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宅”心不“宅”——邢臺一名記者的“宅家”散記


劉波

烏雲遮不住太陽,疫情擋不住陽光。---題記

2020年3月23日,藍天白雲,春意盎然,掰著指頭一算,武漢封城已整整兩個月時間了。今天,對於大家來說很是高興,因為一些飯店按下了“啟動鍵”,都陸續開門迎客了。

“宅家”兩個月後,終於可以走出家門同朋友小聚,吃上最愛的飯菜,說說國內外大事,聊聊家長裡短,展望新的一年。


身“宅”心不“宅”——邢臺一名記者的“宅家”散記


高興的不止以上這些,連日來,武漢方艙醫院陸續“關門大吉”,全國各省(市、區)馳援武漢和湖北的白衣天使們勝利完成任務後,也分批次返回家鄉。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全國勝的時間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這天中午已近十二點,我在達活泉公園遇見邢臺工商銀行一位領導,雖是熟人,卻像久逢,因疫情春節後還沒見過面,但電話常聯繫,微信常互動,說話間,我們走進公園旁邊小有名氣的《燜餅強》飯店。該飯店因衛生、可口、實惠在附近小有名氣,贏得人們青睞,不少人慕名而來。

按照疫情防控規定,進行了登記、測體溫,我們要了兩份燜餅、兩碗湯和一個涼菜,在規定的四十五分鐘內,美美的吃了一頓,老闆高興的說我們是第一撥人。我清楚,當時飯店開門還不算多,堂食也很少,用當下很時尚一句話說,我們也是帶頭到飯店吃飯的先行者了,儘管不是領導。吃飯時聽著旁桌的幾個客人都在激動的說著疫情中的故事,又把我拉到了疫情期間的日日夜夜。

2020年春節給國人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不禁又使我想起2003年,想起了在決戰非典時各條戰線的人們,更想起了決戰非典的廣大醫務工作者。

每天的疫情數字是國人最關心的。疫情的變化,牽動人每一個人的心,我每天一早醒來,打開手機,首先看武漢數字和武漢之外的湖北其他市州數字,緊接著看我市和省內其他市數字,之後,看一下全國數字。

我時刻關注著發生在抗擊疫情中的事。我將春節前準備的健康茶送給了所在小區門衛,對他們不辭辛苦,無私奉獻的行動表示感謝。疫情期間,各個小區都實行了嚴格出入管理,沒有出入證,寸步也難行。如今,在我手裡有三張不同顏色的出入證,從起初的臨時出入證到第三次發的正式出入證。看到這一張張出入證,使我思緒萬千,她是生命之證,健康之證,安全之證。當記者三十多年,手中攢下了數不清的證件,但新冠疫情期間的證件尤為珍貴。看著一張張不同樣式的證件,夜不能寐,寫下了《不想要這個證》一文,文章字裡行間透露出對疫情的憂慮,讓疫情快快過去的心情溢於言表。

疫情期間,想必大家填了不少表格,其中有單位安排的,有社區下達的,還有小區要求的等。這一張張表格,主題鮮明,重點突出,都是圍繞疫情的,所以對每一張表格,我都是高度重視,認真填寫,及時上交。


身“宅”心不“宅”——邢臺一名記者的“宅家”散記


我對武漢有著特殊的感情。前幾年,我曾去過幾次,蔚為壯觀的長江大橋、一所所知名大學、寬敞漂亮的街道,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美麗的全國重點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更是讓我難以忘懷,至今,我還與該校有關領導和教師保持著聯繫。疫情期間,微信互動更多了。正如鍾南山院士所說,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疫情期間,每個小區門口都貼滿了上級政府讓人們需要知道的通告、通知、指南、告知書等。上級政府所發的以上這些都是有講究的,什麼樣的內容寫什麼標題,根據問題的重要程度,屬於重要的,自然會“重要”字眼的,可一些媒體在轉發時自我主張,不管是什麼內容硬加上“重要”二字。殊不知,“重要”多了,“重要”也就不“重要”了。

儘管春節前準備了足夠的米麵糧油,儘管春節前購買了數量不少的菸酒茶,儘管春節前各種調料也買了許多,可這些在春節前看似充足的年貨,遇到了今年的特殊時期顯得不多了。在這種狀況下,本來不習慣算伙食賬的我,不得不認真的算計起來:早飯吃什麼,中午吃什麼,晚上吃什麼,今天吃什麼,明天吃什麼,後天吃什麼,力求做到吃飽、吃好,絕不能浪費。好長時間沒吃的方便麵,一時間成了主角,吃起來也格外的香,目的只有一個,不出門,在家宅,堅持就是勝利。有一個插曲值得一說,有一天發現家裡的食鹽突然用完了,超市不能去,門口小賣部沒開門,關鍵時刻,物業領導從自己家拿來一包鹽,解決了我的燃眉之急。

多虧微信朋友圈中的好友,關鍵時刻把我拉進一個賣蔬菜的微信群,它可以直接將你需要的各種蔬菜送到小區門口,因而使我家的青菜得到了及時供給和補充。為此,我還拉了不少人進群,使大家在非常時期也能吃上自己所需要的各種鮮菜。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微信群的群主即賣菜老闆在群裡承諾,非常時期不發國難財,所售蔬菜的價格要比其他地方便宜,結果買了幾次一對比,還真便宜不少。如今,我與他成了微信好友,並在微信中將他特別備註為“不發國難財的好人”。

“幾天沒出門,盤中不見葷,為了你我他,這樣做很對,堅持再堅持,很快會吃上。我宅家,我驕傲,我為國家省口罩,還為自己省鈔票。響應號召不聚會,自娛自樂喝個夠,吃菜不用讓,主動端起來,好好在家,天天健康。”“珍惜在家的無聊,他們,為了我們,還暫時不能回家。”打開我疫情期間寫的日記,特在此摘錄一段。

“帥南,真帥,王帥南,曾經的同事,現央視記者。”在河北省第一批醫療隊出征援鄂歡送儀式上,見到了熟悉的身影,王帥南在進行現場報道。在抗疫的戰場上,還有一支部隊在戰鬥,他們又一次衝到了最前方,這就是記者。廣大新聞工作者用肩上的攝像機,留下了寶貴的鏡頭,用手中的筆,用責任記錄了歷史。

我積極與邢臺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韓德廣和邢臺市鋼筆畫協會主席韓秀強聯繫,將他倆有關抗疫的書畫寄到武漢市有關部門。她,去不了抗疫一線,卻心繫一線的英雄,她的詩作《英雄》鼓舞著人們去學習英雄,她的名字叫邵峰。看得出,我“宅家”沒有閒著,或寫抗疫中的突出人物或組織與抗疫有關的活動。

大年初五,因有急事需出門,我路過的守敬北路和團結路上沒有見到行人和汽車,昔日,人聲鼎沸、熱鬧非凡的新華路,如今,只看見一人,忘了是一位保安還是一名環衛工人了,這可是上午十點多鐘啊。來到紅星街,才看見幾個急匆匆的人,面對此情此景,我不禁脫口而出:過去堵車,心煩,如今沒車,心慌。

鍾南山,“鍾”心為國,迎“南”而上,重於泰“山”。李文亮,用“文”字告誡事實真相,用生命點“亮”醫者仁心。女醫護人員不是“女神”也不是“女王”,而是抗疫戰鬥中一名勞動者。以上這些文字或配圖或配上文章在朋友圈發出後,引起了強烈共鳴。

非常時期,非常畫作。知名畫家韓秀強根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對人們的要求,他用手中的筆,不斷推出力作,一組組生動形象,配合疫情防控宣傳的畫作呈現在大家面前,我有幸參與了其中的文字寫作。

您瞧,一幅幅畫作惹人喜歡,躍然紙上 ,看後讓人難忘。 再瞧, 一幅幅畫作生動活潑,栩栩如生,看後讓人印象深刻。您再瞧,一幅幅畫作構思巧妙,思想性強,讓人回味無窮。 “罩”遙過市(超市)。臨危不“聚”(聚會)。川流不“惜”(洗手)。行之有“消”(消毒)。不約而同:不約會,都同意。別來無恙:你別來,都無病。敬而遠之:保持距離,就是尊敬。通風報信:多通風,多彙報自己身體狀況。

“有雪有風還有雨,春夏秋冬來等您。《太行暖雪》需要您的呵護。一旦關注,難以自拔。”簡潔、風趣、幽默的公眾號介紹吸引著人們,疫情期間,有思想的《太行暖雪》應運而生,幾位朋友聽完我對該公眾號主題、欄目設置情況介紹後連聲說好。

非典期間,我曾寫下新聞特寫:非典,擋不住陽光。新冠肺炎期間我又寫了新聞特寫:曙光,就在前面。儘管人不在抗疫一線,但心仍系“疫”線,手中的筆要衝到“疫”線,用手中的筆為抗擊疫情作貢獻。

邢臺廣播電視臺《行風熱線》是中國新聞名專欄,是中國廣播電視媒體開辦的第一個熱線理政類節目,我瞭解到,他們在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中又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此,國家重點新聞網站《中國網》刊髮長文:《名專欄又顯威》,全文分《勠力同心保衛家園鼓舞人》《我在武漢挺好的受人贊》《平凡如你,感謝有你暖人心》三個內容,詳細介紹了他們在戰疫情中的典型做法。“報中之報”一一《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又在顯要位置刊發。

《邢臺廣播電視報》在抗擊疫情中揚長避短、另闢蹊徑、精心設計版面,使老報煥發了青春,發揮了應有的作用,讓人刮目相看。於是,有了《“老”報煥發“青春”》一文。

《小小電池寄深情》講的是音尚聽力助聽器高級驗配師許菊霄在疫情期間一個感人故事。她接到一個個助聽器佩戴者沒有電池的求助電話後,心裡著急和不安。她深知,助聽器電池量不足,給患者帶來的是很不方便和苦惱,她想盡辦法,終於將電池送出。邢臺市名航科技計算機有限公司郝利偉總經理和他的員工,在年會上齊聲朗誦《員工規》而引發人們熱議,贏得大家讚譽。於是,4000字工作通訊《為名航科技 “員工規”喝彩》呈現在大家面前。網絡知名大V馬健用自己手中的鏡頭,拍攝了一個個難以忘懷的精彩故事,凸顯出社會正能量,於是, 4000字通訊《一位攝影人的迫求》完成了。

以上這些稿件,或在主流媒體上刊發,或被有影響的自媒體採用,因此,受眾面較大,閱讀量可觀,社會影響大,宣傳效果好。


身“宅”心不“宅”——邢臺一名記者的“宅家”散記


抗疫期間,邢臺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頻率舉辦了主題為“邀你一起全城接力!‘我相信’”的宣傳活動。我推薦了邢臺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韓德廣,邢臺市鋼筆畫協會主席韓秀強,音尚聽力總經理許菊霄等行業中翹楚。他(她)們用鏗鏘有力的聲音呼喊:戰勝疫情,迎接新生活。

疫情出現好轉之後,不少省(市、區)發出文件,一些飯店陸續復工,堂食開門營業。有的地方領導為拉動經濟,帶頭去飯店吃飯,這本是一件好事,可有的媒體人云亦云,新聞稿有一句“領導自費掏腰包”,成了此類新聞標配。殊不知,還是普通人來到飯店消費的多,如果動下腦子,另闢蹊徑寫一篇百姓走進飯店的新聞,其宣傳效果也會更好。由此,我想起了“四力”,作為新聞工作者,如果沒有“四力”精神,寫不了好新聞。

一個優秀的記者不僅要記錄,更重要的是思考。記錄的是歷史,思考的是未來。

別了!新冠肺炎疫情。但願今後永遠不再寫這樣的“宅家”散記。

祝我們偉大的祖國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系邢臺廣播電視臺高級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