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林深處有個彝家小寨洗馬塘

建水縣坡頭鄉彝寨洗馬塘村村名的來歷,可以從一個有趣的故事說起。從前,養馬河村村裡一戶姓鄧的人家養了一匹馬,名為“龍馬”。有一天,龍馬從養馬河來到了一個水塘邊洗澡。龍馬在這個水塘裡洗了澡之後,就變得豪氣勃發、剛健有力、十分的英俊,而且還長出了雪白的翅膀,飛向了天空。後來有更多的人定居到了水塘附近,形成了村落,人們就以洗馬塘命名自己的村子。這就是我的家鄉——滇南建水縣坡頭鄉彝寨洗馬塘村。

密林深處有個彝家小寨洗馬塘

彝寨洗馬塘村新農村村容面貌

洗馬塘村位於紅河州建水縣坡頭鄉花木腦路段,距建水縣城40千米,全村共51戶人家,都是彝族尼蘇莫。村前常年溪水潺潺,溪流歡唱不息。村子周圍環繞著碧綠的芭蕉樹和茂盛的毛竹林。村後是一座大山,靜默的佇立著,像一位慈愛的母親把小村環抱在自己的懷中。山的彝語尼蘇名為“atnop xop mi ddeh”(彝語音標),漢語翻譯為:猴子核桃林。

村子正對著青龍山,青龍山青木蔥蘢,山下接著洗馬塘水庫。水庫建在紅河流域元江水系的養馬河上。水庫與村子周圍大面積的樹林對調節村寨周圍的局部氣候有著重要的作用,形成了這裡氣候宜人、空氣新鮮、民風淳樸的村寨人居環境。

密林深處有個彝家小寨洗馬塘

洗馬塘水庫鳥瞰圖景

密林深處有個彝家小寨洗馬塘

洗馬塘水庫一角

這裡山清水秀,山間一年四季開滿了野花,特別馬纓花花開的時候,景色最美。馬纓花火紅而熱烈,百花之中格外引人注意,所以在“滇中翡翠,中國彝鄉”的楚雄把它定為“州花”也就不難想象了。在地理位置上,洗馬塘村有些偏僻,可這裡有一群人,他們擁有著像馬纓花綻放時一樣的熱情。因為他們,讓這個小村變得安詳、充滿生活熱烈的氣息。但它也有不一樣的時候。凌晨時分,在自家樓閣憑欄靜望,村寨四周煙霧繚繞、沉浸在一片朦朧之中,靜默的四周群峰若隱若現,偶爾會傳來忽大忽小的豬食機碾碎豬草的聲音,村寨顯得更為寧靜了。

村寨的熱烈安詳在白天。村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我順著村民歸家的路線回家窺見到以下村民們的這些日常。傍晚時分,夕陽的餘暉如金光肆意在村中鋪開,灑在辛苦勞作而歸的彝家人身上。放牛的大媽大爹趕著牛群,挑著豬草回來了。

密林深處有個彝家小寨洗馬塘

傍晚時分村民歸家

巷子裡小孩嬉戲著,小賣部門口聚在一起嘮嗑的婦女們也開始散了,看著孩子蹦蹦跳跳,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正準備去做晚飯等待著家人歸家。

密林深處有個彝家小寨洗馬塘

村巷內嬉戲的孩子和著民族服飾的彝家婦女

穿過小賣鋪,遇到扛著鋤頭歸家的一位爺爺。他的“解放鞋”上沾滿了泥濘的泥土。三歲的孫子衝了上去,一個勁地喊著:“爺爺,爺爺,要抱抱!”爺爺滿臉笑意,拉起小孫子的小手,在家門口櫻桃樹下摘櫻桃,一群孩子看見了欣喜地跟了過去。漫步在回家的小道上,時時可以遇見正趕去割豬草的嬸嬸們。

密林深處有個彝家小寨洗馬塘

趕去割豬草的嬸嬸

到了家門口,奶奶靜靜地坐在小凳子上。時而撒一把玉米餵雞,看著雞吃食兒;時而又抬起頭看著青龍山,默默凝望。我好奇的問奶奶在想什麼呢?奶奶感慨著說:“沒想什麼,好多事情想不起了。變化太大了,那時候去城裡都得順著山路走路去,有時候還會唱啊哩(啊哩為彝語,漢語譯為山歌)。現在都有汽車了,還有了水泥路,生活也越來越好了呀……”。奶奶一語道出社會變遷村寨變化,有喜有憂。

密林深處有個彝家小寨洗馬塘

坐在門口的奶奶

2007年,當平坦開闊的水泥路出現時,村民們卻很少串門了。後來,建起了信號塔,連上了無線網,大家也不出來跳樂了。再到後來建成了村民活動室,村民卻很少組織參加村社集體活動了。每逢六月二十四火把節,大家也只在親戚家和自家熱鬧下活動一下了。活動室冷冷清清,漂亮的民族服裝大部分被收藏起來成為了珍藏品,年輕的彝家女孩們卻穿上了時髦有破洞的牛仔,開始學起了rap。

密林深處有個彝家小寨洗馬塘

陷入沉思的奶奶

如今,村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但我也似乎能感受到奶奶感慨中夾雜著的那一絲絲遺憾。我們這一代人正在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傳承發展的問題。從我們這一代,全球化如一把雙刃劍正通過網絡、手機軟件的各類短視頻等,衝擊到彝區民眾的價值觀,尤其是正處於學齡的小孩。當然,這不能一概而論,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我們的民族也在與時俱進,只是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才能傳彝族之優秀文化,展彝族之獨特風采。

密林深處有個彝家小寨洗馬塘

村中建起的信號塔

而我覺得家庭是文化濡化的重要場所,傳統的彝族家庭,彝語的傳遞和教授主要通過爺爺、奶奶給孩子講故事、教童謠和彝語歌曲,以及家庭日常生活中母語交流的氛圍。所以傳統的家庭在文化傳承中,演繹著重要的角色,而長輩尤其是爺爺奶奶,維繫起了孩子在學前彝語母語的教學和彝族傳統知識的傳播這個文化濡化場所。

密林深處有個彝家小寨洗馬塘

十字路口學跳rap的小孩

如今,母語的使用消失嚴重,對保護我們彝族傳統文化習俗等優秀的文化組成部分造成衝擊。一旦失去脆弱的母語生長髮展的土壤環境,我們將為母語的失落而痛心。作為年輕的一代,正在學習彝族文化知識的青年彝族學子,應當提高問題意識,並且善於分析問題的癥結之所在,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對策和方案,不能杞人憂天,更不能冷漠置之,任母語和傳統文化自生自滅。

彝寨洗馬塘村村名的來歷與彝族史詩中的英雄支格阿魯的坐騎“飛天白馬”似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支格阿魯(滇南彝語又名“阿龍”或“阿倮”,涼山彝族稱為“支格阿龍”,貴州彝族稱為“支格阿魯”)的故事在我們滇南彝族中廣為流傳,傳說遠古時期彝族大英雄支格阿魯騎著飛天白馬墜入滇池溺亡,因此滇南彝語至今稱呼滇池為[lo33do21xɤ21],意思是阿龍淹死的湖泊。古老的神話故事與我們村村名來歷故事中白馬相吻合。至今滇南還有很多彝族村寨有一年一度的祭祀遠古祖先阿龍的民俗節慶儀式——“密嘎哈”儀式。“密嘎哈”祭儀在石屏縣彝族尼蘇支系花腰人村寨中還發展出大小兩個節儀:密嘎哈(祭小龍)、德培哈(祭大龍),這些反映了滇南彝族強烈的英雄崇拜思想和祖先崇拜意識。

這樣看來,我寫這篇文章還有了不小的意外收穫。就把它分享給大家,讓我們一起學習彝族文化知識,關注母語發展、講好彝族故事,共勉共進!

圖文 王建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