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关于考研的独白

今天下午3点整,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公布,30年来都没有关注过的事情,今天一下子和我密切相关了。


2019年9月的某一天,我突然萌生了“明年要考场试”的念头,这全都拜今年6月份的社工中级考试差一分所赐,心有不甘,于是稀里糊涂地报名了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报完名才开始了解考研是什么,问了一圈身边的朋友,表示:


A:“现在非全日制研究生也要全国统考……”

我:啊……(早知道就不报了)


B:“还有两个月就要考试了,你才开始啊?人家已经准备大半年了……”

我:啊?那我一门课都来不及看呀!


C:“工作那么忙,你确定有时间复习吗?”

我:我想时间挤挤总会有的吧。

(事实是——上学期是我最忙的一个学期)

…………

这是一份关于考研的独白

越问越烦躁,越问越想放弃,但我就是属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个性(报名跑马拉松就可以看出来),搜了一圈参考书,马上下单。没几天,书一本本都到了,铺开了覆盖满整整一张书桌,看着一桌书,我默默地想:两个月,我至少要把这些书都翻一遍,不然岂不浪费钱财了。


然而,从我拿到书开始,学校开始迎接各项检查,忙得团团转,压根没有翻书的机会。我带了一本《肖秀荣考研政治1000题》回家,放在床头,助眠作用相当好。周末,断断续续翻了翻《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基础》,还有一套(三大本)的《考研英语(二)》迟迟未动(英语实在太渣,啪啪打脸)。11月主题教育轰轰烈烈,12月年终考核纷纷扬扬,每天忙到晕头转向,晚上加班,周末加班,考研这码事儿完全被我抛到了九霄云外。


不管我多忙,时间的脚步不会放缓。考试前一天,我加班到晚上9点,回家倒头就睡,第二天醒来已经是7:30,8:30开始考试,我8:28分才抵达考场。一夜风雨后的江大灰蒙蒙一片,寒风一个劲儿地往我羽绒服里钻,真是“屋漏偏逢连雨天”,紧张、焦虑、冷。

这是一份关于考研的独白

每场考试整整3个小时,不能提前交卷。两天,我尽自己的全力,实实足足写了12个小时,64面纸,没有浪费一分钟。当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我的手控制不住地颤抖,心头涌上一股莫名的委屈:何苦要这么赶这么一场341万人的考试来为难自己?第一次感觉自己真是太不容易了,以后再也不考试了!!!


然而此刻回首,当时委屈和愤恨全都烟消云散了。成绩已然揭晓,专业排名第5,复试未可知,但却坦荡从容了许多。结果无法改变,但收获满满。


或许有人会问:你为什么要考研?我的回答很简单:焦虑。社会的发展带给我莫大的焦虑,我很明显地感受到社会的轴承越转越快,人需要的知识越来越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巨大的离心力下,如果不奋力往中心靠拢,被甩出去的危险就越来越大。如果将我从教师这一身份中剥离,再扔到社会的大熔炉里,我能很好地活下来吗?以此为标准,

需要重新架构知识体系和锻铸核心能力系统,这肯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得一步步扎扎实实地进行。


我想,不管在什么样的单位工作,不管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都是人生的一座座“围城”,我处于“学校”这样一座围城当中,收获着一定的安全感和价值感,但我时不时都想要跳起来看看,外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有着“围城”内没有的“五光十色”?在这样不断“向外张望”的跳跃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热烈和丰盛。


知识能带给我更广阔的世界、更丰富的视野,也使我越发想去知识的边界看看;自身能力发挥作用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实际回报,也会让我更有冲劲儿,更有责任心。此次考研扮演的是我人生中的一个过客,种下了不断学习、终身成长的种子,若能结出“幸运之果”,那也就是附加值罢了。


所以说:

当你在为未来踏实努力的时候,

那些你以为永远看不到的风景,

永远见不到的人,

你要的一切,

都在一一向你走来。

(原文来自:洪梅的微习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