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兩用、一地雙收,南潯石淙念好稻蝦共生致富經

4月25日,天剛露白,南潯區石淙鎮稻蝦共生基地,養殖戶李亞龍身穿連體防水服,拉起溝裡的捕蝦網,向上使勁兒一拽,“嘩啦啦”半兜子小龍蝦躍出水面。老李笑得眼眯成了線,豐收帶來的喜悅洋溢著整個基地。

一水兩用、一地雙收,南潯石淙念好稻蝦共生致富經

“行情非常好,今天有客戶訂購了300公斤。”李亞龍隨手拎起一隻浸在水中的籠網,裡面又是活蹦亂跳的小龍蝦。市場建在田頭,小龍蝦銷路不愁。李亞龍告訴記者,除了小龍蝦,到11月份還能豐收生態大米。批發價比普通大米貴出好多,他一合計,一畝能增加2000多元收入。

一水兩用、一地雙收,南潯石淙念好稻蝦共生致富經

生態稻米和小龍蝦是近年來石淙鎮推出的特色農業“綜合種養”品牌之一,被作為當地現代農業主導產業予以重點扶持,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更帶動蝦農增收致富,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截至目前,該鎮已推廣藕蝦、稻蝦生態混養6000餘畝,生態農業綜合產值突破4500萬元,石淙小龍蝦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

稻蝦共生是近年新生的一種綠色生態循環種養模式,利用稻田的淺水環境,輔之以人為工程、管理措施,在種植水稻的同時養殖淡水小龍蝦,實現水稻和小龍蝦的互利共生。每年到6月小龍蝦上市完畢,田裡種水稻,留少量種蝦與水稻共生。10月,水稻快成熟,放水乾田,種蝦入水溝。水稻收割後,田裡再灌水,讓小龍蝦繁殖、育苗、長大,到來年4月上市,實現“一水兩用、一地兩收”。
“從去年開始,我承包了300畝土地全部開挖為蝦田,每畝水田90%用於種植水稻,10%用於養殖龍蝦,小龍蝦吃掉田間雜草,排洩物還能肥田,畝產小龍蝦近150公斤、水稻400公斤,每畝純收入6000元左右。”石淙鎮稻蝦共生養殖戶方海根告訴記者,為了保證自家龍蝦的品質,農民們也增強了環保意識,水稻基本不施農藥化肥。

一水兩用、一地雙收,南潯石淙念好稻蝦共生致富經

為了推動“稻蝦共生”模式紮根基層,該鎮採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實行“三分六統”管理,推行標準化生產。以示範區為核心,建立“育秧、烘乾、機械作業”三大服務中心,購置耕田機、除草機、插秧機、起壟機等機械化農機具,為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

借力“稻蝦共生”,當地還打響品牌,做深農旅融合文章。在石淙鎮舉辦的首屆浙江農業之最小龍蝦擂臺賽上,來自潯稻公司的小龍蝦,以122.76克的重量奪冠,獲得申報浙江農業之最紀錄的資格。去年舉辦的第二屆石淙花海龍蝦節吸引遊客超30萬人次,食用龍蝦15萬斤,實現營業收入600萬元。石淙鎮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石淙將繼續打好生態牌,將“稻蝦”產業鏈進一步做大做強,讓更多人吃上“生態飯”,走上致富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