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林深处有个彝家小寨洗马塘

建水县坡头乡彝寨洗马塘村村名的来历,可以从一个有趣的故事说起。从前,养马河村村里一户姓邓的人家养了一匹马,名为“龙马”。有一天,龙马从养马河来到了一个水塘边洗澡。龙马在这个水塘里洗了澡之后,就变得豪气勃发、刚健有力、十分的英俊,而且还长出了雪白的翅膀,飞向了天空。后来有更多的人定居到了水塘附近,形成了村落,人们就以洗马塘命名自己的村子。这就是我的家乡——滇南建水县坡头乡彝寨洗马塘村。

密林深处有个彝家小寨洗马塘

彝寨洗马塘村新农村村容面貌

洗马塘村位于红河州建水县坡头乡花木脑路段,距建水县城40千米,全村共51户人家,都是彝族尼苏莫。村前常年溪水潺潺,溪流欢唱不息。村子周围环绕着碧绿的芭蕉树和茂盛的毛竹林。村后是一座大山,静默的伫立着,像一位慈爱的母亲把小村环抱在自己的怀中。山的彝语尼苏名为“atnop xop mi ddeh”(彝语音标),汉语翻译为:猴子核桃林。

村子正对着青龙山,青龙山青木葱茏,山下接着洗马塘水库。水库建在红河流域元江水系的养马河上。水库与村子周围大面积的树林对调节村寨周围的局部气候有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这里气候宜人、空气新鲜、民风淳朴的村寨人居环境。

密林深处有个彝家小寨洗马塘

洗马塘水库鸟瞰图景

密林深处有个彝家小寨洗马塘

洗马塘水库一角

这里山清水秀,山间一年四季开满了野花,特别马缨花花开的时候,景色最美。马缨花火红而热烈,百花之中格外引人注意,所以在“滇中翡翠,中国彝乡”的楚雄把它定为“州花”也就不难想象了。在地理位置上,洗马塘村有些偏僻,可这里有一群人,他们拥有着像马缨花绽放时一样的热情。因为他们,让这个小村变得安详、充满生活热烈的气息。但它也有不一样的时候。凌晨时分,在自家楼阁凭栏静望,村寨四周烟雾缭绕、沉浸在一片朦胧之中,静默的四周群峰若隐若现,偶尔会传来忽大忽小的猪食机碾碎猪草的声音,村寨显得更为宁静了。

村寨的热烈安详在白天。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我顺着村民归家的路线回家窥见到以下村民们的这些日常。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如金光肆意在村中铺开,洒在辛苦劳作而归的彝家人身上。放牛的大妈大爹赶着牛群,挑着猪草回来了。

密林深处有个彝家小寨洗马塘

傍晚时分村民归家

巷子里小孩嬉戏着,小卖部门口聚在一起唠嗑的妇女们也开始散了,看着孩子蹦蹦跳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正准备去做晚饭等待着家人归家。

密林深处有个彝家小寨洗马塘

村巷内嬉戏的孩子和着民族服饰的彝家妇女

穿过小卖铺,遇到扛着锄头归家的一位爷爷。他的“解放鞋”上沾满了泥泞的泥土。三岁的孙子冲了上去,一个劲地喊着:“爷爷,爷爷,要抱抱!”爷爷满脸笑意,拉起小孙子的小手,在家门口樱桃树下摘樱桃,一群孩子看见了欣喜地跟了过去。漫步在回家的小道上,时时可以遇见正赶去割猪草的婶婶们。

密林深处有个彝家小寨洗马塘

赶去割猪草的婶婶

到了家门口,奶奶静静地坐在小凳子上。时而撒一把玉米喂鸡,看着鸡吃食儿;时而又抬起头看着青龙山,默默凝望。我好奇的问奶奶在想什么呢?奶奶感慨着说:“没想什么,好多事情想不起了。变化太大了,那时候去城里都得顺着山路走路去,有时候还会唱啊哩(啊哩为彝语,汉语译为山歌)。现在都有汽车了,还有了水泥路,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呀……”。奶奶一语道出社会变迁村寨变化,有喜有忧。

密林深处有个彝家小寨洗马塘

坐在门口的奶奶

2007年,当平坦开阔的水泥路出现时,村民们却很少串门了。后来,建起了信号塔,连上了无线网,大家也不出来跳乐了。再到后来建成了村民活动室,村民却很少组织参加村社集体活动了。每逢六月二十四火把节,大家也只在亲戚家和自家热闹下活动一下了。活动室冷冷清清,漂亮的民族服装大部分被收藏起来成为了珍藏品,年轻的彝家女孩们却穿上了时髦有破洞的牛仔,开始学起了rap。

密林深处有个彝家小寨洗马塘

陷入沉思的奶奶

如今,村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我也似乎能感受到奶奶感慨中夹杂着的那一丝丝遗憾。我们这一代人正在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传承发展的问题。从我们这一代,全球化如一把双刃剑正通过网络、手机软件的各类短视频等,冲击到彝区民众的价值观,尤其是正处于学龄的小孩。当然,这不能一概而论,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我们的民族也在与时俱进,只是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传彝族之优秀文化,展彝族之独特风采。

密林深处有个彝家小寨洗马塘

村中建起的信号塔

而我觉得家庭是文化濡化的重要场所,传统的彝族家庭,彝语的传递和教授主要通过爷爷、奶奶给孩子讲故事、教童谣和彝语歌曲,以及家庭日常生活中母语交流的氛围。所以传统的家庭在文化传承中,演绎着重要的角色,而长辈尤其是爷爷奶奶,维系起了孩子在学前彝语母语的教学和彝族传统知识的传播这个文化濡化场所。

密林深处有个彝家小寨洗马塘

十字路口学跳rap的小孩

如今,母语的使用消失严重,对保护我们彝族传统文化习俗等优秀的文化组成部分造成冲击。一旦失去脆弱的母语生长发展的土壤环境,我们将为母语的失落而痛心。作为年轻的一代,正在学习彝族文化知识的青年彝族学子,应当提高问题意识,并且善于分析问题的症结之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和方案,不能杞人忧天,更不能冷漠置之,任母语和传统文化自生自灭。

彝寨洗马塘村村名的来历与彝族史诗中的英雄支格阿鲁的坐骑“飞天白马”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支格阿鲁(滇南彝语又名“阿龙”或“阿倮”,凉山彝族称为“支格阿龙”,贵州彝族称为“支格阿鲁”)的故事在我们滇南彝族中广为流传,传说远古时期彝族大英雄支格阿鲁骑着飞天白马坠入滇池溺亡,因此滇南彝语至今称呼滇池为[lo33do21xɤ21],意思是阿龙淹死的湖泊。古老的神话故事与我们村村名来历故事中白马相吻合。至今滇南还有很多彝族村寨有一年一度的祭祀远古祖先阿龙的民俗节庆仪式——“密嘎哈”仪式。“密嘎哈”祭仪在石屏县彝族尼苏支系花腰人村寨中还发展出大小两个节仪:密嘎哈(祭小龙)、德培哈(祭大龙),这些反映了滇南彝族强烈的英雄崇拜思想和祖先崇拜意识。

这样看来,我写这篇文章还有了不小的意外收获。就把它分享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学习彝族文化知识,关注母语发展、讲好彝族故事,共勉共进!

图文 王建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