系列劇目先後成功上演,花豔君的名字從太原飛向三晉大地,飛向內蒙古、陝西、河南乃至全國。

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花豔君散記

花豔君老師(右二)與眾位舞臺姐妹


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花豔君散記

花豔君老師與京劇大師程硯秋(右)、晉劇大師丁果仙(左)


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花豔君散記

1982年,花豔君老師(前中)應邀來西安參加易俗社成立70週年慶典

  1955年,全國第一次戲曲演員講習會在北京舉辦,花老師與全國的許多藝術家雲集首都,聆聽梅蘭芳、程硯秋等藝術大師授課,開拓了眼界,增長了知識,藝術鑑賞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不僅如此,在政治上,花老師也真切感受到翻身當家作主的鉅變。1952年,她被群眾推選為太原人民晉劇團的副團長。1953年,她光榮當選山西省青年聯合會代表。1956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7年,她出席全國第三屆團代會,當選為團中央委員,並與時任團中央書記的胡耀邦同志合影留念。1958年,她又出席了全國青年積極分子、勞動模範代表大會。政治上得到充分肯定,藝術上不斷探索,成績非凡,花老師成為那一時期晉劇舞臺上最受歡迎的演員之一。可惜,長期超負荷的演出,使她的嗓子在三十來歲的時候就壞掉了。她那真假聲結合極為完美的歌喉所傾吐出的妙音,永遠終止在了1962年。

  後來,她調入了太原市實驗晉劇團,先後為很多劇目設計唱腔,輔導青年演員。她的弟子張翠英、薛林花等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她付出的一番心血。當“十年浩劫”結束之後,備受摧殘的花老師又肩負起了振興晉劇的重任。1984年,山西省舉辦振興晉劇“四省調演”,期間決定由牛桂英、郭鳳英、程玉英、花豔君這四位藝術家在調演中做示範演出。花老師重新登臺,演出了經過加工整理的拿手劇目《三上轎》,文化部為此特發獎狀進行嘉獎。

  當筆者採訪90高齡的晉劇名家花豔君老師時,她不僅講述了自己曲折的藝術人生,還演唱了《三上轎》《三孃教子》等多個拿手劇目的唱段。歷經風霜,歲至耄耋,熱愛晉劇藝術的痴心猶似當年。

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花豔君散記

接受採訪時,花老師即興演唱


(二)

  說來十分慚愧,作為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喜歡晉劇藝術特別是晉劇旦角唱腔的筆者,幾年前在一次偶然上網聽戲的過程中,才接觸到晉劇“花派”藝術。不過,酒香何懼巷子深!雖然遲了幾十年,可是一聽便十分入迷。但是,由於自身能力有限,只能淺談對“花派”唱腔粗淺的感受。

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花豔君散記

晉劇《宇宙鋒》(中:花豔君老師飾趙豔容)

當梆子戲的演出不再侷限於鄉間廟臺,而逐漸走向城市之後,特別是經歷了社會變革、文化發展、觀眾審美需求不斷改變之後,梆子戲那既悲涼又雄渾、既纏綿又激越的聲腔藝術也隨之有了較大改變。但是,由於長期以來形成的劇種風格和觀眾的審美定式,梆子戲聲腔藝術的革新步伐時快時慢,有些時候還裹足不前。但是,一個藝術品種在其發展繁衍過程中,如果放任自己的某些特點的泛濫,不能及時發揮自身調節、自動更新、自我完善的機制的有效作用,就無法適應新時代觀眾的審美要求。在戲曲發展史上,那些能夠確立自己獨特風格乃至開宗立派的藝術家們,都是立足自身劇種本體又善於借鑑,勇於創新,為本劇種注入了活力。花豔君老師就是一位能夠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更新自己的藝術觀念的藝術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博採眾長並注入自己的理解,不斷創新。豫劇常香玉、河北梆子李桂雲、秦腔馬藍魚以及越劇等兄弟劇種名家的優長,她都及時汲取,並化用在自己的演唱當中,從而使自己的演唱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都較傳統有了較大的拓展。她的唱腔中沒有過多加入晉劇旦角演唱常見的“哎咳咳”等虛字,使得她在演唱時能較好地表現某些人物所需要的那種纖巧、嬌羞、纏綿的性格特徵和心理特徵,因而,當她塑造那些身份、地位、文化程度較為懸殊的女性形象時,不會給人留下“千人一面”的感覺。她的唱腔如空谷幽蘭般生長在晉劇百花園中,端莊且明豔,規矩又多變,顯現出與眾不同的風采。在《急子回國》中“嘆宮槐飄落葉殘霞映影”一段中,她將古人吟詠詩詞的語調加以吸收,改變了晉劇演唱除了【滾白】之外其他板式均有梆子伴奏的慣例,在這段散板演唱中取消了梆子伴奏,把人物內心的孤寂與惆悵在一段無伴奏中“宣洩”出來。再比如,她在“四省調演”時重新加工整理的《三上轎》中,以一曲採用民間搖籃曲節奏的創新唱段,在沒有繁音促節的打擊樂伴奏的情況下,把崔秀英與孩子難捨難分的母子深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看似沒有以悲痛哀嚎般來表達絕望之情,卻將一位母親的絕望深深“植入”觀眾的心田。

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花豔君散記

晉劇《女斬子》(花豔君老師飾樊梨花)

竊以為花老師的演唱首先表現在穩而不呆,在端莊、舒緩中蘊藏諸多的細緻變化,細細品來只覺匠心獨具。比如,在戲曲的七字句、十字句唱詞當中,劇作者常常採用類似排比句的創作手法,在看似反覆實則遞進中強調矛盾衝突的激化程度和人物內心的發展變化,而這一類句子又多以相同或十分近似的音樂旋律來呈現,如果令一位缺乏創造力的演員來演唱這樣的樂句,短則聞之可喜,長則容易生厭。而聆聽花老師演唱這類樂句,卻不會產生厭惡之感。奧妙就在這些排比句的似與不似之間。比如在《急子回國》中“嘆宮槐飄落葉殘霞映影”一段中,有“埋怨我父王不謹慎,貽害我宣姜落羞名。埋怨我父王太懵懂,誤將弱女送魏宮。”兩個“埋怨我父王”,字數完全相同,旋律卻明顯有異,很好地表現了人物內心埋怨程度的逐步加深。再比如,同為一段普通的【介板】,在《急子回國》“霹靂一聲天色變”和“嘆宮槐飄落葉殘霞映影”兩個唱段中,卻表現出差別相當大的心理情緒來。一個是驚聞急子回國消息之後情感上引起的軒然大波,一個則表現了人物此時內心的感物傷懷。由此可以看出,這些創新,是花老師準確把握人物心理並以此為依據作為創腔的基礎,以自身藝術積澱迸發出的所謂“張口就來”,使這些看似平常、很有可能因工整而顯得呆板的唱段的骨幹音符上充滿了“枝蔓”。這些“枝蔓”,令唱腔靈動俏麗,以不同於他人的特徵,形成了“花派”藝術的獨特魅力,並能以十分貼近劇中人物心態的準確鮮明的音樂形象,產生出感人的藝術效果。

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花豔君散記

花豔君老師清唱

中國傳統戲曲藝術中的悲劇劇目,在是與非、美與醜、正義與非正義的激烈鬥爭中,在美的被摧殘、被毀滅的過程中,展現了人物敢於直面黑暗的鬥爭與活力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自我超越與精神昇華。在這一展現過程中,戲曲音樂、唱腔起著決定性作用。原因正如戲曲美學家陳幼韓先生說過的那樣:戲曲唱腔是“決定劇種藝術生命的‘第一美’”。晉劇旦角聲腔藝術在最大限度地展示悲劇中的女主人公悲傷、憤怒的心情方面,有著梆子腔劇種共有的特徵,也因“哎咳咳”等虛字的加入而更能使這種心情呈一瀉千里之勢,以奔放與激越來充分展示人物不屈從於命運擺佈的抗爭意志。但是,如果不加節制的濫用,有時也會給人留下粗獷有餘、細膩不足的感受。花豔君老師的一些悲劇聲腔,雖然沒有太多的虛字的“增彩”,卻能令人感受到隱含於聲腔中的人物的堅韌性格。比如《三上轎》“崔秀英在小房把衣換了”一段中“為咱家報冤仇才稱娘心”的“為咱家”,“二爹孃隨媳婦我到這門外去”的“二爹孃”,“哭一聲小嬌兒難得相逢”的“哭一聲”等唱詞後面的拖腔,沒有使用“哎咳咳”等虛字加以渲染,而更注重行腔中的吐字的音準問題,字的頭、腹、尾區分較為明顯,腔隨字韻而出,使字在腔中不偏不倒。這樣不刻意添加虛字的聲腔處理方法,看似“不及”那些“一瀉千里”的唱腔令觀眾“解饞”,但是,能給觀眾留下更多回味、品賞的餘地。比如“為咱家”三個字的拖腔,花老師以“a、an、ang、eng、ha”等字韻鑲嵌其中,最終使其仍然迴歸於“a”音,腔長而字韻並不散亂,關鍵詞語突出,人物心理表達十分準確。再比如“二爹孃隨媳婦我到門外去”中的“二爹孃”三個字的處理,“二爹”兩字緊緊相連並使“爹”字突然拔高,給人以異峰突起之勢,很好地表達了人物由悲苦、無奈到絕望的心態,而“娘”字則以略帶哭音的輕聲吟唱,觀眾由此而深切感受到人物內心的那份無助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淒涼與痛楚,這份淒涼因家破人亡之景象而令觀眾灑下同情的淚水,這份痛楚由於能讓觀眾產生錐心之感而痛徹心扉。這與那些疾風暴雨般的處理有異曲同工之妙,且更能令人產生同情。再比如《秦香蓮》中“耳聽得堂鼓響連聲”這個長達98句的大唱段,從一開始的忐忑不安,到向陳世美追憶起赴京趕考、得中高魁、原郡旱災、爹孃亡故、賣發葬親的苦難經歷,再到尋夫不認、韓琪追殺以及連訴十條大罪狀告陳世美的經過,花老師令充滿哀傷的行腔中蘊含著人物度過艱難困苦的堅毅,使觀眾為人物的人生歷程深感同情,同時又為其堅忍不拔的生活態度而心生敬佩。根據唱詞的內容需要,花老師將一大段唱腔以得當的快慢區別使唱腔平緩與激越並存,比如當演唱至對韓琪自刎的描述時,唱腔速度明顯加快,但快中見穩,急而不亂,把人物驚恐、哀求、猶豫、悲痛的心情全面展示。當十條大罪一一道來之時,情緒又轉入據理力爭的平穩之中,有責問、有怒斥,有理有據,毫不留情。分明的層次,輕重的對比,剛柔的疊用,都有利於揭示秦香蓮這個弱女子貧而有志的氣節和大膽抗爭的決心。

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花豔君散記

晉劇《三上轎》(花豔君老師飾崔秀英)

“唱曲貴在唱情!”唱情是為了更好的塑造人物。優秀的藝術家總是能充分利用演唱技巧,準確地表達出“這一個”人物在“這一個”戲劇情境中的情感變化。花豔君老師就是這樣的戲曲藝術家。不妨以花老師的代表作《三上轎》中“崔秀英在小房把衣換了”一段為例,來探究一下花老師是如何通過演唱來塑造人物的。這是一段由【平板】、【夾板】、【二性】、【大流水】等多種板式組成的大段唱腔。“崔秀英在小房把衣換了”中“崔秀英”三個字以及“了”字後面的拖腔,花老師處理時仍然保持“花派”唱腔依字行腔的特點,“en”和“ao”音的延伸,讓唱腔沒有因字音的偏移而發生對於人物內心悽苦、無助的情緒表達的偏移,“英”字的略微上揚與“了”的逐漸低沉,表現了人物滿腹痛楚無處傾訴的心態。四句【平板】平而不呆,“把”、“換”、“鋼”等字的強調,以抑揚相間的處理使演唱不至於拖沓、鬆散。轉入【夾板】之後,花老師充分發揮這一板式既長於敘事又能用於抒情的特點,刻意求工,時徐時急,有收有放,聲隨字出,字出情至,將人物對亡夫的追憶、追憶中產生的埋怨情緒以及對惡霸的痛恨傾注於其中。“咱夫妻做文章何等歡好”的“等”字,處理得短而輕,且一跳而過,在使唱腔俏麗多姿的同時,也顯示出了花老師對人物心態的準確把握:回憶當年夫妻做文章時的情景而心生暖意,但是此時身處靈堂,面對靈位,即使有了對“歡好”的回憶,也不會產生“歡好”的情緒!“一跳而過”的處理使得人物感情躍然而出。花老師曾經有一副得天獨厚的好嗓子,她憑藉這條好嗓子,做到了字字送聽,聲聲傳情。但是她又從不濫用嗓子,幾乎在所有的唱段中,觀眾都能不時捕捉到她低聲輕吟、聲輕字正的演唱。在這一段中也不例外。在表達人物對亡夫死於非命的痛心時,劇作者用上句的“陽關大道”與下句的“旋風來飄”做了巧妙的對比,花老師認識到了這種對比所產生的效果,因而把“旋風來飄”處理得極輕,彷彿在觀眾眼前打開了一幅悽美的畫軸:伴隨在孤苦的崔秀英身旁的是她夫君飄來的孤寂的亡魂。這似乎是不經意間的“點染”,使情與景達到了完美的統一。如果說這句唱腔“點染”出一幅悽美的圖畫的話,那麼後面的“你的兒好比一樹桃,二爹孃擔水把桃澆。只澆的桃樹葉兒繁茂,來了個賊子連根刨。……你見了雙旋風面前旋繞,那就是我夫妻們來拜年高”,則為觀眾勾勒出了一個從天倫之樂瞬間墜入痛苦深淵的淒涼景象。特別是對於一些屬於開口音的字,花老師反而收著唱,盡顯人物慾哭無淚的內心情感。當演唱至需要表達悲痛之餘的憤恨情緒時,花老師發揮她吐字清、板路穩、噴口有力的特點,使悲傷哀怨之情讓位於報仇雪恨之志,節奏緊湊,稜角分明,演唱頗有驟雨擊面之感,人物的一腔怒火展現無遺。在這一長達幾十句的唱腔中,竊以為,悲傷是“骨”,是基調,由此而贏得了觀眾同情的淚水,親情的溫暖和對敵的仇恨是“肉”,是在反覆渲染悲傷情緒時的穿插,有效地調節了唱腔的節奏,使其既有深沉、哀怨之情,又有繁音激楚之效,、能令觀眾在真切地感受到親情的溫暖之餘,在與人物同呼吸共悲傷的基礎上更增添了對惡霸的仇恨;【平板】、【夾板】、【二性】等板式是“樹幹”,它們讓觀眾沉浸在自己熟悉、喜愛的具有晉劇特色的旋律中,在感受人物的情緒變化的同時,也感受到戲曲藝術的聲腔美,演唱技巧是“枝葉”,是附著於主幹之上的隨處可見的修飾,這些修飾是花老師幾十年舞臺經驗的結晶。這段唱腔之所以能產生如此感人的效果,還在於無論是板式的轉換,還是唱詞內容的變化,花老師始終沒有讓觀眾感到在演唱中有任何情感的空白,她將自己完全沉浸在人物此時此刻的情緒中,從而使得唱腔中每一處細膩的變化都是人物情感的準確流露。當你感受著唱腔所表現出的大道至簡的美感時,那隨處可見的細膩變化又讓你對於這位優秀的表演藝術家深厚的演唱功力發出讚歎;當你為華而不浮、輕而不淡的吐字和聲腔深表贊同時,那意料之外的頓挫又讓你深感這些都是情理之中的變化;當你痴迷於藝術家那超人的天賦時,又不得不為藝術家那些經過幾十年磨練而成的過人的技巧令唱腔所產生的光彩和魅力而由衷的喝彩。 “一唱而形神畢出!”這就是花老師用聲腔藝術塑造崔秀英這一形象所取得的藝術效果的真實寫照。

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花豔君散記

花豔君老師(左)與大弟子張翠英老師

歷經磨難的花老師沒有向命運低頭,孜孜不倦的學習,經年累月的鑽研,最終創立了晉劇旦角行當的一個響噹噹的流派——“花派”,“三晉花豔”,桃李滿門。惟願這位晉劇藝壇不老松健康長壽,將自己的藝術心得傳授給更多的年輕一代,使“花派”藝術在晉劇的百花園中常開不謝!

  (本文題目取自於著名戲劇家郭漢城老師給花豔君老師的題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