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閉店,不如改造!店倉融合有何不可?


與其閉店,不如改造!店倉融合有何不可?

導語:疫情期間,非必需品零售商面臨巨大生存壓力,紛紛閉店,苦苦找尋自救之策。隨著零售社區化和協作化趨勢日漸加強,將門店轉型為微型物流中心或許會成為不錯的選擇。店倉融合,讓商品更靠近消費者,有何不可?

在新冠疫情在全球不斷擴散的情勢下,不少非生活必需品零售商的門店經營遭受巨大沖擊,不得不直接閉店。不過,可惜的是,在這些關閉的商店中,許多很可能會再也無法重新營業。這些零售商可能很想知道除了關閉商店外,還有什麼能夠自救的應對措施呢?

新冠疫情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零售業。它不僅改變了整個零售生態體系,而且加速催化了之前已經初現端倪的零售趨勢。

而其中一個趨勢便是大多數實體門店規模的縮減。這是由消費者信心不足、成本上漲以及線上零售的蓬勃發展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被視為一種衰落的信號。畢竟,零售商並不希望看到門店中冷冷清清、無人光顧。

眾所周知,創新或者新的外部環境能夠刺激新的需求。而此次突發的疫情催生出兩種零售發展趨勢:零售本地化/社區化和零售協作化。

這是因為當人們突然陷入緊急的突發情況時,常規化操作便喪失了往日的作用,而適應人們當前狀態的新模式會逐漸普及。例如,有誰會料到梅賽德斯AMG馬石油F1車隊在開足馬力轉產呼吸機?又有誰能想到本為同業競爭關係的零售商為了共同的利益會加強供應鏈間的協同合作呢?

建立微型物流配送中心

與其閉店,不如改造!店倉融合有何不可?

疫情塑造了雙層零售結構,生活必需品和非必需品。而對於非必需品領域的零售商來說,是時候進行創新思考了。

將原本門店加以重新利用來滿足現階段市場對生鮮日雜的強烈需求會是零售商突圍自救的良方嗎?一家以色列的物流科技初創公司Fabric(原名Commonsense Robotics)認為有辦法解決門店坪效低的難題。疫情很可能會成為"店倉一體化"模式發展的助推器。

傳統業務的物流中心一般設在市郊,而棋盤式分佈的店倉供應將成為消費供給的主力模式,食品百貨、運動品牌、購物商場都可以根據業務結構設置一體式店倉或前置倉。通過結合機器人分揀系統和AI倉庫管理軟件,Fabric可以將5000平方英尺(約465平米)的門店等現有零售空間改造為微型自動化物流配送中心,比普通的人工團隊更快地準備訂單,並能夠在一小時內將訂單商品配送至本地社區。

目前,公司將重點放在生鮮日雜的配送,同時計劃未來擴展至一般商品。

不少零售商已經在現有門店建立起了履約配送的基礎設施。以前,有些人會認為這樣做的目的是讓配送供應更靠近消費者。然而,疫情當下,這樣做是實際上為了讓商品更靠近消費者。畢竟。消費者才是零售的最終端。

當下,非生活必需品零售商,特別是快時尚零售品牌,面臨諸多困境,承受著疫情導致的巨大生存壓力。但如果快時尚零售品牌想要自救,順應趨勢發展,使業務社區化、協作化,那麼將門店轉型為微型物流中心或店倉一體化模式會成為不錯的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Fabric的報告發現,人們並不會輕易改變疫情期間培養的消費行為習慣。數據顯示,超過50%的線上消費行為習慣會在疫情結束後延續下去。

如今,零售業變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在零售業陷入困境之時,那些能夠思路清晰地尋找到並踏上解困之路的零售商在後疫情時代依然會成為消費者心中的購物首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