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田間地頭“鬧春”忙

一年之計在於春。入春以來,宣州區寒亭鎮的田間地頭、果園大棚一片忙碌的生產景象。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廣大農戶正搶抓晴好天氣翻土施肥、噴灑農藥、修枝嫁接……在希望的田野上奏響了春耕“交響曲”。

今年,寒亭社區國強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共種植小麥520畝、油菜280畝,往年農曆正月初八,工人們就開始給小麥、油菜施肥,但受疫情影響今年不得不推遲。

眼看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好轉,合作社負責人李國強通過線上聯繫銷售廠家,積極備齊春耕農資肥料等。緊接著,他對工人們的行動軌跡進行摸排,在確定沒有外出返鄉人員後,他又採用分片式管理,每人每天包片作業。

在寒亭鎮管南村恆業生態園,負責人夏吉州也沒閒著。最近一段時間,他正帶著工人們在900畝桃園中緊鑼密鼓地忙碌著。“總共26名工人,分為6組,一部分挖坑埋肥、修枝嫁接,一部分栽種新品種、編扎圍欄。”夏吉州說,大家忙得不亦樂乎,就為了秋天能有好收成。

比起國強專業合作社和管南村恆業生態園,福定村科技示範戶何青苗的田間少了很多工人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一臺AI智能化設備無人機,這段時間,他正搶抓晴好天氣操控無人機給發病的小麥噴灑農藥。

何青苗共種植農田119畝,通過藉助農業現代化手段進行農田監測和田間管理,大大減輕了使用人工帶來的經濟負擔,也進一步提高了管護效率。“在疫情期間,還有效減少了人員聚集,對防控工作很有幫助。”他說。

隨後,記者來到位於通津村的綠品果園家庭農場。作為該鎮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場每年都會吸納多名貧困戶來此務工。今年受疫情影響,春耕工作有所延誤,但是農場責任人李久平在堅持做好防護工作的前提下,僱傭當地的貧困戶。他說,現代化農業手段固然省時省力,但是能夠通過使用人力,提供就業助力脫貧攻堅,非常有意義。

經過多年的發展,李久平的農場種植面積已達300餘畝,共種有葡萄、火龍果、水蜜桃等多種水果,目前已由單一的傳統銷售模式發展為以“觀賞+採摘體驗”為主的農旅融合新模式,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忙碌的春耕備耕場景背後,離不開政府部門的貼心服務、保駕護航。為確保疫情防控和春耕生產“兩手抓兩不誤”,寒亭鎮充分利用電話、廣播、微信等,及時發佈春耕備耕技術信息,對農戶進行在線指導、在線答疑。

在此基礎上,該鎮對全鎮所有種植戶進行摸排登記,與上級農業部門和交通運輸部門對接協調,為農資運輸車輛發放通行證,確保種子、化肥、農藥等主要農資“點對點”配送到戶。同時採取“點單+送單”模式,安排農技指導員深入一線察看作物生長詳情,進行現場指導,及時解決農民在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舒緩種植戶的擔憂,寒亭鎮農業部門責任人還專門請來宣州區種植業局的農技專家,實地查看作物生長情況,指導他們及時做好病蟲害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